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 处 吴作歆
他坐在低处,而灵魂在高处 他与灵魂之间,隔着稀薄的阳光
阳光打在脸上,让人瑟瑟发抖 他把自己的影子降低 低于飞翔的云雀 低于浓密的树阴 最后,低于神圣的尘土
他在尘土中看到光阴 看到童年那只纸鹞滑过 心像一株爬山虎 把触须轻轻地 搭在梦想的前额 甚至,看到无处不在的上帝 透过万物枯荣的背影,向他微笑。
熊国华赏析
尘埃中的神性:吴作歆《低处》的垂直诗学与存在救赎
"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一根悬在深渊之上的绳索。"尼采的这句箴言在吴作歆的《低处》中获得了诗意的回响。这首诗构建了一个垂直的精神坐标系,通过"低处"与"高处"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当代人寻找生命支点的存在主义困境。
诗歌开篇即以"他坐在低处,而灵魂在高处"的二元对立确立张力结构。这种"稀薄阳光"中的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状态,令人想起里尔克"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的现代性体验。诗人通过"云雀-树阴-尘土"的意象序列,完成了一个精妙的下降运动,这种艺术风格既带有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又饱含存在主义的清醒自觉。
在诗歌的象征系统中,"尘土"成为最富神性写作特质的意象。当诗人"在尘土中看到光阴",马尔库塞所说的"艺术通过否定现实而超越现实"在此得到验证。那些童年纸鹞、爬山虎触须的意象群,构成了一幅生命记忆的拼贴画,而"上帝透过万物枯荣的背影微笑"的幻象,则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拓扑转换。这种表现手法既延续了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的传统,又赋予其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特征。
诗歌最动人的是对"他者"的隐秘召唤。"无处不在的上帝"作为绝对他者的象征,与主体的卑微处境形成镜像关系。列维纳斯认为"他者的面容是神圣的显现",诗中上帝的微笑正是这种伦理关系的诗意表达。当阳光"让人瑟瑟发抖"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温度,更是信仰缺失时代的精神颤栗。
《低处》的结尾实现了诗学上的轻盈跃升。从尘土到上帝视线的转换,完成了从存在困境到精神救赎的飞跃。阿多诺曾说"艺术是对幸福消失后的幸福的回忆",这首诗正是通过承认低处的必然性,反而在坠落中找到了上升的力量。诗人像那个将触须搭在梦想前额的爬山虎,在垂直的生存维度中,以谦卑的姿态触摸到了永恒的可能。
诗人简介:吴作歆,高校副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作品》《北京文学》《南方日报》《广州文艺》《休斯顿诗苑》(美国)等刊物,公开出版有诗集《低处》《光体及其投影》《吴作歆微诗选》等。
“微诗共赏”投稿邮箱: weishi_share@163.com
投稿要求:现代诗4行至30行;
诗人简介:200字左右;
诗人联系方式:微信号或手机号码。
相关链接:
微诗共赏011:爱的小舟
微诗共赏010: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
微诗共赏009:大裂谷
微诗共赏008:五月巡展
微诗共赏007:你何时归来
微诗共赏006:救赎的尝试
微诗共赏005:周末生活
微诗共赏004:涟漪
微诗共赏003:怪圈
微诗共赏002:Alaia之歌
微诗共赏001:劳动的游戏
美中时报从今天起开设“微诗共赏”栏目,希望诗歌的光辉照亮每一颗向往美与真理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