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色列与伊朗战争爆发不久,伊朗关闭国内网络。这时,一道光束划破中东夜空,伊朗网络重启。马斯克的这一举动,象征的不仅是技术的穿透力,更是权力的转移与时代的转向。当埃隆·马斯克回应评论员Mark R. Levin关于伊朗断网的呼吁,仅用五个字:“光束已开启”,全球意识到,信息自由的新时代,已悄然开启。

这一回应,不是宣传,不是炒作,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信息革命。在伊朗政府试图通过“断网”来遏制国内动荡、切断人民与世界的联系时,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网络正在绕过地面管制,以技术之名接通信息生命线,挑战权力封锁的旧秩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少政权在面临社会不稳或群众抗议时,采取的第一步就是切断互联网——乌干达、缅甸、伊朗等国皆是如此。断网是一种数字时代的“戒严”,目的是让民众“看不到、听不到、说不了”。
然而,如今这一策略正被逐步瓦解。星链式卫星网络不依赖地面设施,可以直接将网络从太空送入家门。也就是说,即使政权拔掉地面网线,信息也可能从天而降。
以马斯克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家,正从商业创新者转变为全球信息秩序的重塑者。在乌克兰战争期间,星链就曾在俄军干扰下保持乌军通信稳定;如今伊朗事件再次印证,技术的力量已超越国家边界,成为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的新支柱。
这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与政治思考:当私人企业拥有决定谁能上网、谁能发声的能力时,它们是救世主,还是“新主权者”?谁来监督这些拥有“数字天空”的巨头?
但无论如何,这一转变标志着一个现实:信息自由的工具,已经从国家手中部分转移到技术平台之中。
从互联网的起源——抗核打击通信系统,到今日的低轨卫星、去中心化网络协议、加密通信工具,信息技术的演进方向从未改变:让连接更稳定、更自由、更难以封锁。
这种技术趋势正在颠覆过去“信息靠控制”的治理逻辑。在这个新世界中:
• 地理阻断变得越来越难; • 网络封锁成本越来越高; • 信息传播越来越去中心化。
政府不再是信息的唯一“闸门”,人民开始获得直接对话世界的能力。正如互联网先驱约翰·佩里·巴洛在《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所写:“你们没有主权统治我们。我们不选你们,也不欢迎你们。”
今天,这句话正在成为现实。
星链照进伊朗只是一个象征,一束光打在了一堵高墙上。但要真正实现信息自由,仍需社会、技术、政策三方面的共同演进:技术层面要保障更安全、抗封锁的接入方式;法律层面要推动国际上对“断网”行为的谴责与约束;社会层面则需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与判断能力,避免自由反被滥用。
信息自由并不等于绝对无序,但它必须以开放为起点、透明为原则、责任为底线。
马斯克的“光束”点亮的,不只是伊朗夜空,更照亮了全球网络治理的未来走向。当信息不再因国界、政令而轻易被中断,当人民拥有直接通向世界的“数字权利”,这个世界才真正进入了信息自由的时代。
未来或许仍有黑暗,但我们知道,有一束光,永远在等待穿透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