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怀特海其人:跨界思想者的学术传奇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1947年)是 20 世纪西方思想界罕见的跨界奇才,其学术轨迹贯穿数学、物理学、哲学、教育等多重领域。他以数学优等生资格考入以数学研究著称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师从电磁学创始人麦克斯韦得意门生尼文等著名教授学习物理和数学等课程,24 岁便以三一学院研究员(Fellow)身份留在学院并不久后被聘为讲师。若干年后,他凭借其出版第一本数学著作《普遍代数论》(1898年)跻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后又因哲学与教育研究成果在三十多年后荣膺英国科学院院士(1931年)——这一双重院士身份在英国学界堪称凤毛麟角,晚年他还获得了英国国王授予的功绩勋章(1945年)。
他的学术生涯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第一阶段剑桥时期与其弟子和同事罗素合著三卷本《数学原理》,奠定了其在数理逻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第二阶段伦敦时期他转向科学哲学研究,以其《自然知识原理探究》《自然的概念》《相对性原理》等著作重塑现代哲学自然观,被誉为“从山顶观看自然的哲学家”;第三阶段哈佛时期则爆发哲学创造力,构建 “机体哲学”(又称 “过程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以“现实存在”“摄入”“永恒客体”“过程”“合生”等新概念,颠覆了传统西方实体哲学,实现了西方哲学从实体向过程转化的“过程转向”。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过程思想与恩格斯提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思想异曲同工,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作为“沉默的无神论者”,他在其《宗教的形成》和《过程与实在》等著作中将他所理解的神诠释为类似中国“天道”的非人格化存在;在政治上,他认同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类政治科学和哲学领域可与自然科学上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媲美的划时代新思想,明确地批判美国的霸权主义,认为它的观念是“帝国主义的”;在教育问题上,他强调教育的主题是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其过程-有机教育观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教育改革实践;在文明观上,他着重强调文明社会应具备“求真、尚美、艺术、探险与平和”的优良品格,认为文明的人也应具备这些优良品格。其思想因融合科学革命(进化论、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与东方哲学智慧,被誉为“对现代科学的最佳哲学概括”,诚如康德哲学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最佳哲学概括一样。但是,因其刻意所用的术语的创新性和新颖性,他的机体哲学观念在欧美学界一度被视为“晦涩难懂”,遭到西方主流学界的冷落,长期被主流学界边缘化,直至通过查尔斯•哈茨肖恩、小约翰•柯布、大卫•格里芬等传人前后相继全力推动,才以“过程神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等“曲线”形式重获世界学术界关注,使机体哲学重新走向了世界哲学前台,并受到量子力学家玻姆、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系统哲学家拉兹洛、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充分肯定。

二、《怀特海全集》的特点:系统整理与学术突破
由杨富斌、郭海鹏主编、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高等研究院怀特海研究中心研究员倾力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怀特海全集》(20 卷),是全球首次对怀特海思想和著作的系统性整理,具备三大核心特质:
内容完整性:《全集》收录了怀特海公开发表的全部著作与论文,涵盖了其数学(《普遍代数论》《数学原理》等)、科学哲学(《自然知识原理探究》《自然的概念》《相对性原理》)、形而上学(《科学与现代世界》《理性的功能》《宗教的形成》《过程与实在》《观念的探险》《思维方式》等)、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等全领域的学术成果,按年代与主题科学编排,以还原其思想发展脉络,避免了按编者意思任意删除和选编的怀特海选集的弊端,这种选集是怀特海生前明确表示所不认同的。
学术辅助性:每一卷都附有“译者序”,详解其写作背景、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收录小约翰•柯布院士生前为本套全集撰写的序言、汤涛院士为数学卷撰写的序言及杨富斌教授撰写的全集总序,从多维度搭建理解框架,以破解机体哲学的“术语壁垒”,使其更容易被读者进入和理解。
跨文化视角:突出怀特海与中国哲学的共鸣——其“过程”范畴与《易经》“变易” 思想、《黄帝内经》机体观遥相呼应,译本的“总序”和译序特别强调这一跨文明对话的潜力,为国内外汉语读者提供认知怀特海机体哲学的切入点,同时也呼应怀特海本人认为其过程哲学更接近东亚和中国哲学而不是西亚和西欧哲学的基本观点。
三、全集出版的现实意义:思想资源与时代回应
《怀特海全集》的汉语版问世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更具深刻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哲学转向:怀特海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实现了西方哲学由实体向过程的“过程转向”,打破了主导西方哲学数千年的实体思维方式的桎梏,为理解进化论、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世界的过程-有机-关系性和“不确定性”等提供了坚实而系统的哲学基础,填补了西方哲学从以牛顿力学为科学基础向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科学基础的时代过渡的理论空白。
(二)文明对话:通过挖掘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契合点(如“天道”、“变易”与“过程”思想的互通性),为当代世界方兴未艾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跨文化的哲学支撑,在一定意义上可助力格里芬“21世纪是怀特海世纪”的预言在东方落地,也为柯布预言过程哲学研究中心将从美国转向中国的预言提供了注脚。
(三)实践指引:过程哲学强调“有机联系”与“生态整体观”,直接呼应当代中国主导的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需求——其“文明五特质”(求真、尚美、艺术、探险、平和)为批判西方式霸权主义、构建合和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四)学术引领:全集出版有望推动怀特海研究中心从欧美向中国转移,借助翻译与阐释优势,使中国学界成为大写的过程哲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对话,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从一定意义上为打通“中西马”奠定基础,开辟一条新途径。
作为长期以来“被低估的哲学巨匠”,怀特海的思想通过这套全集得以系统呈现,不仅是对人类思想史的补全,更成为回应当代全球性问题(生态危机、文明冲突、科技伦理)的重要思想资源,其价值将在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持续彰显。
(作者单位: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高等研究院怀特海研究中心、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
生态舞者朱永潇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以身体艺术传递地球之爱
全球视野下的绿色接力:“我去新疆栽棵树”活动在昆仑山启动
琼斯教授作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一箪食中的天地大义
柯布生态书院于思群樊美筠:聆听植物低语,唤醒生态哲思
传灯者走了:追思“生态圣贤”小约翰•柯布院士
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院士逝世
鲁枢元:悼念亲爱的柯布老人
中外过程教育家云集洛阳,探讨基础教育改革新思路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莅临华外,畅谈通人教育
生态美育先行者陈琳做客柯布生态书院分享生态德性教育探索之旅
中外过程哲学家云集哈佛,纪念怀特海赴哈佛讲学一百周年
柯布生态书院第41期生态文明系列讲座“何以创造新世界”成功举办
第一代有机推广者胡删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有机生活
意大利青年学者埃尔梅琳达做客柯布生态书院: 德性如何帮助我们应对 “人类世”
第18届怀特海智慧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第17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美国生态城克莱蒙成功举行
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分享中国大学生的环保理念与实践
绿色可持续发展首脑俱乐部在京成立 小约翰•柯布院士任名誉主席
“重新构想一种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百年柯老智慧:“生态圣贤”柯布院士百岁华诞国际庆生会
怀特海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过程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了可持续未来的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美成功召开
小约翰·柯布院士工作站成员参加“文化百讲”暨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座谈会
第16届中美过程哲学(后现代)暑期高级研讨班成功举办
“过程哲学,人工智能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中国过程哲学学术新锐畅谈 《柯布与中国》:播种生态文明的希望
玛丽娅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健康食物、健康生活与幸福社区共同体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举行50周年庆典
缅怀世界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生态侠哲大卫·格里芬
格里芬与中国: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先生学术纪念会线上举行
杰里米•伦特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生态文明构想
“生态美学与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办
俞懿娴教授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方东美与怀特海的圆融与机体
帕金斯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中美联手终结“死亡经济”
“全球过程思想与生活”研讨会: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
陆维东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过程哲学与觉醒商业和生态文明
柯布在第16届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致辞:生命的美好在于与他人共享欢乐
第16届怀特海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中美过程教育家畅谈幼儿共情教育
韩国学者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 韩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张孝德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生态文明导航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樊美筠在“过程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分会上致辞:共迎过程研究的春天
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举行2022开学典礼暨2021毕业典礼
第14届“柯布共同福祉奖”颁奖典礼线上举行
第15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线上举办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迈向零污染的地球”论坛线上举行
“生生不息地球运动”启动 中美携手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