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2:共情疲劳:当悲剧变成日常,我们还剩下多少感受?


2025年03月01日 09:06     美中时报    伊芙琳
字号:较大   适中



       还记得你第一次看到某个社会悲剧的新闻时的感觉吗?也许是心痛,也许是愤怒,甚至可能冲动地想要去做点什么。但现在呢?当你每天打开手机,刷到又一起校园霸凌,又一起家庭暴力,又一次战争冲突时,你是不是只是叹口气,或者干脆连点开都懒得点?


       这就是共情疲劳。就像肌肉训练过度会让人身体疲劳,情感过度消耗也会让人变得麻木。人类的同情心不是无限的,它更像一块电池,电量有限。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成千上万的社会新闻轰炸,大脑根本来不及充电,就被迫消耗。这种状态久了,我们不再主动共情,甚至开始对苦难无动于衷。


       为什么以前的人能共情,现在的人却越来越冷漠?这其实和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关。


       (1)信息密度过载——“大脑吃不消”

   

       过去,人们通过报纸或电视获取信息,新闻有限,悲剧是“稀有品”。但现在,社交媒体 24 小时滚动播放全球大小惨剧,你连早餐还没吃完,就已经被炸弹袭击、疫情数据、自杀事件刷屏。当灾难变成日常,冲击感就会减弱,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减少共情,以免崩溃。


       (2)“狼来了”效应——悲剧变成背景音


       小时候听《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当警报响个不停,人们就会麻木,最终忽视真正的危险。同理,当每天都有“震惊!可怜女孩遭受不公待遇”这样的新闻标题时,我们的大脑会开始默认“这又是一个老套路”,我们不是没同情心,而是防御机制启动了。


       (3)无力感——“我能做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路边看到一个摔倒的老人,你可能会冲过去扶起他,因为你的行动可以立刻带来改变。但如果你看到一条非洲儿童饥荒的新闻呢?或者是某地正在发生的战争?你知道自己无能为力,连捐款都像是杯水车薪。当人们的情绪没有出口时,他们会选择“干脆不去感觉”,否则只会让自己受苦。


       那么“共情疲劳”是冷漠吗?不,它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


       很多人会批评这种现象,觉得现在的社会变冷血了,但事实是,我们的大脑根本承受不了这么多情绪负担。如果每一条新闻都让我们痛彻心扉,那我们还怎么生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度共情,让人变得焦虑、抑郁,甚至产生无助感。医生、社工、心理咨询师是共情疲劳的高危职业,因为他们每天面对别人的痛苦,久而久之,就算再善良的人,也可能变得麻木——否则他们自己可能会先崩溃。


       所以,“冷漠”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我们对世界上的每一个悲剧都感同身受,那最后的结果只会是:我们要么被痛苦压垮,要么彻底关上共情开关。


       既然共情疲劳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完全无视世界的苦难吧?


       (1)学会筛选信息,不让自己过载


       不是所有新闻都值得我们花费情绪。试着减少无意义的“痛苦信息摄入量”,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件上,而不是让情绪被社交媒体操控。你不需要对每一条悲剧都产生深刻共鸣,否则你的大脑会累垮。


       (2)关注可以影响的事情,而不是让无力感吞噬自己


       当你觉得自己对世界的痛苦无能为力时,不妨把焦点放在你可以做的事情上。比如,如果你关心心理健康问题,那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让自己被全球悲剧压得喘不过气。


       (3)建立“理性共情”,而不是“情绪共情”


       心理学家 Paul Bloom 提出了一个概念:理性共情,意思是我们不应该被情绪牵着走,而是应该用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帮助他人。比如,医生在手术台上不能因为病人的痛苦就情绪崩溃,而是要冷静地救人。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关心,但不过度消耗自己。


       共情是人类最珍贵的能力,但如果我们被信息洪流逼到麻木,那这份能力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与其被悲剧压倒,不如学会筛选信息、关注能改变的事、培养理性共情。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共情成为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而不是让自己被痛苦吞噬。


       所以,共情疲劳不是冷漠,而是提醒我们要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关心世界。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专为心理疾病患者、康复者以及对心理疾病有兴趣的读者设计的专栏。


       通过写作来探索和表达心理疾病带来的复杂情感和体验,记录内在情感、思想和体验,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


       作者将通过文字的形式,自由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把个人内在的感受、情绪和体验转化为可以被他人理解和分享的形式,以实现情感宣泄、情绪的表达、自我认知和心理疗愈的目的。


       通过这个专栏,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治疗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更多了解心理疾病的读者提供知识和资源。


       作者介绍:伊芙琳  中国澳门人,国际学校学生,抑郁及焦虑症患者,爱一切关于文字和音乐的东西。作曲处女作品“Depression” 在短视频平台播放,收获过万流量和过千赞,文章曾在《澳门日报》、 《华侨报》刊登,获得广泛好评。


       相关链接: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1:“正能量”到底是让人开心,还是让人闭嘴?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0:审美同质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品让人“似曾相识”?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9:为什么邪恶会存在?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8:论文化交流的平衡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7:爱人先爱己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6:命运和执念之间的关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5:为什么同性恋一定要分偏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角色?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4:为何有些人年轻时便思考死亡,而有些人直到老去才面对?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3: 死亡的美学可能性:超越恐惧与悲剧的边界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2:艺术家与心理障碍:探寻其间的微妙纽带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1:死亡恐惧:本能的烙印还是文化的刻印?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0:为信念献身:文化中荣耀之死探析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9:“未出生”与“已死亡”的对称性:存在偏见的哲学省思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8:睡眠经济与心理健康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7:妄想型人格障碍(PPD)的通俗解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6:AI如何回应人类情感并提供情绪价值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5:AI如何深入理解并模拟人类情感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4:虚拟关怀的温度:AI陪伴与人类情感的交织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3: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被过度“美化”?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2: 自洽比盲目自信更重要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1:人们都是活着的鬼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