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与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办


2022年12月16日 09:58    来源:美中时报    张迪 李玲

       在2022年12月10日上午开幕的南京“生态美学与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美国长岛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教授,美国柯布研究院院长杰伊·迈克丹尼尔(Jay McDaniel)教授,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美国弗拉格斯塔夫学院校长珊卓·卢巴斯基(Sandra Lubarsky)教授,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共同主任樊美筠教授,美国马凯特大学哲学系柯蒂斯·L.卡特(Curtis L. Carter)教授,美国林本顿社区大学助理教授露丝·查德(Ruth Chadd)博士等著名美国过程美学家从“有机过程美学”的视角,以“艺术与生态”为主题,阐释了艺术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使命,即重建一个江山如画的世界,从而推动了世界向生态文明发展的进一步转向。


开幕式由赵奎英教授和程相占教授共同主持。何成洲院长,高建平会长和王治河院长分别致辞


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由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庆本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原校长、中国生态美学的领军人曾繁仁教授


著名过程美学家、美国弗拉格斯塔夫学院校长珊卓·卢巴斯基(Sandra Lubarsky)教授


美国柯布研究院院长杰伊·迈克丹尼尔(Jay McDaniel)教授


美国过程美学新生代代表露丝·查德(Ruth Chadd)博士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共同主任樊美筠教授在做主题发言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


90位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是其中一个专题会场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课题组联合举办,中华美学学会、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高建平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中国生态美学的领军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终身教授、山东大学原校长曾繁仁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徐碧辉研究员、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鲁枢元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等来自国内一百余位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奎英教授和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程相占教授共同主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代表艺术学院致辞。何成洲院长在对参会学者表示欢迎后指出,这个会议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艺术与生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和艺术总是涉及人与自然的对抗,而生态观念启发我们艺术应当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福祉,并增强那种人类应珍惜并爱护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审美观念,这将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他提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经过钱穆、季羡林、汤一介、杜维明等人的研究和阐释,发展出“有机整体”等新观念,他认为这种对天人合一的现代阐释将对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的研究做出贡献。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高建平先生代表中华美学学会致辞。高建平会长首先对何成洲院长、程相占教授和赵奎英教授为这次会议成功举办所做出的辛苦努力表示感谢,随后他指出生态美学一方面始于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生态美学的自然转向也是对以往以文艺为中心的美学研究的革新与推进。他提到中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美学研究在过去四十余年中已经取得了瞩目成果,而生态美学在未来不仅要与现代生活结合,还要推动美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这使得美学研究具有更多的面向,并通过美学的实践改变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王治河博士代表国外嘉宾致辞。王治河围绕“感谢”“重要”和“使命”三个关键词展开。他首先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感谢国内外嘉宾对生态美学的辛勤耕耘和对本次大会的积极参与。随后他指出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危机,因此生态美学以及有机过程美学作为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重要意义,而重建一个江山如画的世界是生态文明时代艺术的使命,研究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也是当代学者的使命,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注定将在21世纪大放异彩。


       第一场大会主题发言由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庆本教授主持。美国柯布研究院院长杰伊·迈克丹尼尔(Jay McDaniel)教授做了题为《生态音乐与希望之歌:过程哲学及其四种希望》(Eco-Music and Songs ofHope: Process Philosophy and its Four Hopes)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过程运动的四大社会诉求是完整的人、公正和富有同情心的社区、地球的福祉和整体思维,生态艺术的意义在于激发希望,并非只有与自然相关的才是生态艺术。在他看来,生态艺术是真实的、令人震惊与鼓舞的,其意义是与过程相关的,与宇宙的创造力协作。随后他转而讨论生态音乐,以保罗·温特的大地爵士和约翰·列侬为例,探讨了生态音乐在过程哲学中的特殊地位。


       著名过程美学家、美国弗拉格斯塔夫学院校长珊卓·卢巴斯基(Sandra Lubarsky)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过程美学和生态美学:拥抱怀特海的非感觉主义的知觉经验学》(ProcessAesthetics and Ecoaesthetics: Embracing Whitehead’s Nonsensationist doctrine ofPerceptual Experience),她认为怀特海的非感觉主义的知觉经验学说对于生态美学的两个基本目标至关重要,其一在于它致力于克服人与自然的分离,其二在于它肯定了价值是嵌入世界的。卢巴斯基教授在此基础上又解释了怀特海的非感性知觉思想及其对发展建设性的后现代生态美学形式的重要性。美国长岛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教授围绕《当代环境艺术的美学意义》(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of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rt)展开了发言,他认为当代环境艺术看似是新出现的艺术现象,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来看,似乎很难解释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他看来,环境艺术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独特,它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当中。他结合丰富的环境艺术案例,探讨了这种由生态美学和审美参与理论所阐释的艺术作品的美学意义。美国林本顿社区大学助理教授露丝·查德(Ruth Chadd)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梦猿”:后新世生态环境的愿景》(Dream Ape: Visions of aPost-Anthropocene Ecopoeisis),她提出怀特海对有机体哲学的形而上学设想,对宗教和神学的僵化教条主义以及科学唯物主义的所谓普遍真理提出了质疑。人类世的技术-工业主义将生态视为封闭的、永久的或自足的系统,而非可渗透的、受人类行动的共同创造影响的系统。在这个关键时刻,在气候变化的严重现实面前,生态学能较好地表达人类应对困难、痛苦和损失的能力,以重新想象并通过创造性的行为将这种噩梦转化为世界上实际美的愿景。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共同主任樊美筠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艺术的终结到生态艺术---一个过程哲学的视角”,她梳理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指出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是以实体性、分离性和不变性为特征的实体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樊美筠教授认为关系是内在的、本质性的,首先,一个机体就是一种关联。其次,每一个现实体本身都只能描述为一个机体过程,都是其后继阶段走向完善的现实基础。樊教授提到在怀特海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体系中,“动在”不仅由过程决定,而且也由“关系”规定。也就是说,正是关系构成了事物本身,一切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而过程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经验论,它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经验,离开对非艺术体验中的审美体验的关注,我们不能发展出任何艺术的成熟理论。过程哲学能帮助我们重建艺术与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走向深度社会-生态责任的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


       王治河博士的发言题目是《“以通为美”——一个过程美学的视角》。王治河博士围绕“艺术的终结”与其背后的美学、“以分为美”背后的哲学、何谓“以通为美”、“以通为美”与“过程美学”和有机过程哲学、生态文明呼唤“以通为美”以及“以通为美”对艺术的启迪几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建立在实体哲学基础之上的现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体美学。支撑这种实体美学的是一种碎化思维。从这种碎化思维出发,现代实体美学“以分为美”。艺术的终结源于以分为美的实体哲学,为扭转这一局面,应当借助过程哲学的理念,重建艺术与自然、社会、实践、人类之间的联系。他还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追求道、气,反映了“以通为美”的原则,也与过程美学有汇通之处。他认为在生态文明时代,“以通为美”哲学理念与美学思想能够弥合弥漫在现代文明中的身心分离、艺术与现实的分离、人与自然的分离。


       近年来,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异军突起,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次大会在诸位美国过程美学家精彩发言助推下,中国学者对生态美学及生态艺术的理解和发言也是各呈异彩。曾繁仁教授发表题为《试论<资本论>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演讲,指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论与新陈代谢论能为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论和新陈代谢说的生态意蕴的挖掘极富创见;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院徐碧辉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自然美、社会美、生态美——从实践美学看生态美学之二》,她认为尽管如今反本质主义思潮盛行,但本质仍有其合理性,她在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生态美十分发人深省;鲁枢元教授的发言围绕“德日进的宇宙精神学说与生态美学”展开,介绍了德日进宇宙精神学说的基本观点,他启发我们破解主客二分哲学,确立人与地球万物共生共荣的整体论,以符号意识打造人类健康美好的生活;彭锋教授在发言中厘清了国际艺术、世界艺术、全球艺术和人类艺术四个概念,这一概念很好地描述了当前艺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王廷信教授聚焦于传统艺术,并提出要重构传统艺术的生态环境;卢春红研究员探讨了生态、自然、环境和物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出物作为一种生态性存在,它启发我们思考未来应用何种语言解说这样的物的存在;张林明副教授探讨了新媒介构成的新生态环境、新共同体与新艺术;安静副教授介绍了莫里斯的符号学研究,将生态学思想引入符号学,启发我们以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符号;宋丽丽副教授从对梭罗和艾默生的对比阅读入手,体现了从传统人文主义到环境人文主义的转向;孙晓霞研究员将其研究置于历史演化进程之中,提出了对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乐观展望,给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广州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聂春华教授以“哪里有让我们好好观看的自然?----基于怀特海机体主义自然概念的美学建构”为题,从怀特海思想出发自然审美做出了生态阐释,认为怀特海的机体哲学就具有一种“大美学”的性质——它关注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物之美,而是探寻让这种美得以可能的依据。


       “这是一次盛况空前、成果丰硕、气氛热烈、进展顺利的大会”。大会联合主席、中国生态美学家程相占教授在总结时如是说。生态美学家赵奎英主席则以五重感谢、三重惊喜、一个倡议为关键词进行了闭幕式总结发言。她提出本次国际论坛“带来很多惊喜”,美国过程美学家的积极参与无疑是惊喜之一。


       美国过程美学家和中国学者们一起,融合论证与例证,充满人文关怀,将生态美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应用进一步拓展,从而使过程美学发展的也走向了一个新地标。


       “重建一个江山如画的世界”,这就是生态文明时代艺术家的使命,也是过程美学发展的新地标。换言之,就是用过程美学帮助重建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帮助人与人重建动态的和谐关系;也就是用过程美学的画笔,揭示大自然的美丽壮阔,用过程美学的画笔缩小城乡差距,用过程美学的音符帮助人们放慢生活的节奏,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用过程美学的创意将破碎的山河打造成一个令人惊艳的如画江山,让人们像创造艺术作品一样创造人生,让每个人活出自己的优雅,自己的美。


       两岸怨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伴随着生态文明的到来,过程美学必定助推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大放异彩。正如过程美学家樊美筠博士所说:“生态文明也是审美文明,生态文明就是一种美的文明”!



       相关链接:


       俞懿娴教授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畅谈方东美与怀特海的圆融与机体


       帕金斯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中美联手终结“死亡经济”


       “全球过程思想与生活”研讨会: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


       陆维东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过程哲学与觉醒商业和生态文明


       柯布在第16届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致辞:生命的美好在于与他人共享欢乐


       第16届怀特海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中美过程教育家畅谈幼儿共情教育


       韩国学者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 韩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张孝德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生态文明导航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樊美筠在“过程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分会上致辞:共迎过程研究的春天


       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举行2022开学典礼暨2021毕业典礼


       第14届“柯布共同福祉奖”颁奖典礼线上举行


       第15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线上举办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迈向零污染的地球”论坛线上举行


       “生生不息地球运动”启动 中美携手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