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思维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暨张秀华教授《历史、实践与过程: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新书发布座谈会日前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召开。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怀特海研究专家、过程学者线下参会,另有30多人通过腾讯会议同步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强教授主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崔新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杜学亮研究员分别致辞,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怀特海研究中心杨富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牛洁颖副编审、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山西大学王成兵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刘益东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曲跃厚教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崔新建教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赵庆杰教授、中华女子学院王欢教授、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郦平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计彤教授、中国石油大学杨关玲子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黄传根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蔺庆春老师依次作了专题发言。
杨富斌教授认为,张教授以历史、实践、过程这三大哲学范畴为切入点,辨析他们各自所建立的新宇宙论,把马克思的现代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怀特海过程关系的宇宙论进行科学对比,展现了马克思与怀特海在思考世界本质的时候所具有的共通性与殊异性,不仅能够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的理解,也为东西方哲学对话提供了新视野。牛洁颖副编审指出,该书不仅挖掘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之间的深层联系,还探讨了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乃至自然环境的深远影响。不仅为哲学研究者提供了全新视角来审视马克思与怀海特的思想遗产,也为广大读者提供广阔视野去思考相关问题。新书作者张秀华教授指出该书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文本研究、视域融合呈现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不仅借助前提批判指出这种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阐发其共通性的诸多维度,最终回到他们思想的源头,阐明二者哲学的根本特质及其理论旨趣的殊异。
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作了题为《拓展马克思实践观的新境界》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新书立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对怀特海的过程思想进行了全面解读。作者穿梭于两位思想家的学术文献文本之中,有自己的延伸性思考。具体来说,首先,作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能够直面当代文明危机,特别是生态文明危机,在西方现代性这个共同问题下讨论人类发展;其次,作者具有自觉地学术谱系意识,能够把现实问题放置到学理框架之中,能够把握不同视阈哲学之面相,在学理框架内求解当下的“人类性问题”;第三,作者视野开阔,能够面向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将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同中国文化深度融合,提出人类整体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案——和谐共生。
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以《马克思与怀特海比较研究正在走深走实》为题进行报告。他指出,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呈现国际性学者间的对话,而且能够解决生活基本困难,具有学术点灯意义。他认为,该著作致力于生态文明理论的阐释,逻辑严密。特别是对生命进行了植物、动物、人三个层面的划分,植物有长度,动物有宽度,人有深度,三个层面描绘出了整个生命衡量自然的度,秩序与和谐的思维图景跃然纸上,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哲学奠基。
山西大学王成兵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方式的成功尝试——读<历史、实践与过程: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他指出,该书立足异同的比较,探讨了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之间的共通性、比较的必要性和可比性。他认为,选择马克思与怀特海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二者厚重的学术地位和近年来过程思想研究的深化。他建议,该书可以申请翻译和国际传播,这对于过程哲学的国际交流将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哲学与怀特海哲学的意义何在?》问题。他认为,在当下这样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对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共通性的讨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重要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怀特海为人工智能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他揭示了自然意义的复杂性,而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意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人工智能远没有涉及到。人工智能以人工进化的方式超越了自然进化,而马克思的实践观,亦或是怀特海的过程观都是立足对实践过程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刘益东研究员作了《安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享。他指出,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动员一切力量,从历史上的思想巨人那里汲取智慧。他强调了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共通性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人工智能风险的担忧,以及科学重心转移和人文社科崛起的必要性。
在题为《马克思和怀特海的相异之处》的报告中,曲跃厚教授分析了马克思和怀特海如下殊异之处:在本体论上,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是主/客二分的;怀特海则是自然主义者、有机整体主义者,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内在关联的,统一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中;在立场上,马克思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立场;怀特海则更多地是从中产阶级或人类共同体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宇宙的;在政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怀特海则更多地强调和谐、合作、平和以及与真善美一起而导致的文明;在军事上,马克思强调的是战争的进步作用;怀特海则认为一切战争都是破坏的,都是文明的倒退,战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宗教上,马克思对宗教基本持否定态度,是一个无神论者;怀特海则将宗教定义为“对世界的忠诚”,认为宗教让我们将爱扩展到他者,拓展到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其“最终的目标是要扩展个体的关注,使之超越它那自败的特殊性”,从而融入普遍,走向永恒。
清华大学卢风教授总结新书的四个特点,即将当代哲学新思想融会贯通;紧扣实践观点、历史逻辑、过程思维找到了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同点;对于马克思和怀特海著作的精深解读具有独到见解;具有突破现代性局限的思想活力。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作了题为《新过程论序说》的学术报告。他指出,过程思想有几种讲法:包括冯友兰论“讲法”中的照照讲、接着讲;水平延展讲,即同型放大、同层扩展、应用实践;跃进图像,即理论完善、跃上高原、断然推翻。怀特海的工作包括建立了过程哲学,也即关系实在论,提出了过程一般,并用其处理各种各样的“过程”。怀特海留下的问题如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样,关于过程“发生”的“主观”问题。当下,从过程1.0正在转向过程2.0,新过程出现,这是一种现实过程,包含了主观过程、主体过程、主体客体交互的过程,也是未来过程学者讲好过程思想的关键。
中国政法大学赵庆杰教授就《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反思》问题进行讨论。他认为,该书指出了随着工具理性所支撑的科学主义、技治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盛行,引发的一系列现代性“急难”。而这均源自于现代社会的整体祛魅、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的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伦理问题。
中华女子学院王欢教授以《马克思与怀特海的相遇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为题进行报告。她强调,学识、学术素养和眼界是学术研究的基石,该书研究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通性,具有复杂性和创新性,有助于全面审视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增进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体悟共通之美:融通马哲与西哲的一部力作》。他指出,对现代性难题的破解离不开哲学的反思。他认为,该书以历史、实践、过程为着力点,研究视角新颖,丰富了视域,展现了共通之美。不仅深化了对哲学史尤其是西方哲学史的理解,而且对于科学认识二者哲学思想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郦平教授以《从辩证法的历险到应急伦理的出场》为题进行报告。她指出,该书对历险的辩证法和拯救者被拯救作出了深刻诠释,她认为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经历了从古希腊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的多次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推动了哲学和人类认识的深化。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成为了新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北京工业大学计彤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共通与殊异:穿越思想的力量》。她提出,该书通过穿越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共通与殊异,面对现实中的生态危机,展现了宽广的理论胸怀与坚实的人类责任,锚定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急难”,以哲学转向与生态转向为核心寻找应对危机与重建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中国石油大学杨关玲子副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哲学的关照:对话思维、融合视角、中国和世界的双向奔赴》的报告。她认为,在科技迅猛进步和物质丰富的当下,人们精神上的贫瘠与迷茫未得到缓解,因此需要新时代的哲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未来。她强调,新时代哲学需要更宽广的人类视野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与怀特海提出的非主体性原则与共同体理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新时代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黄传根副教授讨论了《生态正义的“他者”确证》,针对新书中的“他者”概念作出回应。他认为,生态正义涉及人之外的对象,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让他者在场。为此,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审视生态问题,对现代性的批判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到生态危机和现代文明的层面,探讨未来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蔺庆春老师对《历史的过程与过程的历史》展开探讨。他强调了历史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和怀特海在理解世界变化和发展方面的共性和差异。这些思想能够提供透视现存世界的全面视角,对于人类把握历史、理解现在和规划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均对张秀华教授的新书出版表示祝贺,认为该书出版意义重大,是比较哲学研究方式的成功尝试,使得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比较研究走深走实,开辟出新过程论研究路径,拓展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新境界。
最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专家学者云集,是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紧张而热烈的讨论,21个报告不仅对会议主题作了充分回答,而且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大会一致认为,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数智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而过程思维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作者何迪博士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