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54: 教育大家师玉庆


2022年04月27日 01:07    来源:美中时报    戴俊贤

后排左四为师玉庆老师


       名校必有名师。淮阳师范(以下简称淮师)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灿若星辰的著名人物。如“五四”时期的诗人徐玉诺、天文地理学家曾次亮、文化学者萧士栋等,《淮阳师范学校志》记载的近当代在淮师执教的知名人士、教授、学者就多达20多位。可谓名师荟萃,大家云集,由此铸就了百年名校的风华与辉煌。师玉庆先生就是淮师群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师玉庆先生是淮阳县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72年分配到淮阳师范任教。后从政,先后担任过三个县的主要领导职务。1989年调任开封大学校长,至2003年退休,在开封大学执柄14年,使开封大学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高等职业教育典范。退休之后于2007年受聘任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院长,直至2012年,继续为教育事业作奉献。师先生在教育界工作时间最长,成就最大,成为享誉周口、开封及河南省的著名教育家。师先生在淮师执教时,我正在政文专业读书,师先生教我们班的党史课。我毕业留校后,又与师先生在一个教研室工作,还曾同时担任75级政文专业二班的班主任。师先生从政后,又把我调到身边工作。师先生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我,他不仅是我的学业之师,又指导和改变了我的人生,给了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恩师之情,终生难以忘怀。


       诲我甘饴


       1971年淮师学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试点班经验,恢复中断了5年的招生,从周口各县招收290名“工农兵学员”。本来应该秋季开学,因为发生了“9·13”事件,结果推迟到12月1日新生才入校报到。我从鹿邑县农村来到淮师,被分编到政文专业学习。


       1972年一开学,我们就迎来了教授党史课的新老师师玉庆先生。他那时刚从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毕业,风华正茂,神采奕奕。中等偏上的身材,瘦瘦的,精明干练,思维敏捷,笑音爽朗,讲话犹如江河流水滔滔不绝,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师先生在校是高材生,学生时代就已经入党。他学识渊博,对中共党史有着精深的研究。我清楚地记得他给我们讲课的情景,只见他健步走上讲台,把教案放在讲桌上,随手捏起一支粉笔,边讲边板书,自始至终没有翻看过教案。同学们无不诧异,“师老师的课怎么这样熟啊?”随着他讲课的思路,我们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思想的大海,心灵受到洗礼和净化。


       为使我们受到更深刻的启发教育,师先生开拓了党史的第二课堂:到革命根据地进行社会调查。现在叫社会实践活动,那时叫“开门办学”。师先生在取得校方和政文专业教研组的支持后,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并提前到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联系。出发那天,我和同学们一样,都很兴奋。大家在师先生和政文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乘坐一辆大轿车,兴高采烈地向位于大别山麓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发。这次“开门办学”主要有以下几项活动:一是参观革命遗址。我们先后参观了新县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列宁小学、箭河公社的“木梓树”和“红田”等。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棵“木梓树”上残酷拷打革命人士,惨绝人寰地把革命先烈程儒香四肢钉在树上,直至壮烈牺牲。在不到二分地的土地上杀害革命同志300多名,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后人为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称这块土地为“红田”。在红安县参观了“黄麻起义”纪念馆。二是请老红军讲革命斗争事迹。邀请红军老团长方和明讲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三是深入老将军、革命烈属军属家里访问,请他们讲革命传统。四是同群众一起下田劳动,体验革命老区生活。革命根据地人民英勇的革命斗争事迹、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使我们师生思想受到极大教育和震撼,提升了我们的思想境界,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大家边调查学习,边写下了几十首反映心得体会的诗歌,编印了《山歌唱给大别山》诗集,并以墙报形式张贴在校园里。这次调查,虽然只有不足20天的时间,但却给我们师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和教益,这也是师先生给我们上的最生动的一课。


       师先生原则性强,富有正义感。当时发生了一起在大街上遇到不平事,该不该管的讨论。师先生在学校礼堂作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发言,雄辩滔滔,义正辞严,伸张了正义。先生的思想之光照亮了我的心灵,我对先生更加敬佩。


       1975年,淮师政文专业招收150名新生。分为两个班,每班75名。校方考虑到班级人数多,每班配了两名班主任。我和师先生共同担任了政文2班的班主任。师先生为了锻炼我,有意把我的名字排在了前面。师先生手把手教我怎样选班干部、怎样配班子、怎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那时刚毕业留校不久,性格又内向腼腆,见生人说话都脸红。在先生的直接指导下,我才担起了班主任担子。一年后,75级原政文专业的两个班调整为政治1班、政治2班、中文班三个班,师先生担任政治1班的班主任,我担任中文班的班主任,开始独挡一面,这都是先生培养教导的结果。


       政者正也


       师先生出生在淮阳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生活非常艰苦。新中国建立前,正是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和革命力量与国民党反动派、地方匪患进行着艰苦斗争,淮阳县城经历了几次解放的“拉锯战”,给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师先生一家逃荒到太康朱口乡的一个村庄,住在人家的车棚里,乞讨度日,在此度过了三个春节。师先生多次给我讲起这一段苦难经历,唏嘘不已。师先生说,最难过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都在鸣爆燃烛,快快乐乐过年。而他们一家人独坐挨饿,因为这一天按照地方风俗习惯是不能上门讨要的。师先生对此刻骨铭心,对车棚的主人和该村群众收留深怀感激,退休之后曾专程找到该村表示致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的经历磨练了先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形成了同情弱者、正直善良的品行,成为先生以后奋发进取、成才成功的动力之源。新中国建立后,师先生一家同广大劳苦大众一样获得了新生。在红旗下长大的师先生,刻苦用功,学业精进,以优异成绩从小学到中学,顺利考入大学。在大学,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学生干部,为其后的发展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师先生被选调到周口地委宣传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经常到地委党校为干部培训班作辅导报告。一次,地委书记张文韵听了他的报告,大加赞赏,认为师先生的报告有理论有实际很有水平。八十年代初,实行干部制度改革,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提拔任用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师先生被提拔为领导干部,担任商水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一年后任县委副书记,并提名县长人选。结果在筹备县人代会、准备选举时,师先生又被任命为项城县委书记。可见地委对师先生的信任和师先生领导才能的出类拔萃。他在项城工作两年,1986年9月调任杞县县委书记。1989年12月任开封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师先生从政10余年,清正廉明,勇于开拓,不忘初心,执政为民,深受干部群众赞誉。


       1983年初,师先生说商水县委办公室文字工作薄弱,需要加强,让我去商水工作。我为能继续受到先生教诲感到高兴,就愉快地去上任了。我在商水县委办公室开始任秘书,后来担任主管中心和文字工作的副职,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1992年以后,我在周口地委办公室、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成为领导干部,这都得益于师先生在人生路口的提携引导。


       《论语·颜渊篇第十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段话用在师先生身上,是很恰当贴切的。师先生在从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直、公正、清正,敢于坚持原则,铁面无私,不趋炎附势,不阿谀逢迎。在商水工作时,一次组织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个领导班子成员和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各局委负责人,大约一百多人,到各乡镇检查小麦生产情况。因路途较远、时间较长,乡镇在村口设了茶水站。在县南部一个乡茶水站休息时,小方桌上放的几十盒招待用的香烟,被有些来检查工作的干部很快拿完了,周围站着很多围观的群众,影响很不好。当时身为县委办公室主任的师先生见此情景,非常生气,叫着县委办公室一同志的名字厉声说:“你咋恁没出息,送回去!”该同志脸一红,掏出装在衣服兜里的香烟送到小桌上。大家一看师先生动怒,立即把拿去的成盒香烟送了回去。我当时就在现场,见证了师先生的正派和威严。事后,大家都对师先生不讲情面的及时批评表示理解和支持,师先生的正直和原则性由此可见一斑。


       办公室是县委的服务机构,既是县委的助手和参谋,又是联系服务基层和群众的桥梁与窗口,还要为县委各部委搞好服务。事无巨细,头绪繁多。师先生举重若轻,从容料理,分清轻重缓急,工作安排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既保证了服务县委中心工作大局,又把关涉全面工作的一些小事细节落到实处。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常常加班工作到深夜,从而使办公室整体工作协调高效运转,受到县委主要领导同志的称赞和办公室全体同志的一致拥护。


       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刨“麻雀”,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县委决策提供参考,为同志们作出榜样。我初到县委办公室工作时,对机关工作和农村情况不熟悉,毕竟教育教学与行政工作的语言环境有很大不同,为起草县委文件带来困难。师先生就安排我下基层和农村去调查研究。我同县直业务部门的同志一起,骑着自行车,到乡镇畜牧站、水利站、养鸡场、养渔场、农村养殖大户进行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先后写出商水县大力发展鸡禽养殖、商水利用水面发展渔业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这两篇调查报告不仅为县委指导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决策参考,也被作为典型经验由地委办公室转发介绍到周口各县市,并在《河南日报》先后刊载。工作熟悉之后,我逐渐进入角色,起草县委文件、领导讲话稿就得心应手了。在师先生的指导下,我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挑起了商水县委文字工作的担子。


       师先生时刻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于开拓创新,执政为民,务实兴业。在项城、杞县工作期间,善于从全局出发,视野开阔,思想解放,更新观念,超前思维,善于抓主要矛盾,大办工业和乡镇企业,以工促农,取得了显著成效。那时,项城味精厂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坊式小厂,师先生果断决策,大力支持味精厂扩建创业。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项城味精厂快速崛起,成为项城的支柱产业、国内食品味精行业的第一大企业,产量居亚洲第一位。1986年名牌产品莲花牌味精获第十二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师先生到杞县工作后,又把味精生产引进到杞县,发展壮大杞县经济。


       师先生为官清正、严于律己,厌恶送礼攀附等庸碌行为。他在商水、项城、杞县工作时,从不接受吃请、送礼等行为,更别说受贿。一次他因病住院,在项城工作的淮师毕业生到医院去探望,带了一些水果等礼品,这位学生夫妇临走时,他坚持让学生把礼品带回去。学生夫妇很不理解,师母作了好一番解释,才打消了学生的疑虑。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在当时社会上贪腐奢靡之风愈演愈烈的时候,师先生更显得高风亮节、卓尔不群。他生活节俭,严于律己,在商水、项城、杞县住的都是公房,房屋低矮简陋,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到开封大学工作后,住在顺河街一小区普通单元房,面积也不大。


       “无暇人格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先生喜欢的这幅对联,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教育楷模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开封大学就是这样一所由教育部备案、河南省政府批准、开封市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教育高校。从1989年12月至2003年2月,师先生在开封大学辛勤工作14年,前10年是党委书记兼校长,后4年是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可以说为开封大学的建设发展鞠躬尽瘁,作出了巨大贡献。


       师先生到开封大学工作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师先生在开封大学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开封大学创建于1980年,初为河南师范大学(今河南大学)分校、后改为开封市走读大学,仅有两个班80名学生,1984年更名为开封大学,总计全校5个专业、13个班,学生600余人。师先生1989年底上任伊始,学生不足千人,办学条件简陋,连像样的教学楼都没有,更别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面对重重困难,师先生以宽广的视野,深谋远虑,首先理清办学思路。14年中先后6次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二次创业”等大讨论,统一思想。1990年组成10多个考察队,走遍河南大部分城市,调查28个县区、省外10多个省市的办学模式和人才需求状况,形成了“招生、培养、分配相结合,教学、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新思路。1992年探索开放式办学的路子,组织人员分赴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调查社会需求和学生分配情况,广开招生路子,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面向未来”的办学指导思想。1994年,师先生提出“走自己的路,办自己有特色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先后制订实施开封大学“八五计划”“九五计划”,1999年制订“十五年发展规划”,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把开封大学办成名副其实的大学。师先生以创新思维,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1990年建成办公楼一座,点式学生宿舍楼3幢,家属楼3幢。1992年,建成学生宿舍楼2幢、家属楼1幢、浴池锅炉房等共计建筑面积4438平方米。1993年,建成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15万册。1994年第二教学楼竣工。1996年,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落成;董事长李金松博士捐赠100万元音响、灯光设备,装备学校大礼堂。1999年,第6幢学生宿舍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设施先进,条件良好,可容纳1050人居住。10年间,开封大学实现了华丽转身,依然成为花园式大学。但是,师先生并不满足,又在谋划新校址的选址建设问题,向着一流院校的目标迈进。


       建立发展机制,为学校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面向未来”的办学指导思想,师先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一是建立投入机制。通过中央财政、省财政支持,市政府拨款,企业捐赠,国外政府贷款等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科研设备投入,保持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建立校董事会。高校董事会是发达国家高校的基本治理结构。它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师先生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美国七星国际控股集团、香港金鑫国际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金松博士倡导,于1994年4月成立了以热心祖国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知名人士、资深教育界人士、成功企业家等为主体的开封大学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吸纳了海内外董事单位60多个,董事成员100多人,130多个单位分别从香港、台湾和省内外发来贺电贺信。由李金松博士出任董事长,与珠三角、长三角等140多个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董事会的成立给学校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1998年,第二届董事会董事单位发展到72个,成员增加到104个,各位董事累计捐资捐物达200多万元。校董事会广采各界精英智慧,丰富了开封大学办学理念,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得到了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和参与,促进了开封大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师先生10多次到国外考察学习,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1998年,学校接受9名留学生,向日本、加拿大派遣13名留学生,迈出了互派留学生的第一步。学校以校董事会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对接产业、互通互用、互利共赢的机制。以校企共赢为前提,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改革为目标,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专业特点和优势为基础,创新了多元化、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先后与富士康集团、浙江超达阀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纳神核工程有限公司、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东莞大东骏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机华远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企业多时达300多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早在1993年,师先生就在开封全市首家试行全员聘任制,采取逐级聘任的办法,引进竞争机制。这一机制在开封大学逐步完善并长期坚持,形成常态化的用人机制,激活了人才管理的一池春水。1994年,学校作出决定每年拨款3万元经费和10万元奖金,奖励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年设立以校董事会董事长李金松名义命名的“金松奖学金”,每年出资1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金松奖学金”在开封大学真正起到了激励同学的作用,已成为学生至高无尚的荣誉,体现了自身价值。


       打造学校品牌。开封大学学生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好、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就业率高的关键因素得益于师先生主政以后将全面发展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逐渐成为开封大学品牌专业建设的支撑。1993年,拥有七系一部以工科为主18个专业,在校生3000余人;“九五计划”期间,稳定招生专业22个,交叉招生专业32个,经省教委批准4个专业增设本科,在校生规模超过3500人。发展到现在,该校开设58个专业,涵盖工、管、文、经、医、艺6大学科门类。拥有土木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化工工艺、酒店管理、服装设计等18个省级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会计电算化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软件职业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文秘专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全日制在校生16000多人,生源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每年还为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才7000多人。


       师先生在开封大学期间,学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共青团、档案管理、党建、治安等工作一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1998年在河南省第六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获30多项奖励。教师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省级优秀课程、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新闻评比奖。1996年3月26日至29日,《中国教育报》连续刊载《开封大学办学启示录——面向市场经济,探索职业高校办学新模式(上)》《开封大学办学启示录——从封闭走向“开封”(下)》,推介开封大学经验。《开封大学学报》被全国市属高校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发行。1996年,师先生参加长沙会议,国家教育部职教司委托开封大学起草全国示范高职院校标准。1998年10月,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开封大学、河南行政学院、中原宋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在学校隆重召开。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师先生当选第二届理事会顾问。11月,豫东高校党建学会理事会暨组织工作研讨会1998年年会在开封大学召开。豫东地区7所高校的组织部长和部分高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办主任近20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交流了各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和组织工作的经验及党建理论成果。1999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和开封大学等4家单位举办的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在学校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伊朗、澳大利亚、以色列的40多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东方文化与21世纪”展开讨论。在师先生的努力下,开封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今的开封大学风生水起,2014年正式搬入新校区,占地1500多亩,古朴典雅的校园环境,映射的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对学术的无限追逐和对精神的崇高追求。校园里,绿草茵茵,处处即景,教师和学生有精神、有气质,和美丽的校园相得益彰。2004年开封大学入选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高校。2017年入选河南省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师先生在开封大学工作期间,每年都要回周口组织招生工作。退休之后,也经常回周口探访亲友,他谈起两件事最为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是开封大学的毕业生遍及全国,卓有成就者很多,他走到哪里都有学生接待;二是孙子孙女及外孙子外孙女10余人,个个成才,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硕士占一半多,分别在国内外就职,事业有成。从他自豪的神情中,我看到了作为成功教育家的风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师先生是学生心目中的高山,用现在的话说是“明星”,学生是“追星族”、“粉丝”,师先生永远是学生的榜样。




       戴俊贤,1950年生,大学学历,河南省鹿邑县人。早期从事师范教学,后做行政工作。系省作家协会和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出版作品有连环画《逼上梁山》等4部、诗集《百花集》文集《颍川集》《周口历史文化通览.人物卷》等,作品收入多部文集及书法集。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53: 淮师母校 长在心田


       永远的淮阳师范052: 永远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51: 难忘的记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50: 三位恩师和我的新闻事业


       永远的淮阳师范049: 功勋校长卢怀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8: 名师顾之川


       永远的淮阳师范047: 栾广明:寂寞的大家


       永远的淮阳师范046: 淮师语文教研组编书纪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5: 我的青春驿站


       永远的淮阳师范044: 重游龙湖怀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43: 淮师校友徐玉诺


       永远的淮阳师范042: 月上柳梢头


       永远的淮阳师范041: 我们的92·7班


       永远的淮阳师范040: 记忆中的淮师农场


       永远的淮阳师范039: 天下谁人不识君


       永远的淮阳师范038: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继续惠赐佳作


       永远的淮阳师范037: 天文地理学家曾次亮


       永远的淮阳师范036: 淮阳师范年谱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5: 弦歌不绝四十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4: 诗忆那些人,那些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33: 我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32: 我真正的学生时代


       永远的淮阳师范031: 青春时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30: 母校琐记


       永远的淮阳师范029: 淮师出了个王山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8: 感谢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7: 义无反顾读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6: 难忘淮师师生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25: 恩师难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24: 梦想成真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