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立,只有立场不同。但当谈到爱与恨时,我们很容易将它们视为最鲜明的两极:爱是温暖的、包容的,而恨是冰冷的、排斥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爱与恨往往交织在一起,甚至彼此转化。我们会因爱而恨,也会在恨中夹杂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情感?人们又为何会在无法得到爱时,选择毁灭?
爱与恨并非绝对对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与恨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密不可分的同源情感。它们都涉及高度的情感投入和关注。当一个人深爱某人时,他会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部分,甚至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因此,如果这种爱受到威胁,比如被背叛、被忽视或得不到回应,情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恨往往不是冷漠的对立面,而是对爱的极端反应。
换句话说,真正的对立不是爱与恨,而是爱与无视。一个人若真的对某人毫无感情,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不会花时间去憎恨对方。恨的背后,往往是对爱的渴望和执念未能满足所带来的失落。
因爱生恨的心理机制
当人深深爱着某人或某物时,他会投入大量的情感资源。如果这份爱得不到回应,心理上的不平衡就会让人产生痛苦。这种痛苦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自我调整,慢慢接受现实,逐渐放下;另一种是无法接受失去,转而用恨来填补情感的缺口。
因爱生恨的一个典型心理机制是“认知失调”。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深情投入得不到回报时,他们会经历强烈的不适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心理会自动寻找合理化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无法说服自己放下爱,他可能会转而说服自己:“对方不值得我的爱。”于是,爱被扭曲成了恨。
此外,自尊心也是重要的因素。被拒绝或被忽视往往会让人感到自我价值受损,而恨可以成为一种防御机制。恨能让人觉得自己仍然占据主动权,哪怕是通过负面情绪的方式。例如,一些人在被心爱的人抛弃后,会说“如果我得不到你,那就毁掉你”,这正是试图通过控制来夺回失去的主动权。
得不到就毁掉:爱的极端表达
“得不到就毁掉”是一种极端的情感反应,背后往往隐藏着强烈的占有欲、控制欲和无法承受失去的恐惧。这种行为的心理基础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某些人对爱有着极端的依赖,把爱人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拥有对方时,就会产生极端的绝望。这种绝望可能会让他们选择用毁灭的方式来“终结”这段关系,以避免面对失去的痛苦。
第二,这种行为还涉及“惩罚心理”。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但对方却不愿意给予回报,这被视为一种不公正。于是,毁掉对方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复仇”,以此来平衡心理上的不公平感。这种思维模式在极端的控制型人格或情感不稳定者身上更为常见。
情感的复杂性
爱与恨的交织,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爱可以带来幸福,但也可能带来痛苦,而恨有时是爱扭曲后的另一种形态。正因为人类的情感如此复杂,我们才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失落,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如何在爱中保持理性,而不是让爱走向毁灭的极端。
真正的爱应该是自由的,是愿意看到对方幸福的,而不是建立在占有与控制之上的。我们或许无法避免爱而不得的痛苦,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是用恨来折磨自己,还是用成长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专为心理疾病患者、康复者以及对心理疾病有兴趣的读者设计的专栏。
通过写作来探索和表达心理疾病带来的复杂情感和体验,记录内在情感、思想和体验,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
作者将通过文字的形式,自由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把个人内在的感受、情绪和体验转化为可以被他人理解和分享的形式,以实现情感宣泄、情绪的表达、自我认知和心理疗愈的目的。
通过这个专栏,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治疗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同时也为那些希望更多了解心理疾病的读者提供知识和资源。
作者介绍:伊芙琳 中国澳门人,国际学校学生,抑郁及焦虑症患者,爱一切关于文字和音乐的东西。作曲处女作品“Depression” 在短视频平台播放,收获过万流量和过千赞,文章曾在《澳门日报》、 《华侨报》刊登,获得广泛好评。
相关链接: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7: “低调做人”要适度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6:谁定义了“人生赢家”?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5:生活中“差不多就行”的人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4:社交中那些“有趣”的人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3: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2:共情疲劳:当悲剧变成日常,我们还剩下多少感受?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1:“正能量”到底是让人开心,还是让人闭嘴?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0:审美同质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品让人“似曾相识”?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9:为什么邪恶会存在?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8:论文化交流的平衡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7:爱人先爱己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6:命运和执念之间的关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5:为什么同性恋一定要分偏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角色?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4:为何有些人年轻时便思考死亡,而有些人直到老去才面对?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3: 死亡的美学可能性:超越恐惧与悲剧的边界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2:艺术家与心理障碍:探寻其间的微妙纽带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1:死亡恐惧:本能的烙印还是文化的刻印?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10:为信念献身:文化中荣耀之死探析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9:“未出生”与“已死亡”的对称性:存在偏见的哲学省思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8:睡眠经济与心理健康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7:妄想型人格障碍(PPD)的通俗解读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6:AI如何回应人类情感并提供情绪价值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5:AI如何深入理解并模拟人类情感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4:虚拟关怀的温度:AI陪伴与人类情感的交织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3:心理健康问题是否被过度“美化”?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2: 自洽比盲目自信更重要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01:人们都是活着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