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柯布生态书院文明系列讲座第四十二讲“德性与疗愈:生态美育探索分享”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高校生态美育先行者、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副教授陈琳老师作为主讲嘉宾,由柯布生态书院轮值教务长、后现代农人、作家于思群主持。讲座开始前,柯布生态书院院长樊美筠博士发表了开场致辞。随后,陈琳博士向听众分享了探索生态德性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心得,带领大家踏上了一段生态美育的心灵之旅。

讲座嘉宾陈琳博士

讲座主持人于思群女士

柯布生态书院院长樊美筠博士
讲座嘉宾介绍:陈琳,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副教授,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全球生态教育联盟顾问,心理疗愈师,创建‘城市荒野’山青育园-未来花园。研究重点为戏剧学理论、德国剧场研究、文化研究、生态德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子项目《梵蒂冈宗座图书馆所藏汉籍调查编目》等科研项目;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发表Wounds of the Past、《生态艺术的伦理维度》、《戏剧演出符号学:理论与方法》、《二战后德国三代导演剧场美学与政治性嬗变》、《表演异托邦》等多篇学术论文。
主持人介绍:于思群,学者/新农人,柯布生态书院轮值教务长。学成归国之后回乡,思群以带领老农民做生态转型为入口,参与了乡村振兴、文化复兴与基层治理等“大设计”在最底层的实践和讨论。她是农民、写作者、有明确实践倾向的学者、后现代思想者和一个不太写诗的诗人。
陈琳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新文科创新通识课程《德性与疗愈:生态美育概论》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经验心得,本文依据讲座录音,参考陈琳老师提供的讲座ppt,梳理出要点,以飨读者。
本次讲座开始,陈琳分享了她去“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戏剧社区”,罗马郊外的Teatro Potlach毕业旅行的经历,听众共鸣到她回国任教,教书育人的心愿。入职山大的研究院后,陈琳开始打造面向各个专业大学生的通识课,她不把课程定位为一门哲学类的科普课,而是希冀回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课题,响应习近平主席五育并举的号召。那么,为什么把“生态德性教育”归为美育呢?美育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生态德性教育的根本也是培养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故而生态德性教育课程可以放在“美育”的大旗帜之下。但是,与通常理解的美育如戏曲进高校、歌剧欣赏、名画赏析等不同,生态德性的美育是要重新拓展美育的边界,回归“美”这一概念在鲍姆嘉通那里即蕴含的“感觉学”,回归美与真、至善的一如。
一、课程目标与实际困难
建设生态文明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以往的人才培养标准,以更好地助力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为导向,无法满足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因此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的时代课题,大学教育亟需培育一批生态文明的青年践行者。那么,在现有学科建制不变的情况下,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应当如何改革创新,以辅助培育生态文明亟需的青年践行者?如何培育出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健康、生态健康的青年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以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问题、抚慰教育痛点为根本目标,陈琳老师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设计并实践了新文科创新通识课《德性与疗愈:生态美育概论》,探索培育兼具理性与感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年的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是这一课程的指导思想,人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素。课程要培育的,是具有生态德性的使命感与担当感、能够作为行动主体的人。陈琳认为,生态文明问题也是人文哲学问题。化解生态生态危机、践行生态文明,固然离不开科技手段与政治治理的支持,但最关键之处在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与情感取向,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以批判性的目光审视高耗能的、异化的生活方式,形成对于生态生活的期待。马克思曾提出对自然要“人道地占有”,“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认识到自然并非被资本剥削的客体自然,而是自身作为主体的“活的自然”。
同样重要的是始终尊重、关怀个体的人,注重过程生态。所谓“以人为本”,即不仅关注群体生态,更关注个体的内在生态和主体间性的生态。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应仅仅以建造某个花园、公园为目的。建造的过程是否生态?过程中所有人是否受到了符合生态需求的对待?这种对待是否实现了他们的生态尊严?这些都值得被关注到。
陈琳老师分享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五大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很多同学对生态生活缺乏记忆,自己也已经习惯了非生态的生活。比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发生巨变。80后儿提时代感知过的葱郁青山,清澈溪流,鱼鸟虫丰富,如今早已变了模样,当代青年缺少长久浸润在这些美好生活中的日常经验。而且,学生会对生态农法有担忧,比如有的同学讲自家种地情形“不用药啥也种不出”。第二大难点在于,绩效社会中,同学们往往对不占绩点的非必修类通识课缺乏重视与热情,如何鼓励学生们投入精力学习、实践成为问题。第三个难点是,学生学到的生态德性,由于课堂之外没有支持实践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践行。比如,大家都点外卖、用一次性杯子,自己怎么办?环境规划已经成型,人们就生活在“绿色荒漠”中,自己又能做什么?第四个难点是,生态的个体身心疗愈-社群疗愈,其效果难以量化。第五个,也是同学们最常问的问题,生态德性如何有助于就业?在应对课程开展遇到的诸多困难的过程中,陈琳老师逐渐摸索出了整全的课程底层逻辑架构。
二、课程体系与内容
生态德性教育课程以生态文明启蒙、生态知识教授、生态情感培育和生态行动赋能四大支柱为框架,将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动脑与动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跨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心理学、生态艺术等多个不同领域,因材施教,倡导个体-社群-自然协同疗愈,为生态文明践行培育青年人才。
课程伊始,陈琳老师引导学生们看到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态危机,意识到生态问题是正义问题、生命问题,是良好生活的问题。她领着同学们因时因地学习中西方生态伦理著述。如共读达尔文对在解剖实验中濒死的狗舔舐手术者的描述,了解仁慈主义与动物保护运动,探讨动物解放与动物权利;学习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泰勒道义论生物中心伦理,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怀特海和后现代科学精神,中华儒道释传统等等。生态意识在阅读中获得启蒙,学生们带着好奇与兴趣开始生态知识的学习。以回答每轮课程同学们的疑问为契机,陈琳老师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开展有关土壤、水、生态圈等主题的生态知识讲座,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搭建起生态德性的智识基础。在整全生态情感的生发环节中,研究院院和学校支持陈琳老师在校内为同学们开辟出一块堆满建筑渣土的荒地,带领同学们清理垃圾、堆肥、疗愈土壤。同学们在育园辛勤劳作,与土壤、土壤中的小生命建立起亲密的链接,培养了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情感。如休谟所言,道德活动的根基是人类的情感。生态行动往往会遇到诸多现实阻力,然而青年与大自然的情感链接是一颗种子,为其今后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力。
三、课程赋能与考核
课程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完善,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美育课程也有了劳育的效果。面向全校区开放的山青育园,志愿者人次达到926人次,播种作物60余种,堆肥约10237斤,总志愿劳动时长2736小时。美育课程的土壤疗愈更是成果显著: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育园原本贫瘠的土壤,恢复出勃勃生机,满园绿色,昆虫活跃。在没有人为干预和农药喷洒的情况下,一株南瓜秧竟能长出七八个南瓜。
课程的核心在于生态青年行动者的培力赋能,这是课程体系四大板块中最重要的板块。必须理解的是,四大板块并不是彼此割裂的独立部分,而是一个有机生成的整体,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启蒙生态思想、学习生态知识、践行生态技能,都是在为青年行动者培力赋能。在课堂上,陈琳老师为这一板块准备了开放的教师团队,比如请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的老师来给大家讲ESG,为同学们提供绿发会青年领导力项目和社团孵化,带领大家认识敖汉、重庆、北京等地的生态农友,感受一村一歌美丽乡村建设中“小兵大恒”、“谷仓乐队”等歌谣的榜样力量。在课程考核环节,陈琳老师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方向,创造一个生态友善的设计。这个设计也许会像很多专利发明一样,躺在抽屉里很久,然而,这是他们在生态实践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生态德育实践是一条充满困难与挑战的道路,陈琳老师展望未来,希望课程能够获得学校的支持,进入必修课体系,努力将生态德性教育打造成全国高校示范课程,全国高校一起来,大家共同培养各行各业所亟需的生态健康人才。
四、课程理论反思
讲座结尾,陈琳还提到了对课程的理论反思。意大利学者提出“环境美德伦理学”、美国学者撰文探讨生态德性,陈琳老师高度认同学者们提炼出的生态友善者应有品质的诸多概念,比如“实践智慧”、“仁”、“敏感”、“觉察”、“高瞻远瞩”等。但她觉察到这些并不够,还要进一步拓展理论和实践边界。生态德性教育不仅仅是抽象概念的探索,更是对意识缺乏造成的生态灾难之回应,其典范是轴心时代中西先哲们对弟子们的教育。我们要发展生态思想、生态知识、生态情感和行动多维度动在的整全生态德性。生态知识和思想增进生态情感,情感促进生态知识的理解,认识与情感共同促成生态行动,从而让生态实践真正成为青年人的生活内容。比如,个人通过劳作与土地建立特殊的联结,这种感知经验维度的互动才是真正能够成为其生活内容的东西。这样动态的、发展中的生态德性仍然存在难以量化,因而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问题,这也是陈琳老师未来平行于课程的探索方向。陈琳老师呼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直面困难,共同探索生态德性教育与美育的新模式,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携手迎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讲座结束后,柯布生态书院院长樊美筠博士做了总结、反馈。她认为陈琳老师提出了生态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德性的重要问题。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系统鼓励消费与贪婪,使人远离自然、远离生命。现代人需要的是一种更为简单的、“小而美”的生活方式,将更多精力留予灵性发展,发现其他生命的内在价值,与自然建立更和谐的关系。世界是一个情感的能量场,所谓生态德性就植根于我们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之中。
主持人于思群也对陈老师的分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长远来看,生态德性的培养是未来的必经之路,陈老师的生态德性教育能够帮助应试教育下的青年人在走向必然的精神困顿前,先回归完整的本心。生态德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心”智慧不谋而合。最后,主持人对陈老师作为生态美育先行者的努力表达了赞美和感谢。这次关于生态德性的讲座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在大家内心种下了拥抱自然、践行生态生活的种子。
陈琳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生态德性与美育的道路上先行探索。在她的精彩分享中,我们不仅看到对自然和一切生命的热爱,更看到了她希望通过生态美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心灵与自然双重疗愈的美好愿景。本次讲座汇聚了来自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等各高校的学者、美育工作者、环保倡导者,以及学生社团和热心公众,他们通过线上平台热烈互动。透过这位生态美育探索者的深刻洞察与丰富经验,每位听众都对生态德性与美育,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领会。
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系列讲座,是由柯布生态书院、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怀特海教育科技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研究、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已有小约翰·柯布院士、福斯特教授,张孝德教授、塔克博士和石嫣博士等数十位国内外研究生态文明的前沿专家及一线实践者在该平台发表了演讲,上百万听众聆听了讲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文:马文博校对:陈琳)
相关链接:
中外过程哲学家云集哈佛,纪念怀特海赴哈佛讲学一百周年
柯布生态书院第41期生态文明系列讲座“何以创造新世界”成功举办
第一代有机推广者胡删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有机生活
意大利青年学者埃尔梅琳达做客柯布生态书院: 德性如何帮助我们应对 “人类世”
第18届怀特海智慧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第17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美国生态城克莱蒙成功举行
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分享中国大学生的环保理念与实践
绿色可持续发展首脑俱乐部在京成立 小约翰•柯布院士任名誉主席
“重新构想一种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百年柯老智慧:“生态圣贤”柯布院士百岁华诞国际庆生会
怀特海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过程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了可持续未来的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在美成功召开
小约翰·柯布院士工作站成员参加“文化百讲”暨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座谈会
第16届中美过程哲学(后现代)暑期高级研讨班成功举办
“过程哲学,人工智能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中国过程哲学学术新锐畅谈 《柯布与中国》:播种生态文明的希望
玛丽娅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健康食物、健康生活与幸福社区共同体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举行50周年庆典
缅怀世界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生态侠哲大卫·格里芬
格里芬与中国: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先生学术纪念会线上举行
杰里米•伦特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生态文明构想
“生态美学与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办
俞懿娴教授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方东美与怀特海的圆融与机体
帕金斯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中美联手终结“死亡经济”
“全球过程思想与生活”研讨会: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
陆维东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过程哲学与觉醒商业和生态文明
柯布在第16届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致辞:生命的美好在于与他人共享欢乐
第16届怀特海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中美过程教育家畅谈幼儿共情教育
韩国学者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 韩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张孝德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生态文明导航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樊美筠在“过程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分会上致辞:共迎过程研究的春天
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举行2022开学典礼暨2021毕业典礼
第14届“柯布共同福祉奖”颁奖典礼线上举行
第15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线上举办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迈向零污染的地球”论坛线上举行
“生生不息地球运动”启动 中美携手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