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2021年12月21日 12:38    来源:美中时报    邹传云

前排右起:邹传云、司松林、戴俊贤、王云亮、张保安、贾美林;后排左起:牛月梅、郭学礼、卫洪灿、王绍学、滕传亮、张翠英。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回乡锻炼两年之后,经过推荐、考核、政审等严格程序,被录取到淮阳师范学校政文专业学习。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的孩子能进入淮阳师范学校学习,是非常幸运的。淮师的全新环境,犹如投射到我心灵深处的一抹春光,激发了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淮师不仅是我读书学习的地方,也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更是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地方。


       随着时光流逝,那段中国教育的特殊时期,已尘封于历史,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在我的脑海里却历久弥新,清晰地烙印在记忆的屏幕上。


       我们这届“社来社往”的“工农兵学员”,来自各条战线和不同岗位。全班48名同学,入学前有当民办教师的,有在工厂企业上班的,有下乡知识青年,有复原退伍军人,还有任大队妇联主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的,我是从太康县马厂公社广播站岗位上入校的。虽然来自不同的区县,具有不同的职业特点,但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社会风雨的洗礼和磨练。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家都很珍惜,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勤奋刻苦,尽可能地多学知识,以弥补失去的岁月。紧张的学习之外,我还担任了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负责政文专业黑板报的编写誊抄事宜,并参与学校通讯组的一些活动等。


       班上的同学年龄相差几岁,入学前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但大家都阳光单纯,感情真挚,“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令我终生怀念。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许多事想起来感人至深。毕业之后,不少同学还保持着密切联系,有的成了一辈子的知心好友。


       终生难忘关心、教育我们的老师。淮师是百年老校,名师荟萃。戴俊贤老师,鹿邑县人,任我们的班主任,讲授写作课。他是淮师文革恢复招生的第一届文科毕业生,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他和蔼可亲,会做思想工作,深受学生欢迎。他讲课引经据典,生动形象。他写作功底也很扎实,出版多部诗歌、文集、连环画文学脚本等。踏入社会后,我也经常向戴老师请教,1992年我又有幸与戴老师一起在周口地委办公室工作。戴老师在市委政研室领导岗位上退休。司松林老师,新郑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讲授政治经济学,担任政文专业党支部书记。他为人忠厚,兢兢业业,学习和工作上对我帮助很大,恩师之情铭刻于心。司老师在周口地区人大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位置上退休。桂行德、师玉庆、赵其善、安玉炳、王云亮、朱永锴、吴文华、刘本在、刘占国等老师的关爱和教诲,我都不会忘记。


       1974年,淮师在淮阳县搬口公社王新村西创办一所农场,占地740亩。那是一片荒沙地,距老校区20多公里,农基专业和数学专业常年在此办学,在淮阳城内其他专业的学生每年要到搬口农场劳动一个月,主要任务是翻淤压沙,改造土壤,春种秋收。1975年7月入学后,在学校上了两个多月的文化课,我们就打起背包,坐上拉着拖挂车的拖拉机,到搬口农场参加劳动。初冬十月,寒风裹着沙粒弥漫着整个农场,师生们在一人多深的土沟里忘我劳动,把淤泥挖上来,把沙土埋进去。尽管天气很冷,但个个衣衫湿透,汗流浃背。很少参加劳动的我,手上很快打了泡,之后又长出了老茧,有些女同学累得跪在地上铲土。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经受住考验,不向困难低头。由于体力消耗大,我一顿饭能吃一大碗萝卜菜和4个卷子馍。当时的校办农场条件很差,寝室夜里常常断电,没有安上门窗的屋子,木床板的大通铺一字排开,晚上气温下降,大家冻得睡不着觉,但也没人抱怨牢骚,干起活来还是争先恐后,热火朝天。


       开门办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76年春,我班同学分两组到鹿邑和项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开门办学,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目的是向社会实践学习,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组20名同学到了鹿邑县郑集公社的刘小庙村,该村是个位于豫皖交界的偏僻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我们每天和群众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尽管农民家里穷,但他们把学生当亲人,让我们干比较轻的活,家里有一点好吃的东西也让给我们。到了星期天,生产队长石新杰和大队的邢支书还让带队老师和班干部集体会餐,拿出自制的白酒招待我们。1994年我到鹿邑工作后,特意到这个村看望乡亲,还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淮阳师范学校,既让我学到了宝贵的知识,又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人。学校农场翻淤压沙的艰苦劳动锻炼,使我深刻体会到劳动的可贵与艰辛,培养了我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后来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都能欣然接受,从容应对。我出身农家,祖辈都是农民,深知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也深知农民的勤劳和善良、需求和期盼,开门办学的经历进一步升华了我的认识,由此奠定了我一生的信念。后来在几个地方工作,我都把清代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知永所撰写的一副对联书写挂于办公室: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幅对联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忠诚敬业,尽心竭力多做为老百姓谋利造福的好事。


       1977年7月,我们毕业了。因为一些工作需要,学校又留我一段时间,参与编写《中学生语文教学参考书》,并在党委办公室做些文字工作,后又借调到淮阳团县委,采写英模人物和新长征突击手的宣传报道材料,还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之后,1977年周口地区考生的分数统计工作。


       我是1978年春离开淮阳师范学校的。那天清晨,我虔诚地拜谒了人祖伏羲太昊陵,迷茫地环望了城湖风景,深情地躬身揖别母校,憧憬着诗和远方,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去。


       在淮阳师范学校的发展历史上,我们那届学生,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1999年出版的《淮阳师范学校志》,多次提及1975、1976两届学生,足见其特殊性。1975、1976两届学生不予分配工作,实行“社来社往”,也就是说毕业之后,从哪里来还要回到哪里去,原来干什么还要干什么。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急需人才,1978、1979两年经过全省统一招录考试,这两届学生绝大部分还是予以安排了工作。


       淮师两年,受益终身,记忆永远。40多年来,我走过不少地方,历经多个岗位,内化于心的淮师情结愈加浓烈,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致敬,淮阳师范学校!




       邹传云,男,1955年生,太康县人,淮阳师范学校1975政文专业学生,中共党员。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后转入行政。历任太康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太康县龙曲乡党委书记,周口地委办公室副主任,鹿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西华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口市政府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市农业局长等。系河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中共周口市第二届市委委员。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