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9:我只是说了句方言,它就听不懂了


2025年06月20日 03:43     美中时报    伊芙琳
字号:较大   适中


       你对着手机说:“打开地图,去我妈家。”


       它沉默了三秒,然后问:“你是要搜索‘榴莲火锅’吗?”


       你说:“去我妈家。”


       它又问:“你说的是‘曲马加’吗?”


       你不耐烦了,大声吼了一句带口音的“去!我!妈!家!”


       结果它打开了淘宝,搜索结果是“马甲”。


       你关掉语音助手,骂了一句:“傻逼。”


       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我们活在一个越来越智能的世界里,却被要求说得越来越标准,越来越像“那一类人”,才能被系统听懂。你讲粤语、讲闽南话、带点西南腔、甚至只是鼻音重一点、舌头打结一点,语音识别就开始歧视你——不是骂你一句“口音重”,而是干脆把你当空气。


       它听不懂,就等于你说了也白说。


       你被算法消音了,不是因为你没声音,而是因为你的声音“不够主流”。


       这就是语音识别里的阶级问题:


       越接近“训练数据”那类人的发音,你越容易被接纳、被服务、被听懂。


       而那些不属于它的“理解范围”的人,就算在现实里再有温度、再真实,也成了机器眼里的“杂音”。


       更可怕的是,你会开始自我修正。


       你开始在语音输入时“努力讲普通话”,讲得不自然,讲得像背书。你怕它听不懂,你怕重复,你怕被丢脸。你甚至会在朋友面前演练“对AI说话”的腔调。


       你一边笑着说“没事啦机器嘛”,一边在语言上割裂了自己真实的声音。


       我们总说“语言是身份”。但在这个世界里,语言也是一种通行证——只有通过标准发音的闸口,你才能被认出来。


       可问题是,谁决定了“标准”?


       是谁告诉你,你得“像北京人”才够高级,得“说得平直无波”才配得上被机器服务?


       你再想深一点会发现:这不仅是语言问题。


       它是一种隐形的结构暴力:把技术本该带来的普惠平权,变成了“你得先符合我预设的样子,我才愿意听你说话”。


       讲方言的老人,用语音输入要比打字还慢;


       语言有障碍的孩子,开口五遍也唤不醒Siri;


       带轻微口音的年轻人,在跟AI客服通话时要一直重复“麻烦你听清楚”。


       你以为这些只是“技术还不成熟”,但十年过去了,AI已经能给你画画、写小说、聊哲学了,却还没学会认真听一个说话不标准的人讲完一句话。


       这不是不会,是不想。


       因为听得懂你的人,不是优先级。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


       现在的“听不清”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已经演化成一种文化冷漠。


       AI变成了另一个“看你一眼就判断你没文化”的人,只不过它不会皱眉,不会摆脸色,它只会——不回应。


       但不回应,比批评更残忍。


       被误解的人可以反驳,被无视的人连声音都没了。


       你想再一次说“去我妈家”。


       你知道该怎么讲才能让它听懂。你知道该换成什么口音、什么节奏、甚至得学会怎么“说得像话”。


       但你突然很累。


       你想:我为什么非得这样说?


       我不能用我自己的声音,被世界听见吗?


       如果你沉默了,说明你已经开始怀疑这一切。


       怀疑这个世界所谓的“智能”,其实不是真的智能,而是一场庞大的驯化计划。


       你不是被机器抛弃的,你只是没被它规划进“值得听”的那一类人里。


       可你值得。


       你值得被听懂,而不是被优化。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专为心理疾病患者、康复者以及对心理疾病有兴趣的读者设计的专栏。


       通过写作来探索和表达心理疾病带来的复杂情感和体验,记录内在情感、思想和体验,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


       作者将通过文字的形式,自由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把个人内在的感受、情绪和体验转化为可以被他人理解和分享的形式,以实现情感宣泄、情绪的表达、自我认知和心理疗愈的目的。


       通过这个专栏,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治疗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更多了解心理疾病的读者提供知识和资源。


       作者介绍:伊芙琳  中国澳门人,国际学校学生,抑郁及焦虑症患者,爱一切关于文字和音乐的东西。作曲处女作品“Depression” 在短视频平台播放,收获过万流量和过千赞,文章曾在《澳门日报》、 《华侨报》刊登,获得广泛好评。


       相关链接: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8:今天你把情绪给了谁?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7:你说我们很自由,其实我们都在等谁先动心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6:穿过我们的四季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5:假装放松的我们,其实很累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4:朋友之间的共谋:我们谁都不敢先崩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3:不是怕动心,只是太怕爱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2:她不是邋遢,她是在自保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1:内向的人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40:圆滑是虚伪?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9:努力只是安慰剂?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8:死亡的社会面具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7:完美社交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6:追求独特的人真独特吗?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5:“一见钟情”是种什么现象?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4:真诚 vs“会说话”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3:反向时间旅行:改变过去,还是重温历史?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2:无意识声音歧视:从声音到偏见的潜在影响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1:共享孤独: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30:虚拟宠物:你不是真正的小猫,但我爱你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9:感官解压:在五感中找到的片刻宁静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8:爱与恨的交织:情感的两面性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7: “低调做人”要适度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6:谁定义了“人生赢家”?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5:生活中“差不多就行”的人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4:社交中那些“有趣”的人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3: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2:共情疲劳:当悲剧变成日常,我们还剩下多少感受?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1:“正能量”到底是让人开心,还是让人闭嘴?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0:审美同质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品让人“似曾相识”?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9:为什么邪恶会存在?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8:论文化交流的平衡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7:爱人先爱己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6:命运和执念之间的关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5:为什么同性恋一定要分偏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角色?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4:为何有些人年轻时便思考死亡,而有些人直到老去才面对?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3: 死亡的美学可能性:超越恐惧与悲剧的边界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2:艺术家与心理障碍:探寻其间的微妙纽带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1:死亡恐惧:本能的烙印还是文化的刻印?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0:为信念献身:文化中荣耀之死探析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9:“未出生”与“已死亡”的对称性:存在偏见的哲学省思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8:睡眠经济与心理健康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7:妄想型人格障碍(PPD)的通俗解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6:AI如何回应人类情感并提供情绪价值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5:AI如何深入理解并模拟人类情感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4:虚拟关怀的温度:AI陪伴与人类情感的交织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3: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被过度“美化”?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2: 自洽比盲目自信更重要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1:人们都是活着的鬼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