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锤(下):为核威胁思维敲响丧钟


2025年06月22日 08:05     美中时报    嵇匹缇
字号:较大   适中

       2025621日凌晨,美军对伊朗三处关键核设施实施代号为午夜之锤OperationMidnight Hammer)的突袭。特朗普总统在全国讲话中称:“我们的目标是摧毁伊朗的核浓缩能力,并制止这个世界头号恐怖主义支持国构成的核威胁。”



图片来自网络


       “午夜之锤”表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打击,而是一次战略表态:核武器不是通向安全的钥匙,而是通向灭亡的幻象。


       核武器的历史可追溯至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随后,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超过20万人死亡。这两次轰炸在结束战争的同时,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军备竞赛。


       进入冷战时期,美苏之间迅速建立起庞大的核武库。1950年代至1980年代,双方通过“相互确保摧毁”(MAD)理论进行战略博弈。此理论核心在于:即使一方先发制人发动核打击,也将遭到对方毁灭性报复,从而达到“谁也不敢用”的僵持状态。


       但这种威慑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数次核危机,包括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3年的“阿贝尔弓箭”误判事件,都让世界几度站在核战争边缘。


       虽然冷战结束后核武器总数大幅削减,但其阴影仍在全球战略思维中挥之不去。直到21世纪,依旧有国家试图以“拥核”作为安全和国际地位的保障,这种思维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代显得日益落伍。


       根据2025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报告,当前全球约有12,500枚核弹头。其中,美国拥有约5,244枚,俄罗斯约5,580枚,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中国、法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与以色列等国家构成“次一级核俱乐部”。


       尽管全球核弹头总数持续下降,但其中约2,100枚仍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即可在数分钟内发射。此外,新的技术演进也使得一些国家尝试发展“战术核武器”,以期在常规战争中“有限度地”使用。


       然而,核武器使用门槛极高。一旦使用,将意味着彻底摧毁地区秩序,引发全球震荡。在道义、法律、环境与现实政治四重压力下,核武器越来越成为战略“遗产”而非现实武器。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在战争初期即多次暗示将“在国家存亡关头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手段”。普京本人亦在演讲中威胁“北约如果干预,我们不会排除任何手段的可能性”。


       然而,三年过去,俄方始终未动用任何核武器。这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


       首先是地缘政治现实。乌克兰虽非北约成员,但得到西方国家巨额军事和情报支持。俄若使用核武,极有可能激发北约的全面军事介入,从局部战事演变为全球热战。


       其次是技术和环境成本。现代核爆将造成放射性尘埃,西风将其带入俄罗斯腹地,导致本国生态灾难与政治动荡。此外,许多俄军设施与平民聚集区距离前线并不遥远,无法隔离核后果。


       第三是战略失败风险。一旦核门槛被打破,可能促使美欧部署“战术核还击”,并迅速在道义上取得制高点。俄罗斯自身将遭到更广泛的经济与军事报复,难以承受。


       俄乌战争的事实充分说明,即便拥有核武器,也并不等于可以随意使用。核武器非但无法提供“优势”,反而可能成为战略“紧箍咒”。


       “午夜之锤”展示了新世纪军事威慑的新范式:不靠核武器、不靠大规模杀伤,而是凭借智能、高效、精准、低损耗的先进武力实现战略目的。


       此次行动综合运用:B-2隐形轰炸机的隐身突防能力;GBU-57钻地炸弹的纵深打击能力;战斧导弹的远程打击与绕飞能力;网络战与电子干扰实现战场通信瘫痪。


       美军此举向世界展示,现今军事强国无需倚赖核弹,即可在有限时间内摧毁敌方核心设施。这种打击方式更具可控性、合法性与国际接受度。


       而从心理战角度看,其所带来的震慑效应,并不亚于冷战时期的核对峙,却更符合现代战争对“后果可控”和“伦理合理”的要求。


       历史正在转弯。核武器虽仍存在,却正在从“力量源泉”转为“负担资产”。拥有核武器不再意味着战略优势,反而是国家国际关系与安全政策的沉重羁绊。


       如今的国际格局,更多建立在技术优势、联盟网络和制度约束之上。人工智能、太空态势感知、高超音速打击系统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力量边界;北约、五眼联盟、印太安全框架构成新型威慑共同体;而联合国、核不扩散条约、区域核裁军协议持续推进全球核控制。


       那些幻想“凭核武称霸”的国家,逐步被边缘化。朝鲜在极限试验中遭遇国际封锁,伊朗多次核谈判失败与遭遇精准打击,均体现出这种旧战略路径的失败。


       正如“午夜之锤”所昭示的,未来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你能毁灭多少人,而在于你能否精准、快速、合法地实现战略目标。


       “午夜之锤”的炸响,是对核扩散幻想的有力驳斥,也是对后核时代战略共识的响亮宣告。


       21世纪的战争不应再是毁灭性的,而应是可控的、合法的、科技主导的。真正的军事强国,不是掌握终极毁灭的国家,而是能在不毁灭中制胜、在打击中守法、在对抗中留有余地的国家。


       核威胁或许仍在,但它正在变得苍白无力。正义、智慧、联动、技术,才是新世纪国际秩序的支柱。


       “午夜之锤”,响于暗夜,却照亮了未来。



       相关链接:


       午夜之锤(上):“我们打击的不是伊朗,而是核灾难的边界”


       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挑战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


       星链照进伊朗:世界进入信息自由时代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