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4:为何有些人年轻时便思考死亡,而有些人直到老去才面对?


2025年01月20日 01:08     美中时报    伊芙琳
字号:较大   适中


       死亡是一个终极而沉重的话题,它笼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上,却又常被人们回避。然而,不同的人对死亡的思考时间点却截然不同:有些人在年轻时便早早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而另一些人则直到老去,才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种差异呢?


       年轻人为何会提早思考死亡?


       许多年轻人开始思考死亡,往往源自一些突如其来的经历或外界刺激。比如,有人小时候亲历亲人的葬礼,那一刻可能第一次发现,死亡不仅仅是故事书里的字眼,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一个16岁的男孩或许会在祖父的葬礼上盯着墓碑发呆,心里涌现出“我也会像他一样死去吗”的疑问。而这些问题往往成为一个人开始思考生死的起点。


       此外,社会或文化的影响也使一些年轻人过早接触到死亡的概念。如今,许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甚至游戏都对死亡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浪漫化或哲学化。比如,有人因为看了电影《寻梦环游记》,开始思考人是否会在被遗忘时真正消亡;又或者通过像《四月是你的谎言》这样聚焦死亡与告别的动漫,触发了对死亡意义的探索。


       心理特质和成长经历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敏感的年轻人常常对“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感到困惑,他们渴望找到生活的意义,而在思考“活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会追问“死亡”的含义。比如,一个患有焦虑症的女孩,可能因为害怕失去身边重要的人而反复思考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不可避免。她可能会在日记里写下:“如果我死了,会有人记得我吗?”这样的问题。这种情感并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深刻追问。


       老年人为何到晚年才面对死亡?


       相比之下,许多老年人直到晚年才会认真面对死亡的问题,这与他们的生活阶段密切相关。年轻时,他们往往忙于学习、工作、成家立业,生命的意义被无数现实事务填满,很少有空闲去思考终极的问题。比如,一个中年父亲可能每天忙于工作,回家后要辅导孩子功课、照顾家人,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让家庭过得更好,自然不会在晚饭后对着镜子问自己“我何时会死”。


       直到晚年,这种忙碌的节奏才逐渐放缓。退休后,儿女成家,老年人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开始意识到身体的衰老。一个60多岁的女性,可能在整理家中的老照片时,突然想到:“那些和我一起拍照片的朋友,有些已经不在了,而我也正在变老。”这种对死亡的认识,是一种环境和自我状态改变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老年人直面死亡还与身体健康的变化息息相关。衰老带来的疾病或身体功能的减退,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死亡的临近。比如,一位经历过心脏手术的老人,可能在术后第一次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和死亡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短暂。这时,死亡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的现实。


       思考死亡的时间点有绝对的对错吗?


       无论年轻时还是老年时开始思考死亡,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年轻时思考死亡,可能让人更早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比如,有人因为在18岁时亲历好友的离世,从此下定决心要珍惜身边的人,努力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而这些人往往比同龄人更早懂得生命的脆弱和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晚年才面对死亡也有其好处。人生阅历的积累让老年人对生死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角。他们更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死亡,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陷入恐慌或痛苦。比如,一位老人在写回忆录时可能会说:“这一生我经历了很多,也足够了,死亡并不让我害怕。”这种态度是生命沉淀的结果,充满释然与智慧。


       结语


       总的来说,思考死亡的时间点因人而异,但重要的并不是何时开始思考,而是从这种思考中能否找到意义。不论我们年轻还是年老,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在活着时赋予生命足够的价值。当我们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时,也许正是提醒我们认真生活的最好契机。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专为心理疾病患者、康复者以及对心理疾病有兴趣的读者设计的专栏。


       通过写作来探索和表达心理疾病带来的复杂情感和体验,记录内在情感、思想和体验,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


       作者将通过文字的形式,自由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把个人内在的感受、情绪和体验转化为可以被他人理解和分享的形式,以实现情感宣泄、情绪的表达、自我认知和心理疗愈的目的。


       通过这个专栏,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治疗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更多了解心理疾病的读者提供知识和资源。


       作者介绍:伊芙琳  中国澳门人,国际学校学生,抑郁及焦虑症患者,爱一切关于文字和音乐的东西。作曲处女作品“Depression” 在短视频平台播放,收获过万流量和过千赞,文章曾在《澳门日报》、 《华侨报》刊登,获得广泛好评。


       相关链接: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3: 死亡的美学可能性:超越恐惧与悲剧的边界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2:艺术家与心理障碍:探寻其间的微妙纽带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1:死亡恐惧:本能的烙印还是文化的刻印?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0:为信念献身:文化中荣耀之死探析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9:“未出生”与“已死亡”的对称性:存在偏见的哲学省思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8:睡眠经济与心理健康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7:妄想型人格障碍(PPD)的通俗解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6:AI如何回应人类情感并提供情绪价值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5:AI如何深入理解并模拟人类情感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4:虚拟关怀的温度:AI陪伴与人类情感的交织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3: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被过度“美化”?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2: 自洽比盲目自信更重要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1:人们都是活着的鬼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