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2021年12月28日 07:01    来源:美中时报    王国生


1990年代淮阳师范校门


       我的母校淮阳师范,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创建的一所师范学堂,地里位置历史悠久,古陈国都,‘’陈‘’姓的起源地。校址的南面有弦歌台,北面有太昊陵,三者在一条子午线上,文化底蕴丰厚。不仅有“女娲补天、捏泥造人、挖土成湖”和“伏羲画八卦、养白龟”的神话传说,还有“陈胜、吴广起义都陈”、“包拯放粮铡国舅”等历史故事。我小时候对淮师的了解来自家乡民间流传的几句童谣:“二月二到三月三,都到陈州把会赶。陈州有个人祖庙,他和女娲把人造。陈州有个弦歌台,孔子上去下不来。陈州有个大学堂,培养先生教学生。”作为一个农家孩子,从小也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和抱负,觉得能够考上淮师就不错了。临近毕业,‘’文革‘’开始,大学停止招生,我回村担任了学校民办教师。


       1971年底,在“教育要改革”的背景下,以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恢复了高招。淮阳师范比其他学校提前两个月招收290名学员,我也幸运地走了淮师的大门。由于是新制度招生,所以,招生标准,特别是文化程度要求很严。我们政文专业53名同学绝大部分是‘’文革’’前毕业的初、高中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当扎实。


       当时国家处于非常时期,生活条件很差,学生伙食标准底,日餐主食九两,菜金三角。二十多人大寝室,称作‘’大通铺‘’。寒暑假回家返校极为不便。客运车少,还是路过车,遇到客满就搭不上车,只有步行。记得第一个寒假回家,逢降大雪无车,我们沈丘二十多位学员在倆位同乡老师的带领下,一夜步行八十多里才到县城。亲身体验到了红军长征时的滋味,于现在的大学生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生活虽然艰苦,可我们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很  高。我们在校那二年,正是所谓“教育回潮”时期,教学秩序还算正常,开设专业科目齐全,课程安排紧凑,每天八节课,还有早晚自习。同学们还根据个人爱好自发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有劲,实实在在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遵照“开门办学,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指示,我们专业还组织了“大别山之行”,考察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事迹,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淮阳每年的盛大庙会当时当作“四旧”被禁,未能目睹那热闹非凡的盛况,而是以“教育革命的需要”为由对弦歌台、太昊陵进行了参观考察。那坚劲挺拔的古松古柏,那庄严峨巍殿堂,以及文人学士题写的碑刻楹联,观之不由对前人思想和智慧而肃然起敬。


       每逢节假日,同学们三五成群环城绕湖参观走访,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掌握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龙湖景色秀丽,水产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之前人们注重的是实用价值,用龙湖的物产制作生活用品并达到物以致用。宽阔的水面,清波荡漾,鱼类成群,鹅鸭浮水,莲藕飘香。水浅的地方芦苇茂盛,蒲草葱葱。苇叶包粽子,苇英勒草靴,苇秆用以建房、编席篓,新生的苇芽嫩根叫芦笋,食之甜脆爽口;蒲草叶长是织蒲席、蒲包、蒲扇的材料。其花实曰蒲棒,晒干揉碎叫蒲蓉,或填做枕头、布老虎、,香囊等,点燃可驱蚊虫辟邪气。据说蒲草丛中生有一种特别的小鱼,大不过小指,全身清透,无骨无杂质,捉到直接食之,味微咸,极鲜嫩。


       岸边绿柳成荫,清明节前采摘的嫩叶泡茶喝,清凉去火。柳木质柔密耐腐蚀,主要用来制作厨具,如:木桶、木盆、木碗、木瓢、木勺、面板、擀面杖。根部没在水中的部分生有红色的须根,药名“乌龙须”,咀嚼贴敷,治疗刀枪伤。城湖四周,沟沿拐角,坑边地头零星土地栽种着淮阳特产——黄花菜,俗名金针菜,每到开花季节,站在城中高处望去,片片黄花连成一条金色游龙。龙湖龙景让人日久难忘。


       两年半学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这时,周口师范学院开始筹建,淮师就选留一部分优秀毕业生,给周师输送了首批教工人员。我有幸进入周师工作。这些同志各自在工作岗位上起着骨干作用,为周师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1971年到2021年,整整五十个春秋过去了,在淮师那艰苦、紧张、丰富、充实的学习生活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感到遗憾的是回母校探望的机会太少了,只在 1993    年举办淮师校友会那一次回到母校,恐怕以后再也见不到母校了吧!淮师校名一改再改,老师纷纷调离,现在已名实皆无。一所百年学府竟致于此,“呜呼!我说不出话”。


       仅仿拟七律《念淮师》二首,以表对母校的怀思之情:


其一


日月飞梭五十春,

母校情貌忆犹新  。

弟子求知欲切切,

恩师授教精谆谆。

环绕城湖赏风景,

或至陵台鉴碑文。

牢记使命献当世,

自问无愧淮师人。


其二


百年学府在陈城,

淮阳师范有名声。

前仰师圣弦歌台,

后祭人祖太昊陵。

豫东师资之摇篮,

文教事业有丰功。

龙湖岸边今不见,

万千学子敛笑容。




       王国生:1949年生,河南省沈丘县人,淮师大专班毕业,通过在职学习获得本科学历。一直在周口师范学院从事教学和文献资料工作。讲师、研究馆员。参编著作有《古汉语知识学习指导》、《陈楚文化研究》,主编《文献信息检索教程》。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