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2022年01月08日 07:02    来源:美中时报    顾之川


       之所以要致敬萧士栋先生,出于公、私两方面的原因。于公,他与淮阳师范、周口师专(今“周口师范学院”前身)都有着深厚渊源。1944年他以学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的省立淮阳师范,1947年毕业;1950年至1958年又调到淮师。他先后在淮阳师范学习、工作和生活了11年,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于私,他是有恩于我的大德乡贤。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经他手发表于《周口师专学报》的,是我走上语文教育研究的引路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近我受命编辑《永远的淮阳师范》纪念文集,自然不能忘记他这位杰出校友。作为周口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对家乡这位语文教育界前辈更是充满敬意。


       “豫东才子”的坎坷人生


       萧士栋(1929—1989),河南项城县秣陵镇人。他从6岁起,在项城县简易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县立第一小学、县立乡村师范附属初中班读完小学和初中。1938年7月,日军侵占淮阳,淮阳师范因校址成为敌军特务机关司令部,被迫提前于5月30日西迁,在鲁山县文庙、内乡县泰山庙、西华县杨善寺、商水县周口南寨陆陈会馆间辗转漂泊。1944年4月日军进攻郑州以南各县,6月周口沦陷,淮阳师范师生开始疏散;9月迁至项城。就在这一年,萧士栋考取淮阳师范,师从“豫东三杰”之一李法白等学习古文。1947年毕业时,李法白在他的纪念册上题诗:“自惭学浅昧蹲鸱,三载抗颜作尔师。别后讲坛怜落寞,启予从此仗阿谁?”萧士栋回到家乡项城,先是应聘为县立初中国文教员;后项城解放,县立初中解体,他就在项城简易师范办的临时中小学生读书班当义务教员。1949年5月被县教育科派到淮阳专区干部学校师训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即留校工作,不久调入淮阳地委干部学校。1950年12月调到淮阳师范,任语文教师、语文组长和校务委员等。其间曾调入商丘第一高中任教,一学期后又调回到淮师。1958年3月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公职,送国营淮阳农场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7月,长达20年的冤案才得到纠正。他调到周口师范学校大专班,任写作课教师。后任周口师专副教授、工会副主席、教务主任、学报编辑部主任,周口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等。


       萧士栋自幼聪颖过人,博闻强记,被称为“神童”。在淮阳师范读书期间,他就多次参加作文、书法比赛并获奖,主编班级墙报“晓风”。15岁开始展露头角,《淮师校风赞》发表于《开封青年报》,《论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关系》发表于《新项城季刊》,以才思敏捷、论辩严谨和文风犀利享誉豫东文苑。从此,“豫东才子”的雅号悄然流传开来。他1947年开始教书,先后教初中、高中、中师、师专。在淮师期间,还担任《新淮师》《淮师生活》主编,同时开始探索把教学实践与语文教学研究融为一体。1953年在商丘地区作大型观摩教学,讲《我们不再受骗了》,并开始在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主办的《教学业务通讯》上发表论文,逐步形成他培养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咨询教学法”。1955年在淮阳县作《荷花淀》公开教学,被选为淮阳县中学校际语文教研活动召集人。1957年,出席商丘地区(当时淮阳县归属商丘地区)中学语文教学座谈会,被选为中心副组长并执笔写大会总结。在淮阳农场劳动改造期间,他也没有停止读书钻研,不仅精读深研马列原著、《毛泽东选集》,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老三篇”,而且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和语文教育论著,写下十几万字的《语文札记》。他坚信“芳草春回依旧绿,梅花时到自然香”。1978年10月,他与妻子同游淮阳太昊陵,“忆生离之艰难,感重聚之欣幸”,赋《喜还绿色家园》一首:“一别陈郡二十年,流水今日见无言。若非北京杨枝雨,哪得破镜又重圆。别时容易见时难,西楼望月几回圆。廿载沧桑似弹指,华发葳蕤亦少年。”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正是有淮阳师范11年的青春激扬,在淮阳农场20年的潜心苦读,才有他后来的厚积薄发,创造了“十年等于三十年”的语文人生奇迹。


       语文教育名家的辉煌岁月


       1978年10月至1989年4月,是萧士栋东山再起、激扬文字、再创辉煌的人生巅峰期。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萧士栋的语文教育事业正是以“立德”为基础。他发起成立周口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全国率先提出“教学法下乡”的主张;作为周口地区语文学科首席代表,主持全区高考语文评卷;创办语文教学用具厂和《作文月报》;在周口主持召开河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中国文章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文章学讲习班……,用实际行动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立下赫赫“事功”。他又用近80万字的《萧士栋文集》“立言”。这些成就使他的语文教育事业得以立足周口、面向河南、走向全国。


       1979年11月,他受地区教育局委托,主持召开周口地区中学语文教学座谈会。这不仅是全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而且是“文革”结束之后的创先之举。笔者曾忝任理事长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前身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12月,首任会长为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可见他具有的敏锐学术眼光和非凡胆识。1980年他主持成立周口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并在全国率先倡导“教学法下乡”。1985年1月,他领导创办周口地区中语会会报《作文月报》并任总编辑。这张4开4版小报,也是周口地区第一份铅印报纸。从创刊到终刊共编印95期,发表各类文章670篇近59万字,最多时发行12万份,发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足见其在当时深受欢迎的程度。1985年4月,在他的主持下,河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在商水县召开,我那时正在商水县高中(今“商中县第一高中”)。就在那次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萧士栋,也第一次听来自北京的章熊、时雁行等语文名家作报告。1988年8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经过几年筹备,终于在河南周口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同时举办文章学讲习班,吸引了全国600多人参加。他在生前曾出版《初中语文教学法举隅》《语文教学能力论》《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等4部专著,发表文章300余篇,还与张衡石、邹文生等人合作整理清代项城女诗人高梅阁的《形短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所取得的这些学术成就,自然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全国中语会会刊、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把他作为“封面人物”,发表了他的《把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我的语文教学之路》(1988年第9期)。在他逝世一周年时,他的朋友和学生编著出版《萧士栋语文教育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在他逝世13周年时,河南师范大学张正君教授主编《河南语文教育专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把他辟为专章,称赞他说:“青年豫东才子,中年杏坛驰名;壮年蒙难,愈挫愈奋,辛勤耕耘四十冬。晚年高举大纛,倡导教学法下乡。呕心沥血著书丰,萧翁士栋!”在他逝世20周年时,又为他编著《萧士栋文集》(上、下卷)和纪念文集《捧着一颗心来——忆萧士栋先生》(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曾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曾祥芹说他是“文章阅读的方家”“文章写作的高手”“文章编辑的总裁”“文章教学的法师”和“文章科研的领班”(《文章学家萧士栋》),称赞他是“全面发展的语文学者”“自主创新的教育学家”“闪耀中天的文化学者”。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说:“我们的文化强省建设、经济强省建设呼唤更多像萧士栋先生这样的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捧着一颗心来》序)。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如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咨询教学法”“教学法下乡”“文章学下乡”,以及教研结合能力历练方法“两读”(读书籍、读报刊)、“三练”(练字、练说、练文)、“一抓”(抓紧时间)等,至今仍在沾溉语文学人。可以说,他创造了周口乃至河南语文教育史上空前的辉煌,也使他作为语文教育名家而享誉全国。


       周口乡贤大德的提携之恩


       作家路遥在小说《人生》中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我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语文人生之路,曾遇到过许多像萧士栋这样的“贵人”“恩人”。有人说青年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个人领悟”,他无疑就是为我指路的一位“名师”。我平生第一篇语文教研论文就是他发表的。在他可能出于提携后学的习惯使然,也可能是他作为《周口师专学报》主编的职责所系,但对我的帮助却有着人生导师般的特殊意义。


       我是“文革”结束后参加首届高考的,录取到淮阳师范77级政文2班,班主任就是教写作课的戴俊贤老师。我们这一届名义上是两年,实际在校时间不足两年。1978年5月2日到校报到,1979年11月就各回各县实习了,只是到1980年4月返校才算正式毕业。尽管只是个中师,但却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之路。我先是回到故乡农村中学当教师。1981年考取省教育学院进修。那是为适应当时形势特设的一种教育制度,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解决教育战线“人才断层”问题。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最困难的就是文言文,所以就把古汉语作为突破口,下功夫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还读了不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当沈伟方老师的古汉语课代表。毕业后,我被调到县高中,使用的就是我后来的工作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本。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备课发现教材对“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人定”的注释语焉不详,未中肯綮,就写了一篇短文《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时间考》。因为文中涉及古代天文学知识,能不能自圆其说,有没有道理,自己并没有把握,于是我就把稿子寄给了萧士栋先生,请他指教。其实那时我根本不认识他,只是听人说起过他,更没有奢望能够发表。没想到,过一段我竟收到他寄来的《周口师专学报》样刊和七元稿费,不禁暗自惊喜,特意用这笔稿费买了一套茶具作为纪念。对于一个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无疑于给我注入了奋力向学的荷尔蒙和强心针,增强了勇气,坚定了决心,得以考取汉语史研究生。从此由学语文、教语文走上编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育的道路。人道是树有根水有源,萧士栋无疑是我语文人生路上的燃灯者、引路人。《萧士栋文集》收有他的《宾至如归——“一分利”饭馆小记》,记述他和朱永锴老师(也是我们在淮阳师范时的老师)招待沈伟方老师的情景。沈老师那次周口之行,就是来了解我们几个的实习情况的。第二天朱永锴老师作东,邀保安兄和我作陪,还是在“一分利”,原来沈老师看过《河南日报》介绍“一分利”的文章。所谓“人生何处不相逢”,乃信然也。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萧士栋已去世30多年,但他的高尚品格、丰厚学识和不朽功业却仍在语文教育界传扬。他在淮阳师范语文组的同事张衡石曾称赞他“当年能作陆机赋,缚虎手,人人慕。一代风骚谁与主?”曾祥芹用说他“执教著文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做人处世清清白白俯首为牛不带半根草去”。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又是精彩的:苦难而辉煌,平凡而伟大,短暂而永恒。他不仅属于周口师范学院,也属于永远的淮阳师范,值得周口学子乃至全国语文教育界永远怀念!(写于2022年元旦)




       顾之川,原名顾来喜,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价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主编初中、高中语文教材数十种,出版《语文课程与考试论》《语文工具论》《明代汉语词汇研究》等专著十余种。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