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在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由北京黄河缘公益基金会主办的“水脉联洲·绿链未来”主题公益行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紧扣联合国年度主题“为土地联合起来: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及我国“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号召,联合多地同步开展,汇聚专家、志愿者与社会各界力量,推动荒漠化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主会场设于北京顺义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大型水利模型试验基地,联动内蒙古库布齐、新疆玛纳斯、甘肃兰州、海南、香港及海外分会场,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格局。活动由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文捷主持,名誉理事长柯林渭宣布开幕。

“水脉联洲·绿链未来”公益行动北京主会场
国务院原南水北调副主任、基金会发起人宁远在致辞中指出,要深入推进国家水网和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为“三北”工程提供水利保障。随后,基金会智库专家、著名金融学家朱大桥系统回顾了我国治沙成就,并从金融、社会动员等角度提出设立专项基金,助力防沙治沙科技创新、监测预警和数据共享。中医药预防医学专家李桂英也带来了独特视角,提出在荒漠地区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兼顾生态恢复与产业带动,探索新时代荒漠化治理的“中医方案”。
多位重量级嘉宾远程发来致辞。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李武,以及民营企业家牟其中,分别从科技创新、系统治理、生态产业化等角度表达支持与祝福。年仅17岁的北大附中学生郭月如,作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在现场宣读李武贺词,展现青年力量。

黄河缘志愿者郭月如代读李武参事的贺词
黄河模型基地参观科技治沙显魅力
主会场设于清华黄河研究中心模型基地,集中展示水利科技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前沿成果。该基地二十余年来完成160余项模型试验,为黄河治理、防洪减灾和荒漠生态修复提供坚实支撑。汶川地震期间,该基地还成功预警唐家山堰塞湖溃坝风险,守护数万群众安全。
国务院参事张红武教授演示动床模型试验,模拟水沙调控对河道泥沙治理和荒漠补水的联动机制,嘉宾深感震撼。同时,嘉宾还参观了南水北调南沙河防洪模型试验,直观了解洪水演进与泥沙输移过程,切身感受到“科技治沙”的可视化魅力与现实价值。

张红武参事为志愿者讲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沙河防洪模型试验
张宇治沙成果展示系统治理引关注
张宇团队创新探索出“荒漠—绿洲—良田”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为荒漠化地区提供了全新治理思路。他们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构建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治理样板。这一产业链治理模式不仅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宝贵经验。
目前,张宇团队已初步形成涵盖农业、食品、保健品的完整产业链,其先进育苗技术正推广至中东、中亚等荒漠化严重国家。他指出,未来环境整治的方向应是“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修复+文旅发展+碳汇经济”的融合模式。这种多元收益的机制,有望破解传统荒漠治理中“持续投入、难以产出”的困局,借助产业盈利反哺治理,实现一次性投入、循环运转的自我造血系统,推动荒漠治理从“政策导向”向“产业驱动”转型升级。

荒漠化治理专家张宇
新疆玛纳斯湿地伫北疆改良荒漠草场有办法
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分会场则展示了湿地生态在阻挡沙漠南侵、改善小气候、恢复植被中的关键作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区域内面积最大的一块绿洲湿地,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曾监测到多达943只越冬大天鹅停留栖息。湿地内广泛分布的水域、水草地、芦苇荡和次生林构成了沙漠边缘的重要生态缓冲带,在有效阻挡沙漠南侵、降低风沙侵蚀、改善局部气候和水分条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湿地面积的持续扩大和生态系统的逐步修复,该区域小气候明显改善,为植被恢复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成为我国北疆地区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的典型示范。同期画面显示,志愿者们走进塔西河谷沙漠葡萄庄园,见证玛纳斯县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当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沙漠旅游,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庄园出产的高品质小产区葡萄酒不仅提升了本地农产品附加值,也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葡萄种植带头人胡献利早年从河南来到新疆,依托洪水灌溉和植被恢复等技术探索荒漠地区农业路径,推动了沙漠草场的持续改良,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外华侨心系荒漠治理远跨重洋寄祝福
活动中,中华商报驻港办主任宋芊慧主持国际连线环节。世界华人协会全球副主席郝金玲通过视频发言,代表全球8700万海外华侨侨商送上祝福,呼吁全球共担生态使命,推动荒漠土地绿色复苏。她还分享了煤矸石有机肥修复矿山的成功经验,展示了“变废为宝”的绿色技术。
中华商报总编辑王晓群在加州高速途中通过视频参与连线,并表达将中国治沙技术应用到北美荒漠区的愿望。他表示,希望借此次活动搭建国际科技与公益合作桥梁。泰国东方酒店董事长邓东辰也通过图文方式表达支持。
“水脉联洲·绿链未来”公益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政产学研联动、国内国际互动,搭建起多维度、跨区域、跨学科的荒漠化治理合作平台。活动内容丰富、成果突出,不仅加深了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也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