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举办的“德日进、贝里与过程哲学学术座谈会”于2024年11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耶鲁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河南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史哲所所长李猛副教授主持并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孝廷教授率先分享了本次会议召开的契机并概述了近年来过程哲学及德日进著述在中国的出版情况。刘教授着重指出,过程哲学这些年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学术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研究过程哲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怀特海一派的过程哲学,应该把德日进,托马斯·贝里以及塔克的思想也包括进来,因为他们的思想在根底上也是过程取向的,也是过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获得重视。鉴于德日进思想与中国的深切关联,在德日进研究中,创世论与进化论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学与伦理思想、德日进与过程哲学的关系等,均为当下值得深入探讨的焦点问题。同样,托马斯·贝里提出的“生态纪”概念也值得我们关注。未来中国关于二位思想家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约翰·格瑞姆(John Grim)教授详细回顾了德日进丰富多彩的一生,指出德日进于188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卑斯省,从小深受宗教和自然科学双重影响。早年对持久之物的追寻促使他加入耶稣会,并在英国学习期间受到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深刻启发。一战期间,他作为担架员参与战场救援,同时撰写了关于宇宙生命的重要文章。战后,尽管面临宗教秩序的反对,他依然坚持研究宗教与进化的关系,致力于将人类学、地质学、神学和宇宙学融合为一,并最终在中国深入研究古生物学。然而,因著作中涉及进化论,他被天主教会外放而在纽约定居直至去世。德日进的一生充满挑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认为人类处于进化主流中,精神和物质共同构成现实,精神拉动宇宙生成,体现神圣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深刻联系。
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玛丽·塔克(Mary Tucker)教授就贝里的思想做了详细的介绍。托马斯·贝里(Thomas Berry)出生于美国南部,是一位文化历史学家和生态思想家,他于1948年在华盛顿的美国主教大学获得西方文化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后来到中国学习语言、文化和宗教,并在辅仁天主教大学执教。贝里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先驱之一,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强调21世纪人类应考虑的四种智慧。他关注地球社区的繁荣,强调人类与地球共同体的紧密联系,探讨了当代物种重建的复杂过程,认为分享梦想和工作手段是人类的重要课题。玛丽教授表明她的《宇宙之旅》的灵感来自贝里1978 年的文章《新故事》(The New Story),该文着眼于宗教创世故事和进化的科学故事之间,向我们传达了我们与宇宙和地球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最后,玛丽教授借用贝里最著名的一句话“宇宙并非非客体之杂乱堆砌,而是主体之相互陪伴”(The world is a communion of subjects, not a collection of objects)来强调宇宙中所有存在物的相互联系和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或对象。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执行主任王治河博士在题为《托马斯·贝里的过程思想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启迪》的发言中首先探讨了托马斯·贝里思想与过程哲学的深度契合。在他看来,强调宇宙的主体性和人的神圣性是贝里过程思想的重要内涵。这两点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异常重要。通过强调“宇宙非客体之堆砌,而是主体之相互陪伴”,贝里作别了机械唯物主义,把宇宙看作活生生的有机体,这就为我们善待自然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也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哲学基础。因为作为对以人为器的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就是一种肯定生命、欣赏生命的文明;而通过强调“人是宇宙间神圣的存在”,和“宇宙一样伟岸”,这意味着在这场拯救地球和人类自身的“伟大的事业”中,人肩负着特殊的伟大使命。换句话说,也只有在参与拯救地球和自身的过程中,人才得以变得神圣。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人为天地之心”的理念深度妙和。曾到中国游学过的贝里特别欣赏中国儒家的生态智慧,在他看来,我们的生命是否崇高,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履行自己“天地之心”的责任。
河南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鲁枢元先生探讨了彭罗斯、怀特海与德日进三位学术巨匠的思想交汇,指出彭罗斯通过《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等著作探索量子力学与人类心灵的联系,深受怀特海宇宙本体论的启发;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与怀特海理论不谋而合,均强调宇宙的生命力与心智化。鲁教授还借用格雷姆教授夫妇的影片《宇宙之旅》结尾的话“在140亿年的时间长河中,星系将自己转化成山脉、蝴蝶、巴赫音乐、你和我,这些流进我们血脉的能量,可能会让地球的面目焕然一新!我们属于这里,我们正在撰写宇宙的新篇章。”来强调三位大师的观点为精神生态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揭示了宇宙与人类灵魂的深刻联系,启示我们以正能量书写宇宙新篇章。
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建敏研究员深入研究了德日进神父的作品,并在前年出版了一本限量版的纪念德日进神父的书籍。赵所长认为,德日进神父的思想融合了神学、哲学与科学,展现出独特的智慧。他特别提到,德日进神父在人类进化、认识自我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通过学习和理解德日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宇宙,走向一个共同的未来。
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不仅致力于博物学的复兴,还深刻洞察博物学与哲学的内在联系,提出以分型理论解读二分法,强调两者在本体论层面的交织。他认为,博物学与哲学虽然看似遥远,但实际上两者相通,可以用辩证法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刘教授看来,思想史和环境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方面,它们在不同层面上相互影响。他引用德日进等思想家的观点,指出德日进《生命与行星——通向一个更完全的人》和《欲望行星》两本书讨论的问题是相通的,但视角完全不一样,人的精神在千年尺度上影响历史进程。同时,他也强调了环境史的重要性,认为地理变迁、灾难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更本体的方面去理解二分法,将思想史和环境史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对德日进的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现代思想中存在一个严重的失误,即终极实在的消失,这导致人类失去了敬畏的对象,变得过于自信甚至狂妄;其实,宗教思想中的终极实在概念对人类使用科技力量时保持谦逊和谨慎至关重要。卢教授提醒我们,在强调宗教的重要性时要警惕宗教与强权政治结合造成的压迫,特别是在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压迫上。他主张在一种健康、平和、民主、法治的环境里,让敬畏情怀成为多数人的情感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谢爱华教授分享了关于宗教与科学调和的见解,并引用了二战时期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的观点作为讨论的基础。他提出,宗教与科学的调和并非易事,涉及到对人性、现实以及信仰本质的深刻探讨,人类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也需要对人性保持审慎和反思,不能单纯乐观或悲观地看待人性。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华教授通过分享其新书《历史、实践与过程:马克思与怀特海思想的共同性》阐释对过程哲学的新理解。她以现代实践哲学为背景探讨了马克思与怀特海共同关注的基本概念,如时间、过程和历史等,展现了两者思想的深刻联系,也拓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路和境界以及过程思想的持久活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徐克飞教授通过回顾法国作家布鲁斯特和福楼拜,认为他们的成长背景与德日进有相似之处,如都曾在乡村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科学与文学或宗教相结合,由此不仅显出近代以来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问题,也为当前建立一种将人学、神学、生态学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的新宇宙观提供借鉴和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万兆元副教授分享了最近在伊斯坦布尔和布鲁塞尔参与讲座和智库活动的见闻,特别是他发现高级智库对和谐整体思想的认识仍显不足。为此,在匈牙利大使馆的智库活动中提出了将拉兹洛的系统思维融入欧盟竞争力愿景中的建议。他还回顾了与拉兹洛先生线上见面过程,讨论了拉兹洛与巴哈伊教的关系,指出巴哈伊教的渐进启示观、人作为自然看护者的理念等,与德日进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为生态哲学和过程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政副教授揭示了德日进思想与文艺复兴思潮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对待宗教与科学关系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异端思想家如布鲁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德日进提出的“欧米伽点”与天主教救赎理论有密切的关系。
洛阳柯布生态文明院士工作站站长,太古教育集团董事长丁宏伟介绍了其团队在洛阳建立以我们时代的生态圣贤,世界著名过程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名字命名的院士工作站的状况,按照他的介绍,作为学术交流与生态文明实践的双重基地,洛阳柯布生态文明院士工作站将依托嵩山世界地质研学博物馆,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实践。工作站还将洛阳龙门海洋馆作为教育和实践基地,开展生态保护、自然教育和海洋科普活动,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和国内学术交流会,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与深化,既传承传统文明,也探索未来文明,携手并进,共建未来。
本次座谈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视角多元,与会专家学者在热烈而活泼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为德日进和贝里思想在日后中国大陆的研讨和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供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孔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