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2022年01月18日 04:21    来源:美中时报    安玉炳

后排站立者左一为安玉炳老师、左二司松林老师、左三桂行德老师、左四师玉庆老师、左七臧起初老师。


       我是一九六五年七月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毕业分配到淮阳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淮师)任教的,至今已有五十六年了,其中在岗位也有近四十年。退休后仍住在淮师家属院。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淮师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许多的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淮师两次赴京领奖、赴大别山学党史,更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丰碑


       自我进入淮师以来,不管在哪方面,获得过哪一级的奖励,虽不能说了如指掌,但有些大事还是记忆犹新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有两次获得过全国性的奖励,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这两次获奖,当时戏称为“二进宫”,在淮师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淮师荣获《中国青年报》“全国国情知识竞赛集体组织优胜奖”。喜讯传来,全校沸腾,一片欢呼之声。学校领导对这次获奖非常重视,时任学校党委书记李宗武带领办公室副任朱良春和高级讲师郭杰三一行三人,破天荒第一次代表学校赴京在人民大会堂领奖。他们回来说,在颁奖会上,受到了前国家领导人王丙乾的亲切接见。全校师生喜出望外,拍手称贺,非常激动和高兴。


       第二次,是在一九九三年九月,淮师应邀参加了全国“爱克发华人硬笔书法艺术中国展”大赛。结果又获得了重奖。学校派我(时任教务科长)带领获奖学生一行三人,再次赴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与会人员受到第十届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和前国家领导人王光英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性的大奖,连续两年走进人民大会堂,连续两年受到前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在淮师的历史上,确实空前。淮阳师范的第二课堂如此精彩,成绩非凡,由此可知第一课堂该是多么臻于完美、引人入胜了。


       淮师建校百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3万多名毕业生,分布在豫东尤其是周口市的中小学。周口所辖七县一市两个区小学,毫不夸张地说,几乎都有淮师的毕业生在校任教,有不少还担任主角,挑大梁。也有相当数量的淮师毕业生在中学执教,就是在高中,也不乏淮师毕业生的身影。这就不难理解,淮师为周口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何等重要贡献,确实是撑起了半边天,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淮阳师范创建于一九O九年,至今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他的功劳不单是教育事业,在行政和其他行业,他的贡献也是不能小觑的。


       一九九三年是淮师建校八十四周年,曾任河南省教委主任的早期淮师毕业生徐玉坤和省委其他机关领导同志一行数人,回淮师母校参加校庆。屈指算来,不含外省,就周口市及所辖七县一市两个区,科级以上至正厅级国家干部,就有很多,这难道不是淮师教育业绩的又一座辉煌的丰碑吗?


       还有不少出彩人物。他们也是淮师的骄傲。先说名扬六朝古都开封也是国家美协会员的吴金铭教授,他不仅出版了画册,他的工笔画也名扬中原。再说钱良营,淮师毕业后,先在小学任教,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后又被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现已退休,任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作有《金龙湾》、《包公下陈州》、《老街坊》等多部长篇小说。还有频繁往来香港、澳门,有一定国际声誉,并写有多部“奇门遁甲”书籍的刘广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研究会理事的张锦萌。出版了《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诗词百家》等多部著作。自学成才的周口市书法家张华中。他是中国书协会员,他的书法别居一格,被北京人民大会堂珍藏。


       出彩人物还有胡全章,从淮师考入河南大学,因成绩出众留校任教,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吴学习,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课程导师,中国书画院创作特聘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上这些人才,都是从淮师走出去的娇娇者,都在我的深深记忆里。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淮阳师范现已更名,被周口市幼儿师范学校和周口文理职业学院所代替。我坚信,在新时代,新一届学校领导,一定会接过前任领导手中的接力棒,带领全校师生,继承淮阳师范的光荣传统,发扬淮阳师范拼博奋斗精神,为新的学校再创新的辉煌,再树新的丰碑!


       大别山之行


       一九七三年的春天,淮师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971年入校)政文专业(一个班),当时遵照毛主席“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指示,在学校领导的具体安排下,结合党史课、写作课的学习,于当年五月七日至二十四日,赴大别山革命老区,实行开门办学,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党史,接受红色洗礼,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历时十八天。


       我和另外六位老师带队。到大别山之后,我们师生和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参观了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拜谒了烈士纪念碑,并敬献了花圈,不到二十天,我们学到了不少党史知识,了解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吴焕先的英雄事迹,并且还知道了大别山革命老区在长期对敌斗争中,涌现出了三百多位将军。到了老区之后,还亲眼看到了老区的“三多”“三少”。即妇女多,男人少;老年人多,壮年少;家家门前,挂的烈属牌子多,军属牌子少,几乎没有。由此,不难理解当年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负出和贡献了。通过和老区人民的座谈,还见到不少革命遗物。如“木梓树”、“红田”等。当见到革命遗物时,对先烈肃然起敬。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箭河公社的一棵木梓树上,惨绝人寰地把革命志士程儒香的四肢用四个大铁钉钉在这棵树上,程儒香坚贞不屈,痛斥顽匪,直至壮烈牺牲。还有在箭河的一块不足几分地的土地上,国民党反动派、白狗子枪杀我革命志士和群众,累计三百余人,真是骇人听闻。至使先烈们的鲜血,把那块土地都染红了。后人为敬仰先烈,怀念先烈,把那块地誉为“红田”。还有,正是青春年少、天真烂漫的女童肖国清,十三岁当儿童团长,十五岁入党,十七岁就被反动派枪杀在“红田”里。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大别山腹地,在当年揭竿而起的七里坪,我们师生又幸运地认识了时称一不要家,二不要钱,三不要命,后被老区人民誉为“大别山上不老松”的红军老团长方和明。认识他时,他约有七十多岁了。我们师生和老团长一同挽起裤腿赤脚下田劳动。中间休息时,我们一块在大树下,带着双腿泥巴,围着老团长促膝谈心,合影留念。(看照片)当时真是高兴极了,感觉幸福极了。老团长问我们:你们进山十几天了,有什么感受?不知谁抢先回答,啊!感受吗,太多了,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成绩多多,收获满满。请老团长给我们讲讲吧。老团长意味深长地给我们讲起了几十年前,他亲自参加七里坪爆动的动人故事。师生们听了都非常感动。当时我更是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别看只有十几天,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深的感受,是书本上难以学到的。老区人民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的坚强意志,老区人民的高尚品质,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这次社会调查,亲临其境,耳闻目睹,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区人民是光荣而伟大的人民,是勇敢而英雄的人民,是善良而高尚的人民。这难道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别山精神”吗!


       调查回校后,我们师生作了认真而全面的总结。为了继承大别山革命精神,学习弘扬老区人民的高贵品质,为这次社会调查,留个永久的纪念,以我们特有的方式,编印了一本诗歌集,以志此行。这本诗集取名《山歌唱给大别山》,我的诗歌《难忘的一课》收入诗集。


       田地的启示


       说起这件事,我不怕别人笑话,也不怕丢人,更不怕别人说我孤陋寡闻。实话实说。有人要问我,什么叫田地?我会毫不加思索地脱口回答,田地,不就是土地吗,谁不知道。错!我这个堂堂的大学文科毕业生,怎么会把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甚至连三岁玩童都能回答的问题,我怎么会回答错呢?别着急,请听我慢慢解释。


       一九七三年的春天,我和另外六位老师,带领七一届政文班工农兵学员,走进大别山进行社会调查。一天下午,我们全体师生在大别山腹地七里坪,有幸和当年的红军团长方和明一起卷起裤腿,赤脚下田劳动。中间休息时,我有一个感受,不太明白,问老团长。你们这里的人为什么和我们那里的人不一样?老团长反问我:哪个不一样?我说:说话不一样。老团长笑着说:咋不一样?我说:我们那里的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不论干什么活,都是说下地,下地,下地。你们这里没有一个说下地的,都是说下田,下田,下田。老团长看看我,面带微笑不加思索地回答我:你们是从豫东来的,在你们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一出门,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边。我们这里是山区,种的都是一层一层的梯田,或者是一小块一小块连结起来的土地。你们那里的人说过下田吗?你在书本上学过,“田”字不是几个小方块组成的吗?此时的我,如梦初醒,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原来是这样啊!在平原叫“地”,到了山区叫“田”。后来我又联想到毛主席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中说过的:“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田和地就是不一样。说到这里,前面我说过我的回答是错的,你相信了吧。


       这次大别山社会调查,我们不光是学习了党史,理解了老区人民,理解了大别山精神,对我来说,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安玉炳,河南省鹿邑县人,中共党员。一九六五年七月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毕业,今配到淮阳师范学校任教至2001年退休,退休后仍住淮阳师范家属院(小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淮阳师范教务科副科长、科长至退休。高级讲师,特级教师。参与编写《跋涉者的足迹》(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一九九一年),《初中说文习题解答》(淮阳师范一九七九年五月)。《中学外国文学作品讲解》(淮阳师范一九七九年)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