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诗共赏009:大裂谷


2025年06月04日 07:32     美中时报    诗/王迩宾(山东)
字号:较大   适中



                   大 裂 谷

                       王迩宾


               是谁将大山的喉咙这么深地

               一口咬断,以至于我问它

               还记得地动山摇和风化时的情景吗

               它都说不出话来


               反倒是断崖上的幽静

               倾尽肺腑

               把山外的游人都喊来了


               当黄昏也来的时候,

               风都不告诉我一声

               只是懒懒地顺着小径手指的方向

               扶我下山


       熊国华赏析


       哑默的伤口,自然的禅机:王迩宾《大裂谷》的生态诗学解码


       在王迩宾笔下,大裂谷被塑造成一个被"咬断喉咙"的沉默伤者,这个核心意象犹如一道横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隐喻。地质学意义上的地壳运动痕迹,在诗中转化为充满痛感的生命叙事——"地动山摇和风化"的暴力记忆,使裂谷成为大地创伤的见证者与承受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地质景观以灵性维度,暗合"万物有灵"的古老自然观。


       诗歌采用精巧的三段式结构展开生态对话。首段以惊心动魄的暴力场景定调;中段"断崖上的幽静"突然打破沉默,形成戏剧性转折;末段黄昏中的下山场景则转入禅意氤氲的超现实境界。这种结构演进暗合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哲学命题——当裂谷"说不出话",幽静却代为"倾尽肺腑",揭示自然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言说。


       "扶我下山"的结尾充满禅趣,风与小径的协作构建出天人合一的意境。这种表现手法既延续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以物观物"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生态主义的反思维度。正如加里·斯奈德所言:"真正的自然写作应该让岩石自己说话。"王迩宾通过将地震暴力转化为诗意言说,实现了生态创伤的艺术救赎。


       全诗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矛盾统一的美学张力:地质暴力的残酷与下山时的温柔,自然的沉默与幽静的倾诉,形成极具震撼力的艺术对比。这种处理方式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风景描摹,成为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文本,在生态诗学维度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诗人简介】王迩宾,山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篱诗社副社长。出版诗集《蔷薇岁月》《缪斯的琴》《热血》《热土》《鲁南纪行》《历程》、报告文学集《我们现代人》等,曾获山东省十佳青年诗人奖,诗集获山东省第九届对外传播奖,诗歌获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奖、《诗刊》《诗选刊》中国西柏坡端阳诗歌节征文一等奖。


       “微诗共赏”投稿邮箱:

               weishi_share@163.com


       投稿要求:现代诗4行至30行;


       诗人简介:200字左右;


       诗人联系方式:微信号或手机号码。



       相关链接:


       微诗共赏008:五月巡展


       微诗共赏007:你何时归来


       微诗共赏006:救赎的尝试


       微诗共赏005:周末生活


       微诗共赏004:涟漪


       微诗共赏003:怪圈


       微诗共赏002:Alaia之歌


       微诗共赏001:劳动的游戏


       美中时报从今天起开设“微诗共赏”栏目,希望诗歌的光辉照亮每一颗向往美与真理的心灵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