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诗共赏010: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


2025年06月05日 05:22     美中时报    诗/邹建军(湖北武汉)
字号:较大   适中



                   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

                       邹建军


               之一


               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

               故乡还是原来的模样

               石牛山峰还是那么高

               越溪河水还是那么长

               黄荆屋基还是那么静

               文笔山间还是那么广

               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

               故乡还是原来的模样


               之二


               在长江水里听见乡音

               乡音还是原来的模样

               见面就问吃饭了没有

               告别就听请了请了讲

               遇见白事就抽一支烟

               碰到红事就散一颗糖

               在长江水里听见乡音

               乡音还是原来的模样


               之三


               岷江千里进入了长江

               汉江千里流入了汉阳

               湘江千里进入了洞庭

               赣江千里怀抱着滕王

               青藏高原水流着雪莲

               四川盆地水含有桃香

               所有的故土汇聚东海

               所有的记忆汇入大洋


                       2025年5月31日

                       武昌江南云台


       熊国华赏析


       百川归海的乡愁辩证法:评邹建军《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的多维诗学透视


       在汉语诗歌的长河中,长江始终是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象征性载体。邹建军的《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以水为镜,映照出个体乡愁与集体记忆的辩证关系,在长江的奔涌中完成了一场古典诗情与现代哲思的深度对话。这首诗不仅延续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更通过水的意象系统,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诗意空间。


       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审视,长江在诗中既是具体的地理坐标,又是文化记忆的拓扑空间。诗人以"石牛山峰"、"越溪河水"、"黄荆屋基"等具象地名构筑起微观地理景观,这些细节如民俗学的标本,保存着"见面就问吃饭了没有/告别就听请了请了讲"的乡土礼仪。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水与梦》中曾言:"水是看见的乡愁",邹建军恰是通过长江水的折射,让故乡的山水民俗获得了双重存在——既是客观地理实体,又是主观情感载体。当"岷江千里进入了长江/汉江千里流入了汉阳",水系网络已然升华为文化血脉的隐喻图谱。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娴熟运用通感技巧,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审美转换。"在长江水里听见乡音"这一超现实表述,打破了物理世界的感官界限,使液态的长江成为传递乡音的共鸣箱。这种艺术处理暗合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将抽象的乡愁情感物化为可感的长江水体。诗中反复出现的"还是原来的模样"构成结构主义诗学中的"重复律",通过形式上的复沓强化记忆的永恒性,与长江水流的变动不居形成张力美学。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长江水系在第三节演变为生命共同体的象征。"青藏高原水流着雪莲/四川盆地水含有桃香"的意象组合,将流域生态多样性转化为诗意表达。诗人以水的流动消解地域区隔,最终"所有的故土汇聚东海"的图景,呼应了当代生态整体观。这种书写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山水以形媚道"的传统,又注入了现代生态意识,使长江成为联结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


       在历史哲学层面,"百川归海"的意象群隐含着存在主义的思考维度。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的栖居"在诗中呈现为通过长江水系寻找精神原乡的历程。当各支流最终"汇入大洋",个体记忆也随之融入集体无意识的历史长河。这种处理使私人化的乡愁获得普遍意义,正如荣格所言:"每个意象都凝结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


       邹建军的诗学实践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诗中"文笔山间还是那么广"的表述,既有汉乐府式的质朴直白,又暗含现代诗歌的空间意识;"碰到红事就散一颗糖"的民俗细节,既延续了白居易新乐府"惟歌生民病"的写实传统,又赋予日常场景以超现实的诗意光泽。这种交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通俗流畅的语言表层下,潜藏着复杂的文化编码。


       《在长江水里望见故乡》最终完成的是对"故乡"概念的哲学重构。在水流的隐喻中,故乡不再是静止的地理点位,而是随着记忆之河不断重构的精神坐标。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潜意识,在此诗中既承载着个人化的乡愁,又象征着文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当诗人在武昌江畔凝望水中故乡时,实际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性仪式——通过水的镜像,让流逝的与永恒的、个体的与集体的、地方的与国家的多重维度,在诗歌的容器中获得辩证统一。


       【诗人简介】邹建军,笔名邹惟山,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人。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到中南民族学院任教,1998年晋升教授。2003年调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诗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并在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著有《江山之助》、《文学地理学批评引论》、《现代诗学》、《中国新诗理论研究》、《台港现代诗论十二家》、《现代诗的意象结构》等十余种。著有诗集《时光的年轮一一邹惟山抒情诗选》、《邹惟山十四行诗选》、《惟山文存》(10本)等多种。在汉语十四行诗、拟寒山体、无韵自由体,以及辞赋、散文、笔记体创作方面有所探索。


       “微诗共赏”投稿邮箱:

               weishi_share@163.com


       投稿要求:现代诗4行至30行;


       诗人简介:200字左右;


       诗人联系方式:微信号或手机号码。



       相关链接:


       微诗共赏009:大裂谷


       微诗共赏008:五月巡展


       微诗共赏007:你何时归来


       微诗共赏006:救赎的尝试


       微诗共赏005:周末生活


       微诗共赏004:涟漪


       微诗共赏003:怪圈


       微诗共赏002:Alaia之歌


       微诗共赏001:劳动的游戏


       美中时报从今天起开设“微诗共赏”栏目,希望诗歌的光辉照亮每一颗向往美与真理的心灵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