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56: 昙花一现的淮师农场


2022年05月04日 09:37    来源:美中时报    赵自伦

2003年时淮师农场学生宿舍残貌


       周口市东郊黄水故道上,座落着周口林场,占地面积虽然很大,但都是荒沙盐碱地,不长庄稼和树木,遍地茅草芦苇丛生,一刮风尘土飞扬,流沙满地跑,林场职工用血汗改造的农田和苗圃,常常被飞沙埋住。林场职工艰苦奋斗改造的一些农田,收益微薄,生活并不富裕。


       七十年代淮师“学农朝、迈大步”,让师生搬出安乐窝,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请示周口地委、行署批准,把周口林场东半部(李楼和王新村西边)划出740亩荒沙地,让淮师建设师生劳动基地—淮师农场。


       在飞沙盐碱地上建农场,说着容易干起来难。吃没吃的,住没住处,啥都是白手起家。学校领导派以张潮生副校长为首,郑振连、李学成、范群峰等为成员的建场先遣组,先在李楼村西南角选一片高地上,搭茅草蓭、架帐棚,挖地锅烧水做饭,边规划地界、边施工盖房。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在西边先盖了五排平房,在南边又盖了六间场部办公室,在北边又盖了师生大伙房和饭厅,这就是淮师农场的西场,首先解决了师生员工的吃住问题。接着添置农具、买了几匹骡马,又招了一些农工,农场就算开张了。


       万事起头难,面对一片望不到边的荒沙茅草地,首要任务就是翻淤压沙,改土造田。翻淤压沙干起来又苦又累。荒沙地下沙层厚七尺到一丈,要挖出淤土谈何容易?按当时的要求,一道沟的沙土翻到一边,把沟下的淤土翻上来,盖在翻的沙土上,然后再挖一道沟的沙,填满挖过淤土的沟,再把地下的淤土盖在翻过的沙土上,滚翻轮流作业,经过几年的连续奋斗,一方方农田就出现了。这一方方农田都是师生用血汗换来的,翻每一道深沟,师生都是腰疼胳膊酸,手上打血泡。热天大家都是穿着背心短裤干活,不光脸上流汗,身上的汗水都像水洗一般。


       提起淮师农场那段经历,既有苦涩的记忆,也有奋斗的欣慰。几千名师生用血汗翻淤压沙改造的农田,经冬天雨雪水一冻,礓瓣子土就碎了,沙土地就变成了可种庄稼的良田。第一年农场就收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二万多斤,看着师生用血汗换来的果实,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为了办好农场,学校后来又成立了有张潮生、孙国保、郑振连、连瑞勤、李青枝、钱队长、李学成、赵自伦等组成的农场领导组,负责农基、数学专业和农场近千名师生员工的生产、教学、生活等全面工作。农场还要安排学校师生来农场接受劳动锻炼,安排他们劳动和吃住等。农场条件差、开始没电没水,也缺少运输工具,师生吃饭用的米、面、煤、菜等都没保证,生活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可农场领导组克服各种困难,硬是在荒沙茅草地上扎下了根,把农场建起来了。


       领导组按计划、把荒沙茅草地划片分任务分包到学校各专业班,各专业班轮流到农场翻淤压沙,完成任务回校上课。经过几年的翻淤压沙改造农田,师生用血汗改造了三百多亩荒沙茅草地,后来又在李楼南面、王新村(王祖庙)北面建起了淮师农场东场部,东面四排是教师宿舍、女生宿舍、图书室、职工宿舍和学生食堂;西面三排是男生宿舍和教室,大门朝北。农基、数学专业师生先后搬入农场上课。


       办农场离不开牲口,农场买了三匹马、两头骡子,其中还有一匹大洋马。在农场东一片高地上盖了六间瓦房,房前是河,房后是路,东三间是牲口屋,西三间是草屋,房前有牲口棚和水井。饲养员赵大爷忠厚热情,人缘很好。每逢天阴下雨,农事闲暇,职工常来牲口屋闲聊。据赵大爷和西华的贾大爷说:别看农场荒沙野草,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赵大爷说:“我每晚上牵牲口上槽,经常见一个红马驹子跟在大洋马后,农场添了红马驹子,可是风水上常说的金马驹子,以后这里不但人旺、财旺,庄稼旺,还必定是一处繁华之地。你还真别说,短短几年,昔日荒沙茅草地上出现了骡马成群、良田成方、植树成行、教室成排、书声琅琅,灯火辉煌的生机勃勃景象。


       淮师农场虽是一块风水宝地,但它毕竟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在创办中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很深。在揭批四人帮时,农场师生以亲身体会,现身说法控诉了开门办学的种种罪行。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以劳代学,把劳动的功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以翻淤压沙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又以高强度的翻淤压沙劳动划分任务,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否则就不让回校上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为完成任务,都是加班加点干,给学生身心造成了严重巨大的压力。由于劳动强度超出了学生的体力承受能力,使师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一定损害。以劳代学的恶果是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学到应学到的知识。有些学生曾抱怨说:“在淮师上学,文化知识没学到,翻淤压沙没少干,只落下两手老茧”。


       开始农场条件差,缺水没电,一千多人吃饭用的米、面、煤、菜等,只有一辆马车和一台拖拉机运输,一遇雨雪天,路上泥深水大不好走,生活必需品不能按时运到,有时师生连饭都吃不上。课堂教学有时教室门窗桌凳都不齐全,师生上课缺教材、缺教具、缺图书资料,课堂上全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晚上上自习没电,只好点蜡烛照明,有时蜡烛供应不上,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到处跑很难管理。农场缺少体育、音乐场地和器材,还缺少体音美教师,课没法上,必须的文体活动也不能开展,师生文娱生活贫乏。在农场办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把农基、数学专业师生搬入农场上课,不但正常生活无法维持,教学质量也根本无法保证,这样急功近利,显然是误人子弟。由于办学条件差,课堂教学受到影响,大家意见很大,纷纷要求搬回学校上课,请求领导不要再荒废学生的学业,浪费他们宝贵的青春,让学生多学一点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粉碎“四人帮”后的学校领导端正办学方向,落实中师教育教学规程,决定把数学、农基专业搬回学校上课。


       淮师农场在艰难创办的五六年间,投资百余万元资金,建起了东西两片教学用房,改造了三百多亩农田,昔日荒沙茅草地,变成了教书育人,农科实验,培育良种,收获粮油的劳动基地。虽因形势变化,淮师农场在时代的潮流里只是昙花一现,但却给淮师师生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有人曾遗憾的说:当时的淮师农场面积是淮师老校区的10倍,是周口师范学校面积的7倍。淮阳师范坚持在农场办学,就不会有后来的搬迁之苦了,学校也不会因不在市政府所在地必须改名的尴尬,更不会存在因占地面积不达标不能升格为高等学校的困扰了。


       农基和数学专业回到校本部办学后,淮师农场职工曾短暂分田到人,学校不再拨办场经费。1979年经请示上级领导批准,农场停办,农场的土地、房屋、农工、牲口、农具等,全部交给周口林业局。林业局又把淮师农场并入周口林场一块管理。2008年,作为周口“双十五”重点基础设施工程,淮师农场连同周边的2500亩土地被改建成了周口文昌生态园。2021年在原周口文昌生态园的基础上经过升级改建,又改名为周口植物园。这里水系面积750亩,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里有人工岛、拱桥和沿水亭榭,成为现代城市园林与湿地景观特色为一体的示范点和周口的绿色心脏,是市民的科普基地,人们的休闲公园和周口的文化客厅。


       周口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也让当年淮师农场的周边的王祖庙、李楼村乃至搬口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周口东新区的高楼林立,商家云集。周口植物园北侧新规划的庆丰街东路长5公里,佳利曼哈顿、圣桦名城、颐科城市公园、昌建湖畔国际,永威东棠,周投绿城留香园,音乐餐厅等顶尖企业纷纷在这里安营扎寨,这里是周口最现代的繁华商业中心。




       赵自伦,1939年2月生,河南省项城市人。1963年毕业于开封师院(现河南大学)中文系,同年7月分配到淮阳师范工作。1984年12月入党。1982年被评为语文讲师,1988年晋升为高级讲师。1984年后担任淮师副校长、校党委委员、河南省中师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少儿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周口地区文学会理事等职。从事中师语文教学和电大文科教学与研究多年,并多年从事中师教学管理和中函、高函管理工作。多次被学校和地区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地区奖励晋升一级工资。1997年12月任副处级调研员。


       主编有:《淮阳师范学校志》、《教学科研论文选编1-4集》等书。与人合编有:《中学古代作品译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讲解》、《记叙文描写参考资料》等书。撰写有《面向农村小学,深化中师改革》、《豫东小学教师的摇篮——淮阳师范学校》等文章。与李开放合写《古陈社会风貌的再现——(诗经·陈风)探究》等论文。名事分别收入:《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人名辞典》和《周口儿女》等书。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55: 助推奇门遁甲走向世界


       永远的淮阳师范054: 教育大家师玉庆


       永远的淮阳师范053: 淮师母校 长在心田


       永远的淮阳师范052: 永远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51: 难忘的记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50: 三位恩师和我的新闻事业


       永远的淮阳师范049: 功勋校长卢怀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8: 名师顾之川


       永远的淮阳师范047: 栾广明:寂寞的大家


       永远的淮阳师范046: 淮师语文教研组编书纪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5: 我的青春驿站


       永远的淮阳师范044: 重游龙湖怀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43: 淮师校友徐玉诺


       永远的淮阳师范042: 月上柳梢头


       永远的淮阳师范041: 我们的92·7班


       永远的淮阳师范040: 记忆中的淮师农场


       永远的淮阳师范039: 天下谁人不识君


       永远的淮阳师范038: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继续惠赐佳作


       永远的淮阳师范037: 天文地理学家曾次亮


       永远的淮阳师范036: 淮阳师范年谱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5: 弦歌不绝四十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4: 诗忆那些人,那些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33: 我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32: 我真正的学生时代


       永远的淮阳师范031: 青春时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30: 母校琐记


       永远的淮阳师范029: 淮师出了个王山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8: 感谢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7: 义无反顾读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6: 难忘淮师师生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25: 恩师难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24: 梦想成真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