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28: 感谢淮师


2022年01月30日 01:54    来源:美中时报    于祥生

图片为淮阳师范学校图书馆和实验楼


       淮阳师范是一所久负盛名的老学校,被誉为豫东小学教师的摇篮。我荣幸与这所学校有着长达四五十年的不解之缘。


       我从信阳师院一毕业就来淮师任教,毫不间断地脚踏实地一直干到退休,这差不多就是小四十年,再加上来淮师之前的耳闻心仪多年以及退休之后事所连心所牵情所系的这几年,算在一起足足有五十年。也就是说我人生中百分之九十的生活、工作、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等等都与淮师密切相关了。


       我与淮师的关联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来淮师之前的耳闻心仪时期,二是来淮师工作至淮师更名时期,三是更名为周口幼师至我退休时期,四是退休之后到现在这个时期。想想,最让我怀念最让我动情最让我难忘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就应该是第二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长度是从一九八四年秋到二〇〇三年夏,差不多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我从淮师吸收学习到很多有益有用的东西。淮师提高了我的智商情商和审美能力,淮师教会了怎样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怎样地看人看事看社会看世界看一切。


       这是我青壮年时期的“曾经”,长达二十年的“曾经”,我感谢造化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曾经”——我曾经的淮阳师范。如果问我在这个“曾经”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感谢淮师。一是感谢淮师有浓重的人情味,这个“人情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人情味,而是高雅层面上的人情味,是人文关怀层面上的人情味;二感谢淮师的风气纯正。这个风气里首先指的就是教风和学风。淮师让我受益无穷。


       我是一九八四年七月的一天来淮师报到的。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好,初秋时节,该热却不是很热,刚下过一场雨,有点凉爽,我的心情也有几分爽快。之前我对淮师的印象就不错。我在少儿时就多次听到有关淮师的好传闻,上高中时因为我们大队学校急缺初中语文老师,我上着高中又抽时间去代初中的语文课,我的教师生涯从那时就开始了,当的是民师。这期间接触到不少小学的公办老师,他们差不多都是淮师毕业的,他们对淮师充满感情津津乐道,说的全都是美言。这些美言更进一步地印证了坐实了突出了强化了我对淮师原有的好看法。因而我当时是怀揣着一颗虔诚之心、恭敬之心、景仰之心、激动之心、振奋之心、万分喜悦之心前来淮师报到的。


       迎接新老师报到,算是小事,比不得新生报到,但小事却做得很好,很有仪式的感觉。一张大伞下面放着两张长桌,桌上铺着红绒布。旁边坐着十几个人,有青年,也有中年,都面带微笑,温和可亲。我猜想,那三位中年人一定是领导。其中一位带头站起来跟我们握手,说“欢迎欢迎,淮师的新鲜血液”。话不多,却让我们感动。后来我们知道,这次迎接我们的三位中年人果然都是领导,那位先站起和我们握手的是主抓教学的副校长赵自伦,另两位是教务科长高超群后勤科长叶维鹏。那几位年青人来自办公室和后勤科。我们这一批来报到的有十四人,据说这是近几年中最多的,中文里除了我,还有三位,即河大毕业的钱红科、周师毕业的韦学亮和马荣堂。


       报到之后,我们就互相认识了。天还早,学校没安排什么事,住处早已分好,我们简单安顿之后就相约出来散步游玩。办公室的朱良春,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他说愿意给我们当向导作陪游,我们说不用,你忙,我们没事。我和钱洪科、韦学亮家是淮阳的,地理熟悉。学校就在湖畔,沿湖游玩便是我们的首选。城湖风景很美,沿湖小路,一边是草木葱茏,一边是湖水荡漾。真好,湖水碧绿,蒲苇青黄,天色蔚蓝,云絮洁白。下有锦鳞游泳,上有白羽飞旋。湖边有人悠闲垂钓,湖面有小船自由飘荡……这一切,都助长着我们的游兴。不知不觉,已近夕阳落山时分。我们还想再游荡下去,打算一直游到天黑。这时忽然有人捎话:说晚上八点学校要开我们的欢迎会。这当然是好事,我们又一次深受感动,感谢学校对我们的真诚与郑重。


       欢迎会准时开始,地址就在礼堂。那时学校的礼堂是两层小楼,大门朝西。因为是小会,人少规模小,只占了礼堂一楼的一小块地方。开会时间很短,学校的主要领导及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几个科室领导都讲话了,话不多,但都很实在,听着暖心。散会时,我们每人发一个搪瓷脸盆,一条毛巾,一块香皂。对我们来说,这种礼轻情意重的人文关怀,无疑就是一份厚礼了。我住在淮师分给我的瓦房里,让我感到单位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住在淮师的第一夜,我睡得舒心踏实,还做了好梦,且不止一个。


       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工作,自然是舍得卖力。我相信,不只是我,大家都是这样。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可以说,那些年,我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在教学工作里。那时我们所担的课并不多,一般每周不超过十节,比如我一周八节,上四个班。但是并不轻松,课少面广。没有一点空闲。备课、讲课、早晚自习辅导、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还有学校安排的每周三场的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对这些我们都很认真,决不敷衍。当然,越是认真,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另外,我办公桌上还经常有一摞摞学生稿件。那时学生中文学爱好者特多,因为我喜欢写作,好多学生就找我给他们“赐教”。白天有空白天找,白天没空晚上找,到办公室里找,到家里找。有一阵我搬家和高必成书记做邻居,学生不见我就把稿子交给高书记。有时我回家晚了,高书记把学生稿件交给我,他知道我要加班改稿子,就说,“于老师,注意不要熬夜太长,年纪轻轻,可要注意身体。”我很感动,这是老领导面对面对我说话,对我的谆谆教导,殷切关怀啊!


       学生们积极进取,要求上进,要求提高,要求丰富自己。他们真诚,可爱,他们天真地看着你,眼睛一眨不眨,要求你“赐教”,其心也诚诚,其意也切切,其情也挚挚,试问,换上你,你能好意思推辞吗,你能忍心对他不认真吗?当然,我相信,老师不敷衍学生,老师真诚地对待学生,老师认真地教育学生,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殷殷切切的人文关怀之情,学生也会深深地受到感动的。


       那时语文组的老师爱好写作的不少,比如郭学礼,张华中,钱洪科,李进勇等。他们的办公桌上也同样经常有成摞的学生稿件。郭老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办公室副主任,之忙之累可想而知。后来他和张华中都被借调到周口办声屏报去了,再后来李进勇也调走搞行政了,剩下我们,当然就更忙了。学生要求成立文学社,要求我们辅导,定期搞讲座,我们表示支持,对他们所有的要求都欣然同意。语文组老师也都表示支持。向领导汇报,领导说这是好事,也大力支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再后来,学生又要求办刊物,没说的,从领导到老师,也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先后办起来的刊物有《蒲公英》,《求索》,《烛光》等,想想,就当时那样的条件,办的就算相当不错了。


       那时的淮师就有这么一个人文关怀的氛围,一个人人感动的氛围。领导关心老师,老师关心学生,大家互相关心。学生有诉求,教职工给予支持帮助;教职工有诉求,领导给予支持帮助。我进淮师不久,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我来自农村,家境贫寒。我来第一个学期年底,负责“扶贫”的老校长张潮生批给我八十元救济款。奇怪的是,我从来没向任何一个领导说起过我的家庭情况,更没有向他们提过什么要求,不清楚他们怎样知道我的家庭情况的。我没有自行车,第二年开春,领导把一张飞鸽牌自行车购物票送到我手里。那时是计划经济,紧缺商品一律凭票供应。同样我还是不清楚怎么回事,我向来没跟领导要求过。


       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这是淮师的优良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先进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就在淮师诞生。先进人物带头,领导带头,把便利让给别人,把困难甚至把危险留给自己。远的不说,举个近的例子。据说,在文革初期,校长李松斋惨遭批斗,其时数他的处境最艰难最危险,但他不考虑自己,反而不断安慰其他受难的老师,要他们一定要挺住,一定要坚持,咬紧牙关活下去。结果别人都活下来了,唯独他自己含冤死去。每每说起这位李松斋校长,很多老教师都流泪不止,唏嘘不已,说他怎样怎样地作风民主,怎样怎样地平易近人,怎样怎样地关心学生,关心同志。


       淮师又一个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它的传统之一,那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校风纯正。上课铃一响,偌大一个校园刚才还歌声嘹亮,立马就安静下来。几乎看不到行走着的脚步——此时的老师有课的站在了教室里,没课的坐在了教研室,学生也都稳坐在教室里,办公人员各就各位,领导们也都在自己的办公室。偶或有几个做杂活的临时小工,他们也把脚步放得轻轻,更不会大声喧哗,生怕惊扰了认真讲课的老师和专心听讲的学生。


       学校的纪律要求很严格。学生当天作业必须当天完成交齐,送到老师的办公桌上。当然老师批改也不允许拖拉,不能影响学生下次作业。学校的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等必须按时保质保量落实完成。当领导的以身作则就得以身作则,作老师的为人师表就得为人师表,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总之,淮师人就得能代表淮师的形象,淮师人的形象,淮师的教职员工就得配得起淮师的教职员工,淮师的学生就得配得起淮师的学生。


       淮师的校风纯正,有口皆碑,远近闻名。于是,就有许多的兄弟学校源源不断地前来学习取经。省教育厅也对淮师充分信任,不间断地给淮师分派任务。出试题,改卷子。期中考试题,期末考试题,月考题,段考题,统考题,会考题,模拟题,摸底题,单元测试题,综合测试题,本校用的试题,兄弟学校用的试题,林林总总,总也出不完;于此相对应,考试卷子多,评改卷子也多。本校的卷子要改不说,还要改上级派下来的压下来的卷子,比如高中会考卷,比如金融系统考试卷,政法系统考试卷,医疗卫生系统考试卷等等,多了去了。在领导的叮嘱下,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总是在改卷子。热也得改,挥汗如雨;冷也得改,呵呵手勉强握笔。春秋更不必说。我们的办公室总是很窄促,很狭小,不够用。随着淮师的建设发展,我们语文组的办公室也不断搬迁。先是在后面的一排小瓦房里,继而搬到中间靠东的图书馆楼上,再后来搬到中间靠西的教研楼上。三次搬迁,搬来搬去,无论搬到哪,改起卷子来,总是不够用,摆不开,嫌得窄促而拥挤。


       我们的组长是赵金魁。赵老师对改卷要求一向严格,尤其是评改外来的卷子,不是一般的严格,简直可以说是苛刻。有一次改卷,我和钱洪科、韦学亮三人分改作文。按说,评改作文的弹性大。可是组座反复强调认真仔细认真仔细,合情合理,给分有据扣分有理,来不得丝毫的马虎。我们就很认真很细致,这样进度势必缓慢。赵老师还不放心,巡视着我们批改。我们就有点儿心烦,钱老师说:“还要怎样认真法,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放过!”确实是这样,我们改作文,不仅不放过文意,不放过词句,而且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回想起那时的淮师,那时的淮师老师,真令人感叹不已。那时的老师,不仅责任心特强,上进心也特强。常言说,随众容易慎独难。慎独是一种自觉,高度的自觉,深入到骨子里的自觉。我们的老师尽管住房狭促,大多的家庭都有学习研究的小天地——书房或说小型图书馆。比如我们的组长赵金魁、王云亮,比如副校长赵自伦,再比如既当中层领导又当老师的臧起初、高超群、安玉炳、沈中化、郭学礼,专职教师更不用说,比如马培荣、时振军、张华中、于海、王明魁、栾广明、吴金铭、魏传栋等等。随便一开列,就是一长串名字。这些家庭都是我去过的,我亲眼见到过的。按说学校有办公室,有教研室,有图书馆,有阅览室,完全可以不要自己的书房图书馆,既然家庭空间那样窄逼。不,家庭书房图书馆必须得有,只为方便于“慎独”!工作之余,课余饭后,钻进小屋,摒弃闲杂喧嚣,“慎独”起来,是多么的惬意!


       至于那些与我交集不多的老师,我没去过他们家里,他们家有没有书房小图书馆我说不准,但我可以说,“慎独”者肯定也不在少数。我们学校有不少饱学之士,比如张衡石、张潮生、田彦卿、渠延厘、张同庆、郭杰三、周伯骥、赵其善等老先生,尤其是被称为“活字典”的张衡石老先生。再比如稍稍年轻一点的刘国忠、范群峰、张之善、汤金乾、武萍珠老师,学问也都很了得。试问,这些满腹学问的老先生,这些学问很了得的老师,他们的学问是怎样得来的,是从哪里得来的?我想不外乎是从孜孜不倦的阅读中得来的,是从锲而不舍的钻研中得来的,是从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慎独”中得来的!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是这话不适合于我们淮师的老师。不论是教基本学科的或者是教艺术的,别说四十了,即便是五十六十七十八十还孜孜疙疙苦心巴力地学艺呢,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啊。说来说去,这还是因为淮师的传统优良风气纯正啊!


       唉,只可惜这些都成了陈迹,成了过眼的烟云。上面我所提到的满腹学问的老先生们一个都不在了都作古人去了。那些稍稍年轻一些的老师有的也离开了人世,即便是再年轻一些的也有人早逝——都是善终啊,他们莞尔一笑,就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如今,淮阳师范不在了,远去了,和我同时进淮师的同事也都退休了,甚至比我晚进淮师的同事也已退休或将近退休了,基于对那一段时光的怀念、留恋、惋惜与不舍,我们这些老人或半老不少的人就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其群名曰之“淮师老顽童”。其群主就是与我同来淮师的钱洪科。微信群里的正经话不多,尤其是所谓的“官话”不多,多的是玩笑话,家常话,问候话。人老了,心静了,我认为这样很好。可是我在微信群里说话并不多,人老了,好像说话的激情也都快要消耗殆尽了。


       淮师,远去了,那一段历史远去了,那一段相当辉煌的历史远去了,永远永远永远地远去了。作为老淮师人,惋惜吗,难过吗,叹息吗?想想,好像也大可不必。淮师诞生于一九〇九年,它走那么长的路,走累了,也该歇歇了;淮师老了,早该换换别的来接它的班了;淮师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也该善终了。咱们不要再跟自己较劲,再纠结再自作多情了。况且,淮师不是已经有两任继承者了?周口幼儿师范,周口文理职业学院,你听,响当当的名字,这不很好吗?


       假如你实在太怀念太留恋以前那个老淮师,想去看看它,凭吊凭吊它,那么,你来找我。老淮师的地址仍在,它仍然在龙湖侧畔屹立不倒。我的家离它不算是太远,你来了,咱们带着酒瓶,带着杯子,湖畔有块石可当板凳坐。淮师西边城墙上的居民都已搬迁,校舍历历在目,直视无碍,咱们看着淮师的楼房垣墙,可以一边小酌,一边聊天。等到日落月出,你我各举酒杯,把酒倾洒在龙湖的碧波里,学学苏东坡,来一个“一樽还酹江月”。然后,咱们再来一个潇洒地转身,一声不响地,然而却是——毅然决然地离开。


       致敬,我曾经的淮阳师范!我拿不出别的什么来,谨把这篇小文献给你!




       于祥生,淮阳白楼人,出生于1958年,1974年开始执教,1984年毕业于信阳师院中文系,随后被分配到淮阳师范任教。其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后来曾承担书法课教学。2000年聘为中教高级教师。2016年九月受聘于周师讲授国学。喜欢文艺,小说、散文数百篇,见之于报刊数十篇。2007年开始刻字、烙字、烙画,篆刻 ,随后又开始书法创作(以楷书、行书为主),同时,还进行绘画创作(以重彩山水为主)。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27: 义无反顾读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6: 难忘淮师师生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25: 恩师难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24: 梦想成真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