永远的淮阳师范061: “鸿管家”朱鸿猷


2022年05月22日 05:31    来源:美中时报    郭学礼

1954年淮阳县首届教师代表(后排右一)


       在周口教育界,说起周口教委的朱鸿猷,可是个众人皆知的响当当人物,他是周口地区难得技术人才,是80年代会计师和工程师集于一身的的复合型专家。他从事教育工作40年,经历了建国初期教育事业的百废待兴,闯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革命的发展低谷,见证了改革开放教育发展振兴的新时代,他长期担任淮阳师范和地区教育局主管会计,并从事后勤管理和学校建设工作,他管得严,管得好,管得宽,管得多,被誉为周口教育系统的鸿管家。


       求学路,历尽艰难尝苦辛


       朱鸿猷1929年出生在淮阳县朱集村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姊妹5人靠辛勤劳动艰难生活,住的是茅草屋,一贫如洗,无粮做饭,一家人只有挖野菜、捋树叶充饥,饥馑年月经常到十里八村逃荒要饭。他幼时酷爱学习,先学孔孟,后修新学。因交不起学费,少年朱鸿猷常到本村私塾学校偷听先生讲课,先生看他聪敏好学,把他收为旁听生。为了挖掉穷根子,改变命运,朱鸿猷后来到离家不远的水寨镇,边打零工边坚持上学。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扶沟联中。


       上学期间,他阅读进步读物,阅读抗日书刊,学习救亡歌曲,创办抗日墙报,编演抗日剧目,积极参加爱国救亡学生运动。一次国民党保安团士兵打伤了学校革命积极分子周子林教师,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强烈反抗。在地下党的动员带领下,朱鸿猷和师生一起到县保安团驻地集会,为周子林老师寻求公道,并与保安团士兵发生冲突,多人被打伤。此次学潮,让他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抗日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1945年抗战胜利后,扶沟联中与省立睢县中学合并,他也随迁到睢县读书。1946年他转学到淮阳中学读书。当时发生了国民党警官枪杀私立成达中学学生杨启三事件,他组织参加了淮阳中学联合省立淮阳师范及县城其他学校的示威游行,要求严惩凶手,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当年暑假期间,解放军包围了淮阳县城。师生期待着解放军嘹亮的军号响起,希望淮阳早日解放。一天下雨,他在门卫房学习吹军号,号声一响,十名保安团士兵到学校抓人。校领导也追查此事,他被校方给予严厉处分:用板子把左手打得流血,罚跪半天,开除学籍,罪名是通共。


       1950年,经同学介绍他考入武汉中原大学,当时所学课程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如的了解。1951年春,因本村民兵训练无文化教员,他辍学回到村里担任教师,辅导民兵和村干部学习文化知识,所得工资用于补贴家庭生活。


       1952年淮阳师范招师资培训班,培养中小学教师。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更为了弥补武汉中原大学辍学的遗憾,他充满信心地来到淮阳参加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毕业后,他分配到淮阳县实验小学任教,从此与教育结缘,开启了教育事业光辉的生涯。


       当会计,为民理财的铁算盘


       1962年,朱鸿猷从淮阳城关镇教育办公室调到淮阳师范工作,他在淮师任总务处主管会计达11年之久,所经手的账目数万笔,无一差错,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铁算盘。朱鸿猷爱校如家,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他工作一丝不苟,业务精良;他坚持原则,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办事。财务工作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收支有据,日清月结。每星期汇总核查一次,每个月向主管领导汇报一次,每季度向校领导汇报一次。所有经费一律由总务处统一管理,收支一个口,审批一支笔,全校一本账,他坚持勤俭节约办事,挖掘内部潜力,开展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管理工作年年受到表彰。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改善学生和教工伙食,他号召师生开荒种地种菜,帮助全校师生度过了饥荒。为了开辟创收渠道,他建议领导办好校办工厂。开办了教学仪器厂,为小学印刷汉字笔顺表,为中学制作对数计算尺,化学制硫酸模型,收音机示教板,变阻器等。后来,校办工厂规模逐步扩大,发展了电镀、机械加工和印刷等业务,固定资产达到数十万元。勤工俭学创收的经济收益,不仅改善了职工福利,还为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资金保障,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使淮阳师范成为周口地区第一批标准建设完成最好的学校。


       在周口地区教育局工作的20年,他一直担任主管会计、后勤管理和基建工作。他把工作当责任,把职业当事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恪尽职守,任劳任怨。长期的工作中,他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经验。为了多快好省的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他上下协调,把省厅分给的基建费,采取钓鱼的办法,分给各县中学每单位10万元,县财政、学校各拿三分之一集资建教学楼,这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他这套钓鱼法配套资金方案曾在全省推广。对学校的建筑项目,他采取互查互审的办法,发现了许多问题和漏洞,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为国家挽救了许多经济损失。


       几十年来,他以自己的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多次被商丘和周口地区教育局(教委)评为财务先进工作者和集资办学先进工作者。


       “决不让工作因我而延误,决不让差错因我而发生,决不让形象因我而受损”,成为他工作的基本原则。“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是他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


       管后勤,全区文教建设的功臣


       朱鸿猷勤奋好学,心灵手巧,它不仅是好教师、好会计,还是个工程建设的管理专家。


       1954年,为保护国家重点文物,淮阳县政府决定对太昊陵午朝门及各大殿进行重修,经研究决定由他负责这项工程,领导的器重给他极大地鼓舞。他参与主持了总体规划设计,并负责资金、材料的募集。在修缮过程中,他艰苦奋斗,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圆满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工程。这是开启他工程师之路的第一个大项目。在工程结束后,领导和社会各界认为他在此次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在太昊陵内立上功德碑,刻上他的姓名以示纪念和表彰,他说功劳应该属于党和政府,最终被他婉言谢绝。


       1955年,全县教师集中到商丘地区开展肃反运动,由于他立场坚定,无政治问题,鉴于他在整修太昊陵工程中的优秀表现,县政府县长宋雄锋亲自找他谈话,要他负责筹建淮阳二中,校址选定在离淮阳县城40多里的冯塘乡。


       1959年,淮阳一中恢复重建,领导又让他他负责筹备建设工作。


       1972年,在淮阳师范期间,他负责筹建淮师教学大楼,1973年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投入使用。


       1973年,地区文教局抽调他和张申义、张学甫组成筹备小组,筹建周口地区师资培训学校,后来改为周口师范学校,选址在大庆路和七一路交叉口的西南角。仅用时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建校任务。1974年9月,学校招收数学、英语两个专业,保证了按时开学。1975年春季,随着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周师又增设大专班,1982年省政府批准周口师范改为周口师范专科学校。为后来升格为周口师范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周口师范学院是周口第一所本科院校。


       1975年,筹建周口地区教学仪器站,办公楼及仓库。


       1976年,周口地区文教局以他和贺金鼎等人组成周口地区教育局筹备小组,筹备征地、图纸设计工作,建成后恢复教育局。


       1977年,地区教育、文化机构分设,恢复教育局、文化局。领导抽调他打造文化基地——筹建电影公司及文化局办公大楼。由于该工程没有列入地区重点项目,建设所用三大主材一律得不到供给,全靠筹建单位自己设法解决。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积极协调多方关系,过春节都没回家,最终攻坚克难,获得了工程所需的主材,工程顺利完工,文化局有了办公场所。这是他工程师之路的第八个大项目。


       有道是人过四十不学艺。1978年,年届五十的他又到河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系统完成了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学、水电暖及房屋结构学等13门课程。学习结束后,省教委领导要他留到省教委财务处工作,他以周口更需要我为由,回到地区教委计财科负责全地区学校建设。进入 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朱鸿猷也迎来了他大有作为的黄金岁月。在社会集资办学和群众捐资助学热情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他善于抓典型,把党政领导参加捐资助学的经验在全地区推广,领导带头捐资助学热潮在全区兴起,周口成为全省集资办学先进地区。1981年全省集资办学现场会在周口召开,受省教委立碑的单位112个,受行署赠匾表彰的集资办学典型300多个。从1979到1990年,全区集资捐款3.32亿元,修缮学校1000多所,改扩建学校600多所,新建学校400多所,完全消除了“泥桌子,泥凳子,上面坐着泥孩子”的落后状况,教育向“一无两有三配套”(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围墙、厕所、大门)迈进,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十年来,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负责的每一项工程都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搞教育,为人师表的典范


       朱鸿猷投身教育事业40年,热爱教育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用一生的努力在诠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真谛。1952年,在淮阳实验小学教学时,他爱岗敬业,精心施教,对学生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深受师生和家长好评。1954年,淮阳县召开教师代表大会。他因教学成绩突出,在师生中威望高,并被领导信任,当选为教师代表,参加了淮阳县首届教师代表大会。


       他乐善好施,爱生如子,看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在自己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或食物接济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一饭之德不忘,师生情谊深长,直到他退休后,那些曾被他帮助的学生还经常到周口看望他们的恩人朱老师。


       家庭是追求幸福生活的起点和基点,家长是儿女最好的老师。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他把教育好下一代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把家庭、家教和家风当做培养子女的第一课堂,采用了“多项式”教育法,常以童话、神话、预言、典故教子,以善良、勤俭、立志、明理,向上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他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品德影响孩子们美好道德的养成,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他把“德为立身之本,树人必先立德”当做自己的基本做人准则,要求自己和子女做人可以不成才,但不可无道德。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严于律己、勤奋工作、建功立业。”是他的人生信条。他教自己的子女要“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做一个自信、自强、自律、自省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他的教育影响和榜样作用引领下,他的家庭成员和子女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上大学、读硕士,攻博士,学有所成,毕业后成家立业,通过不断努力,有的成为科级干部,有的走上处级岗位,有的升为厅级领导,有的成为教授专家。他们按照父亲的要求:懂得怎样独立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懂得奉献社会。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拼搏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功立业,为父亲争光。


       朱鸿猷老先生退休后,常与亲朋好友畅叙友情,颐养天年,其乐融融。他坚持读书看报,老有所学,并编写了《健康养老三字经》。


       回首往事,他感到欣慰自豪。他没有虚度自己的年华,他是一个奋进追求、奉献社会的人。就凭这一点,百年之后,他也会心安理得,含笑九泉。




       郭学礼,曾用名郭大关,郭路人,太康人,1954年生,中共党员,主任编辑,河南省第四届优秀新闻工作者。1977年淮阳师范语文专业毕业,1984年任淮阳师范办公室副主任,1988年淮师语文讲师。1991年后历任周口声屏报社副总编、周口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周口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和周口广播电视局编审中心主任,获省级好新闻30多篇。2003年初申请内退后,在郑州、北京、上海等地从事新闻写作和出版编辑工作。退休后被聘为河南广播电视厅节目听评员,河南法制报特约记者。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60: 中国画大师罗镜泉


       永远的淮阳师范059: 老师,永远的心灯


       永远的淮阳师范058: 明月何时照我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57: 为我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永远的淮阳师范056: 昙花一现的淮师农场


       永远的淮阳师范055: 助推奇门遁甲走向世界


       永远的淮阳师范054: 教育大家师玉庆


       永远的淮阳师范053: 淮师母校 长在心田


       永远的淮阳师范052: 永远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51: 难忘的记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50: 三位恩师和我的新闻事业


       永远的淮阳师范049: 功勋校长卢怀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8: 名师顾之川


       永远的淮阳师范047: 栾广明:寂寞的大家


       永远的淮阳师范046: 淮师语文教研组编书纪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5: 我的青春驿站


       永远的淮阳师范044: 重游龙湖怀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43: 淮师校友徐玉诺


       永远的淮阳师范042: 月上柳梢头


       永远的淮阳师范041: 我们的92·7班


       永远的淮阳师范040: 记忆中的淮师农场


       永远的淮阳师范039: 天下谁人不识君


       永远的淮阳师范038: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继续惠赐佳作


       永远的淮阳师范037: 天文地理学家曾次亮


       永远的淮阳师范036: 淮阳师范年谱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5: 弦歌不绝四十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4: 诗忆那些人,那些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33: 我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32: 我真正的学生时代


       永远的淮阳师范031: 青春时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30: 母校琐记


       永远的淮阳师范029: 淮师出了个王山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8: 感谢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7: 义无反顾读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6: 难忘淮师师生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25: 恩师难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24: 梦想成真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