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小说,越来越像是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看个电视剧,总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听歌,副歌一响就知道接下来的旋律;去书店,畅销书排行榜上永远是那些熟悉的套路。甚至连短视频里流行的背景音乐,都像是换了个歌词的同一首歌。

这不是错觉,而是整个文化行业都在往“同质化”发展。为什么会这样?这到底是观众喜欢套路,还是市场把观众“训练”成了这样?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会不会把真正有创意的东西一点点吞噬掉?
为什么文化作品越来越“复制粘贴”?影视剧千篇一律的套路,观众却欲罢不能。先不说好莱坞,就看看国产剧。甜宠剧、霸总剧、古偶剧,一部接一部,甚至连剧名都越来越像——《你是我的XX》《XX别跑》《XX别想逃》……只要换个演员、换个时代背景,故事基本一样:女主呆萌单纯,男主冷漠强大,中间误会不断,最后幸福大结局。
国产悬疑剧、科幻剧近几年也有所发展,但很多时候,还是逃不过“高开低走”的魔咒:第一集惊艳,后面剧情开始疯狂注水,凑集数、硬凑感情线,甚至有的剧前半部分明明是神作,后半部分直接烂尾,把观众气得摔手机。
但为什么这些套路化的剧还能大火?答案很简单——熟悉感。观众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不用思考就能轻松接受,反而是那些真正创新的作品,可能因为“不够接地气”被冷落。
音乐方面,听了上首副歌,已经能哼出下一首。打开某短视频平台,你会发现,爆火的背景音乐总是有相似的旋律:电子鼓点+循环副歌+洗脑式歌词。就像曾经的《学猫叫》《全是爱》,再到近几年的《爱你》《漠河舞厅》《秋天不回来》,流行音乐越来越依赖“记忆点”——旋律要洗脑,歌词要简单,最好一听就会唱,这样才能在短视频时代迅速传播。
这种套路有用吗?当然有!但问题是,音乐不再需要“耐听”了,一首歌可能火一个月就被遗忘。像以前那种可以传唱十几年的经典曲目,越来越少。更夸张的是,一些新歌的编曲已经开始靠AI生成,甚至歌手都成了“虚拟偶像”。未来的音乐,是不是可能连人都不需要了?
文学成了网文市场的爽文工厂。网文圈里最流行的是什么?是“爽”!无论是男频还是女频,读者想要的是“爽点”密集,一路无脑碾压,主角永远是天选之子。男频流行什么?废柴逆袭、系统加身、一秒升级、美女环绕。女频流行什么?马甲大佬、团宠千金、穿书后全员爱我。套路一抓一大把,甚至可以直接生成一个网文公式:[职业]的主角突然发现自己是[身份],绑定了[金手指],然后[无脑打脸],最终成为[世界巅峰]。(例如:“平凡大学生突然穿越,发现自己是皇子,还绑定了‘全知全能系统’,于是一路碾压,成为九州霸主。”)
最早这些套路还挺新鲜,可用多了,大家开始发现,换汤不换药,故事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更要命的是,这种模式已经把整个市场带歪了——因为只要“爽文”火,其他类型的小说就很难生存。比如一些更细腻、深刻的作品,往往卖不出去,因为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一秒爽爆”的快节奏。
是谁在推着文化作品变得越来越套路?资本的选择:赚钱才是硬道理。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商业,投资人要的是“稳赚不赔”。拍一部新类型的电影、写一本独特风格的小说,市场不一定买账。但如果用已经被验证过的成功模式,那就稳了。比如:玄幻、霸总、穿越文火了,平台就疯狂推同类作品,导致整个市场被“爽文”占领;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赚钱,所有大片都开始用“英雄模式”,最后连DC也不得不向它靠拢;甜宠剧数据好,资本就拼命投资这类作品,甚至“古装+甜宠”变成了一种固定搭配。
资本只认流量,观众爱看什么,它就推什么。所以本质上,这不是“创作者不想创新”,而是创新可能会赔钱。
流媒体算法角度,你爱看什么,它就给你推什么。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阅读软件,背后都有一个“精准推荐算法”。它会根据你的观看、点击、点赞数据,给你推荐更多类似的内容。
如果你最近看了一部霸总剧,恭喜你,你的首页接下来会被各种霸总剧霸占;如果你喜欢听某种风格的音乐,系统会让你反复听类似的歌,直到你以为整个世界就只有这一类歌。
问题是,这种“圈层化推荐”会让人的审美越来越单一。你接触不到新的内容,也就更难接受和理解不同的风格,最终,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审美茧房”里。
这种同质化,会不会让文化越来越无聊?创新变得越来越难,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想突破市场规则,很难。影视剧市场想要一个“爆款”,必须迎合流量;音乐行业不“洗脑”,很难火;小说不够“爽”,很难卖。真正的创新者,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根本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观众和读者的审美被固化。当人们习惯了套路化的内容,就会对新东西失去耐心。比如:以前的科幻电影需要铺垫世界观,现在的科幻电影必须30分钟内进入高潮,否则观众就觉得“节奏太慢”;以前的小说可以花几万字描写人物心理,现在的小说必须“一章一个爽点”,否则读者就觉得“水文”。长此以往,审美能力可能会退化,大家只接受最简单、最直接的刺激,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那有没有办法打破这个局面?其实不是没办法,关键是——观众愿不愿意花时间去接受新东西。如果大家愿意多看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听听不一样的音乐,尝试阅读更有深度的书,那市场自然会跟着变。审美同质化的根源,既在资本手里,也在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里。你想一直活在“复制粘贴”的世界里,还是愿意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专为心理疾病患者、康复者以及对心理疾病有兴趣的读者设计的专栏。
通过写作来探索和表达心理疾病带来的复杂情感和体验,记录内在情感、思想和体验,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
作者将通过文字的形式,自由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把个人内在的感受、情绪和体验转化为可以被他人理解和分享的形式,以实现情感宣泄、情绪的表达、自我认知和心理疗愈的目的。
通过这个专栏,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治疗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更多了解心理疾病的读者提供知识和资源。
作者介绍:伊芙琳 中国澳门人,国际学校学生,抑郁及焦虑症患者,爱一切关于文字和音乐的东西。作曲处女作品“Depression” 在短视频平台播放,收获过万流量和过千赞,文章曾在《澳门日报》、 《华侨报》刊登,获得广泛好评。
相关链接: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9:为什么邪恶会存在?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8:论文化交流的平衡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7:爱人先爱己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6:命运和执念之间的关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5:为什么同性恋一定要分偏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角色?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4:为何有些人年轻时便思考死亡,而有些人直到老去才面对?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3: 死亡的美学可能性:超越恐惧与悲剧的边界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2:艺术家与心理障碍:探寻其间的微妙纽带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1:死亡恐惧:本能的烙印还是文化的刻印?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0:为信念献身:文化中荣耀之死探析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9:“未出生”与“已死亡”的对称性:存在偏见的哲学省思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8:睡眠经济与心理健康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7:妄想型人格障碍(PPD)的通俗解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6:AI如何回应人类情感并提供情绪价值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5:AI如何深入理解并模拟人类情感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4:虚拟关怀的温度:AI陪伴与人类情感的交织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3: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被过度“美化”?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2: 自洽比盲目自信更重要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1:人们都是活着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