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24: 梦想成真的地方


2022年01月23日 09:57    来源:美中时报    钱良营

1993年纪念淮师建校84周年77届政文一班部分同学合影,左起:张维新、师岭、钱良营、耿华平、陈大明、刘景帝、蒋相全(已故)



       淮阳师范是我心目中神圣的学府,也是七十年代让我梦想成真的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淮阳城关镇一所小学读书。小学距离淮阳师范有二、三里路。印象中,师范大门坐北朝南,宽敞气派,一条宽阔整洁的水汀路从大门口延伸到校园的深处。路两旁是葱郁的景观树。左侧的大操场经常呈现出一派龙腾虎跃、生机勃勃的景致。校园的深处,是一排排整整齐齐青砖青瓦的教室或宿舍。在一位少年的眼里,校园内的一切似乎隐藏着无数的神秘故事,让少年的内心涌动着好奇,徒增一种热切的期盼和憧憬!  


       1965年的一天,县里举行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汇演,地点选在淮阳师范大礼堂。我有幸被学校选进一个歌舞类节目演出而参加汇演。第一次走进这所素有豫东最高学府之称的校园内而浏览她的风采,我感到非常的激动和兴奋!


       在一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少年的目光里,校园的确很大,景致很美,从大门向里走,要穿过几道院子。院子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且都整洁干净。宽敞的教室窗明几净,老师的讲课声和学生们的读书声在校园内遍布的绿植间弥漫,并不显得喧嚣,反倒冲淡了过分的静谧而显示出她的温馨与和谐。


       初次走进淮阳师范留给我的印象非常美好。我暗暗下决心——读完小学后如有机会一定要报考淮阳师范继续读书。


       然而,没等领取到一张小学毕业证,便被一辆牛车拉到了一个陌生而又偏僻的村庄。那是1969年的元月,作为在城内吃“闲饭”的父母要下放到农村去种田,我由于没上初中,连“上山下乡”当知青的资格都不够,只能跟随父母到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报考淮阳师范读书的梦想破灭了!


       下了乡,虽然成了农民身份。但是,由于不到挣工分的年龄,便到大队办的学校里继续求学。在乡下读初中期间,已经破灭的求学欲望之火又渐渐燃烧起来。1971年,初中毕业前夕,我信心满满地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当时,在同级段同班的学生中,本人学习成绩较为优秀。几位任课老师对我的评估是,凭考试成绩上高一级学校,本校即便考上一名同学也应该是钱同学。年底的时候,没等来升学考试。学校仅发给一张初中毕业证。至于能不能继续到高一级学府读书,只能听候通知。


       过了春节,便有了消息。公社高中的通知书下来了!和我同班的几位同学都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而只有我名落孙山!得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变得哇凉,情绪一落千丈。本来寄希望参加统招考试,报考淮阳师范。然而,世态炎凉,时运不济,美好的愿望再一次被击得粉碎!


       痛苦的煎熬中,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得知公社高中新生开学的日子,内心绝望的我步行去了高中——看到那些被推荐录取的新生脸上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笑容,看到那些为迎接新生而忙忙碌碌的教职工们一幅幅布满着矜持的尊容!我独自凄凉地蹲在一座教室屋山墙的一脚——从早晨太阳升起一直蹲到夕阳落下的傍晚。这期间,好像没有任何人关注到我的存在,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走到身边寻问我为什么要蹲在这里?在我眼里,只有各种各样的鞋子以及男男女女们套在鞋子里的脚在眼前匆匆走过!


       灰黑色的夜幕笼罩下来,天色已经暗淡。最早让我看不到那些鞋子和脚的不是我的眼睛,而是我黯然而凄凉的心!尽管我来这里所抱的目的和希望已经被那一双双穿着鞋的脚击碎,但是,我仍然没有要离开这里的念头,我想再等一会儿。我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又过了十多分钟,或许更长一些时间,突然听到头顶有一个声音响起:钱同学回去吧!每个大队分配的上学指标有限,你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哪能还让你继续上学?再说,大队干部沾亲带故的子女指标还不够用,咋会推荐你?大队没有推荐你,蹲到明天你也入不了学!


       抬头一看,认出是公社教育办公室里一位面孔熟悉的老师。



       渴求上学读书的梦想在1977年的那个丰硕的秋天被重新唤醒!


       那个时间节点,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人都会铭记。这一年是无数中国人特别是年青一代人的命运的转折点!高考制度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有推荐制恢复为统考择优录取。曾在一个资料上看到当时出台这一政策时的有关文字记载,就大中院校招生问题,教育部的专家们经过酝酿讨论,提出一个方案,既“自愿报名,领导批准,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把这个方案报呈邓公审批时,邓公看后,把“领导批准”四个字划去。虽然仅仅四个字,意义重大。既然是择优录取,为什么还要领导批准呢?不经过领导批准的不允许参加考试,与推荐又有多少区别呢?得不到领导批准的并不一定不优秀,而领导批准的并非都优秀。邓公“毙”掉的四个字,为寄希望于参加高考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无数的青年打破了套在身上的枷锁,让无数优秀青年不至于被埋没、被扼杀!让那些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的人充满了希望,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救赎!


       对我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大好机遇。1971年上高中的梦想破灭后,我读初中时学校的负责人,要我到学校当了民师。这份职业虽然并不能改变我农民的身份,但是,却为我提供了充足的自学时间。在学习上,我如饥似渴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泅渡,凡是不懂的问题便向老教师请教,在学生面前我是老师,在教师面前我仍然甘当学生;在工作上,我从担任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程开始,之后,四年级,五年级,初中——我随着学生们的升级而升级。1976年,学校办了高中班,学校负责人又让我为高中班的同学们讲课!


       我之所以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就是为让那些世俗的目光改变对我的看法!从一些人眼里流露出的或妒忌、或不屑目光常常让我内心颤抖 ,让我感到风雨飘摇。我明白,对我在“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室内工作,早已让那些艳羡和嫉妒的目光变得血红。他们希望我和他们一样冒着刺骨的寒风跳进冰冻的水里去挖河,顶着烈日到大田里去耕作……


       我已经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但是,没有女青年接近我,更没有人为我介绍对象。我的婚姻、前途让我不甘一辈子呆在这个让我惆怅的地方。孤独、歧视让我学会了默默地忍受。我在绝望中等待机会,等待希望!我无路可走,我只能发愤地读书,学习,努力地工作。我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我步行十多公里,到县城图书馆借阅书籍,到新华书店,用当民师获取的每月三元钱的生活补贴购买书籍。我在自学中救赎自己,在学习中改变自己,在知识中寻求梦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对我来说,犹如茫茫的黑夜中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给了我希望,点燃了我心中的一团火!我一定要抓着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所在的公社报考了二百多名考生,高中生居多,还有一批老三届的知青,这部分考生大都是WG前的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学完了高、初中阶段的课程,掌握的知识比较全面扎实。像我这样没能获得系统教育的初中生很少。我所掌握的知识面非常有限,自愧与那些高中生不能相比。报考时,我选择的是文科,避开了物理、化学。但是,初中两年掌握的那点数学知识早忘得一干二净。当民师的七年时间里,我教的都是语文课,再加上平时读的书多,喜欢写文章,对语文科考试还有点信心。政治、史地与语文相通,多少掌握点,却没有太大把握。


       学校负责人和老师们,听说我报名参加高考,都很支持我。他们自愿和我调课,尽量给我腾出时间,连班主任工作也有老师替我担了起来,为的是为我留更多的复习时间。文科要考四科,语文、政治、数学、史地。我没有把语文作为复习重点,政治考试内容应该与当前的时事政治有关的题多一点,所以只能多看一些报纸。数学没有考试的范围,总觉得浩如烟海,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复习,许多问题都不懂,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老师请教。只能粗略地看看。重点放在了史地上。当时,同是豫东名校的淮阳中学为辅导高考生,举办了复习辅导班。辅导班不收费,大课堂,没有封闭,任谁都可以去听课。我得此消息,请了假,去淮中听课。我是第一次坐进高中的课堂里,想到七年前为上高中受到的冷落,心里不由一阵凄惨。讲历史课的老师,又瘦又黑的一个老先生,听说他叫王展霄(音),是一位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先生。因为时间关系,王老师讲课只抓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让听讲者受益匪浅。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东西。


       复习的时间总感觉过得快,时间短,很快进入了考试时间。考点设在我那年做梦都想走进去的公社高中一所教室里。七年之后,我的梦想实现了,只是不同的是,那时是为了求学,而这次是高考。考场每张桌子两个人,印象中和我同桌的是位女生,由于精力高度集中在考卷上,所以,连她的面孔都没注意到。监考老师很严肃,讲了几条纪律,告诫考生,不要左顾右盼,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看别人答题……否则,取消考试资格,明年不许报考等等。我是个胆小如鼠的人,对高考充满了期待,有着一种敬畏之心。听了老师有关纪律的话,一丝一毫不敢违逆。生怕犯了警戒,被取消考试资格。每科考试,动也不敢动一下,连大气也不敢喘息。


       第一场是考语文,基本知识40分,作文60分。作文两个题目任选一个,一是《我的心飞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第二个是《大治之年的一件事》,前一篇是散文,易于抒发感情,后者是记叙文,选材上有点难度。毛主席1976年逝世,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怀念之中。我选择了前者。两千字左右,一气写成。感觉还不错。政治卷和史地卷,勉强做完,不会的只能发挥特长编一下。数学卷就不行了,面对一连串的数字和符号,只能大眼瞪小眼。有些题感到自己曾学过,但作起来又没有答案。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胡编。时间到了,还有许多空白。如果都像数学卷答题那样糟糕,我铁定要落选的。


       填报志愿是在分数公布前组织填写的。每个考生可报三个学校,每个学校三个专业。也就是说,每个考生有九个专业可供选择。我身边几个女考生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叽叽喳喳,从她们的话音里,显示出对自己的成绩很自信,非理想的学校和专业不屑于填报。其中有一个女生,听说她的父亲在县某机关上班,只是不知道她的名字。有人提议报师范学校,她尖着嗓子说,我可不报师范,我不愿当老师。上不了好大学,我去接爸爸的班,也不去当老师!她的话里充满了对教师这项职业的鄙视(后来听说她的成绩加到一起还不满百分,她只能去接她爸爸的班了),从反面给了我启示,像她这样不愿当老师的考生一定不在少数,既然如此,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师范学校,并且是我少年时期就梦想进去读书的学校。


       淮阳师范是豫东地区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数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师和人才。许多从淮阳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名师;有的成为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有的成为科研战线的领军人物……我认准了淮阳师范,三个学校,全部填写的淮阳师范;九个专业,全部填写淮阳师范政文专业。


       经过一段漫长的等待,通知书终于发下来了,是公社教办室的老师送来的。接到通知书,内心五味杂陈,说不出是高兴,是激动,还是悲情。教办室的老师向我祝贺,并介绍了全公社的考试录取情况。全公社报考二百三十多人,仅录取五人,我是其中之一,是北片(公社北部的六个大队)仅有的一个录取生。那时候,虽然没有网络,但是,我的名字很快在全公社传开了。大家好像在传说一个奇迹,二百多高中毕业生都没能考上,而一个仅仅上过两年村办初中生竟然考上了大学(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只要能考上的都是大学)。我能考上学在所在的公社产生的影响的确不小。走后一年多,有人还给我讲,说公社教办室的老师们到学校为同学们作报告时,还经常把我作为励志的典范介绍给大家。



       1978年春季开的学(冬季招生)。淮阳师范在县城内的西南一隅,西边紧傍着风光旖旎的环城湖。十多公里路,原来总感觉很遥远,这一次背着行李卷,带了一些必备的学习用具,徒步去学校报到,很快就到了。


       比起六十年代,淮阳师范的校园更美丽了,规模也更大了。青砖青瓦的房舍,被格局匀称的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教研楼等所替代,花坛里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袖珍型的假山流水在绿树丛中彰显出一派大自然的生机。


       通知书内附有报到须知。按照须知要求,到政文专业一班报到。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个头不很高,但是很结实,自称姓安,叫安玉炳,是政文一班的班主任。安老师很热情,看到我,好像之前就认识似的,接过我背的被卷,帮我办理了报名手续,领取了饭票等生活用品。然后为我背着被卷,领我去宿舍。如此亲切和蔼的老师,让我有点儿受宠若惊。我要接过被卷自己背。安老师却怎么也不让,背着被卷走在前边,转过几个墙角,来到了一座学生宿舍门前。


       来报到的学生还不多,很多外地的学生可能要到明天才来报到。宿舍三大间,床是木制的高低床。没有桌子,十分简陋。


       安老师说,学校条件差。等明年条件可能要有所改善。你挑一个铺吧,上铺下铺都可以。


       条件虽然差,但是,比在乡下时睡过的草铺好多了。没有啥可挑剔的。我随便找了个下铺,把自己的被卷放到上边,而脸盆、茶瓶等却不知放哪儿好!


       安老师说,这里边的床同学们用不完,门口那张床,大家可以放生活用品。


       政文专业四个班,每班四十位学生。我所在的班有四位女生。看上去都很腼腆,也很清高,不像现在的女生那么开放。虽然都是二十多岁的大龄青年,男女生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分水岭。别说相互来往,连搭话的都很少。四十位同学都有着各自的经历,有的和我一样是民师身份,有的是转业军人,有的是工厂的临时工,还有大队干部身份的。年龄也参差不齐,最大的已经三十岁之多(后来知道他已经结婚生子,报考时隐瞒着),最小的才十八岁,说是高中毕业正好赶上了高考,他是最幸运的,但是比着我们,缺乏生活的阅历和磨练。班干部和团干没有经过选举,都是安老师任命的。我被任命为团干,任宣传委员。其实,我是在年前参加完高考后,才被下乡那个大队团支部突击吸收为团员的。一直自卑的我,突然戴上了一顶“官帽”,初始有点儿手足无措。过了几天,才意识到这顶帽子没啥了不起的,没啥具体的活儿干,也没有活动要开展,更没有发展团员的任务,反正只是个招牌。开学时参加的第一场大会是在容纳一两千人的礼堂里召开的(还是我们作过汇演的那座礼堂),其实也是开学典礼。在会上,学校教务处李主任的一段讲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们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第一届大学生!你们是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你们是自1966年以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而公平竞争考入大学的大学生!”李主任铿锵悦耳的鼓励,震撼和激励着会场上的每一位新生!李主任说得对,就拿我来说吧,如果不是恢复高考,不是靠自己积累的知识报名参加考试,怎么能走进这所学校?又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同班的四十位同学,大多来自周口下辖的十个县区。大家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走进宽敞的教室,聆听学识渊博的名师们授课,像饥渴的旅行者饱受着甘泉的滋润——讲现代文学的安先生、桂先生、赵先生,讲古典文学的王先生、臧先生,讲写作课的戴先生,讲古汉语的朱先生,讲哲学的刘先生,等等,各位先生的“授业解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终身!每一位同学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都十分珍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班内形成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好学风气。


       大约开学一个月后,在安老师的办公室里,他非常感慨地说,你们这届学生被运动耽搁了这么多年,真是太可惜了! 稍停,叹了口气反问我,知道你这次的高考成绩吗?我茫然,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安老师说,你的分数是240多分,咱们校的招生分数线是180分。按你的分数,可以报考本科大学……


       我听了,沉默好一阵,才说,安老师,能到淮阳师范读书,是我上小学时的梦想——我的梦想成真了,我已经十分满足。我不后悔!


       安老师说,我理解你,也相信社会不会埋没人才。


       安老师的话给了我动力——我坚信,公平、公正不会亏欠刻苦努力的人,不会让有梦想的人失望。凭借个人的能力,我来到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走上了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的幸福大道!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奋发努力,勤奋苦学。在校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良师益友们的教诲和帮助下,我学到了过去所难以了解的知识,增长了见识和才干,系统地完成了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历史文学、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多门功课的学习任务。正是这些知识的滋养和积累,为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功底。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蓦然间,才意识到,离开淮阳师范已经四十二个年头!尽管韶华不在,已至日薄桑榆,然而,在淮阳师范校园内学习、生活的那些日子,依然历历在目,犹如昨日!淮阳师范的老师们 ,淮阳师范的校友们,淮阳师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记忆!


       我爱您——永远的淮阳师范!




       钱良营,淮阳城关镇人,1985年入党。淮阳师范 1977届考生,1978年春季入校,1979年6月份离校实习,1980年毕业 ;1984年至1989年考取河南大学(函授)中文系学习。1971年至1977年当民师;1980年至1989年,先后任小学、中学教师和县教育局教研员 ;1989年调入淮阳县委宣传部工作,2015年底退休,期间,先后任党课理论教员、新闻科长、副部长等职。2000年至2010年,任两届县政协常委(其中一届兼任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被选举为周口市第一、二届党代会代表;2005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2007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兼任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小说学会会长,淮阳作协主席等群团组织职务。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