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之锤(上):“我们打击的不是伊朗,而是核灾难的边界”


2025年06月22日 07:43     美中时报    梅宗宝
字号:较大   适中

       2025年6月22日凌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亲自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宣布,美军对伊朗境内三处主要核设施实施代号为“午夜之锤”的精确打击。他强调,此次打击是在伊朗“连续无视对话机会”的背景下展开的,并称:“这不是警告,这是执行。”



图片来自网络


       特朗普表示,过去两个月,美方通过阿曼和瑞士多次向德黑兰传递谈判意愿,但“伊朗政权选择关闭大门、继续推进其核计划,美国则必须履行责任,阻止灾难的发生”。


       此次打击并非仓促决策,而是长时间多线博弈和情报监测的结果。


       其一,伊朗核计划明显突破国际红线。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6月初确认,伊朗拥有超过150公斤高纯度铀(丰度超过90%),该水平足以制造5枚核弹头。纳坦兹与福尔多核设施同时出现高强度离心机运转的迹象,被西方情报界判断为“临界量准备阶段”。


       其二,外交渠道彻底冻结。5月底,美国通过阿曼向伊朗提出谈判计划,包括“立即冻结浓缩活动”换取“初步解除制裁”的框架,但德黑兰不仅未予回应,反而公开在议会批准进一步扩大铀浓缩能力。


       其三,区域盟友强烈施压。以色列在6月初警告称,“美国若不行动,我们将自行采取措施”,沙特与阿联酋也在私下敦促美方尽快遏制伊朗核能力。


       因此,在“外交无望、军事红线已破”的双重背景下,白宫最终拍板执行代号“午夜之锤”的战略打击任务。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空军上将丹·凯恩(Gen. Dan Caine)在6月22日清晨于五角大楼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此次“午夜之锤”行动的全过程。凯恩强调:“这是我们为防止核扩散而采取的精确、有限、但极具决定性的军事手段。”


       凯恩将军指出,整个作战过程按分钟级精度展开,各军种协同作战、空海联动、电子压制与精准打击无缝衔接,堪称现代战争体系的一次范本演练。他在发布会中详细公布了打击时间线与战术安排:


       • 行动开始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21日下午5点,美海军部署在阿曼湾的一艘“俄亥俄”级战略潜艇首先发射超过两打“战斧”巡航导弹,对伊朗伊斯法罕附近的目标进行远程火力打击,包括核科研设施外围的电力调度中心与通信指挥枢纽,旨在造成战场混乱与指挥瘫痪。


       • 约1小时40分钟后,即东部时间晚6点40分(伊朗时间凌晨2点10分),7架B‑2“幽灵”隐形轰炸机自西向东突破伊朗防空网,开始执行核心任务。首架轰炸机率先对福尔多核设施的地下反应堆中心投放两枚GBU‑57“洞穿者”钻地炸弹,命中深层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掩体。


       • 此后25分钟内,其余B‑2战机依次完成对纳坦兹与伊斯法罕两个核目标的全波次打击,总计投下14枚钻地炸弹,摧毁关键离心机阵列、地下指挥舱与电力系统,地面卫星图像显示爆炸后立即出现大面积热源与震荡痕迹,目标摧毁率被初步评估为“超过90%”。


       • 所有飞行平台在完成打击后立即脱离伊朗空域,并于6月22日凌晨2:35(伊朗时间)全部撤出打击区,随后安全返航至中东或欧洲战术基地,未发生任何飞行器受损或被拦截的情况。


       凯恩还透露,在行动开始前48小时,美军就已通过部署于地中海、波斯湾与非洲之角的多个侦察平台,完成了伊朗防空系统信号分析与网络干扰部署。在打击窗口开始前,美军的电子战飞机和EC-130压制平台已提前几小时对伊朗雷达网络进行干扰,使得B‑2轰炸机在进入伊朗本土空域时几乎完全“隐形”。


       “这场打击中最关键的,不仅是炸弹本身,而是信息与时间的统筹掌控。”凯恩将军强调,“从本土起飞到回返基地,我们的空中力量跨越半个地球,实现精确命中、零伤亡、零雷达暴露,这正是美军当前作战体系优势的集中体现。”


       他最后表示:“我们没有寻求战争,但我们必须展示决心与能力——这次,我们做到了。”


       虽然伊朗政府在打击发生后的前12小时未发表正式声明,但多个渠道传出三处目标均遭严重破坏。福尔多与纳坦兹设施内部震动仪与环境监测中断,卫星图像显示现场出现大面积塌陷和热源释放,伊斯法罕科研园区则传出爆炸声持续超过20分钟。


       以色列国防部长高度评价行动:“这是对威胁的精准回应。”英国首相亦在议会表示“对美方决策完全理解”。全球油价短暂上升后趋于平稳,显示市场对美方控制局势能力的信心。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在国会听证中强调:“这是对伊朗核挑衅的法律、技术与战略三重回击。我们未寻求冲突,但我们必须守住文明的红线。”


       “午夜之锤”行动不仅是一次战略决策,也是一次美军高端武器系统的实战验证。


       首先是B‑2“幽灵”轰炸机。作为全球唯一能全隐身突破高密度防空的远程打击平台,B‑2展现了其“全球打击、全球生存”的独特价值。本次行动中,它们从美国本土起飞、长途奔袭伊朗、完成精确打击后全员返航,无一暴露。


       其次是“战斧”巡航导弹。这是一种低可探、超远程、可编程导引的对地武器,可精准摧毁通讯、雷达和电力等软目标。本次导弹部署通过潜艇隐秘发射,极大提高了突防概率与战略突然性。


       最引人注目的是GBU‑57“洞穿者”炸弹。该炸弹重达13吨,能击穿60米钢筋混凝土,在地下百米深处引爆。据悉本次打击至少有两枚洞穿弹命中福尔多最深处设施,其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在阿尔博兹山脉引起地质仪器短暂异常,显示打击的深度和能量超乎常规。


       虽然特朗普总统强调“美国不寻求与伊朗长期冲突”,但这一打击无疑改变了中东力量格局。首先是对伊朗核计划的重创,据情报评估,其高纯度铀储备至少有一半在此次爆炸中被摧毁。


       其次,对区域国家产生极大震慑作用。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在行动后皆保持沉默,分析认为“等待伊朗反应”成为共识。


       最后,此次打击也是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信号。两国虽在表态中呼吁“克制”,但美国明确表示:“凡干预中东局势者,必须衡量代价。”这意味着,美国重新向全球展示其“不仅有能力,也有意愿使用力量维护秩序”。


       “午夜之锤”已落下,但它的回音将在地缘政治舞台上回荡许久。正如凯恩将军所言:“我们打击的不是伊朗,而是核灾难的边界。”


       相关链接:


       午夜之锤(下):为核威胁思维敲响丧钟


       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挑战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


       星链照进伊朗:世界进入信息自由时代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