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法国人聊说现在经济不好,在国内工作很难找,很多人没有工作。他表示很理解,说现在法国也是一样,他一个朋友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每个月领救济金。我说哦?那他一个月能领多少啊?他说:1000欧。(划人民币差不多8400)我说哦,你的失业我的失业好像不一样。

网路图片:大学生招聘会现场,应聘毕业生"挤爆棚"!
这是最近在朋友圈流传的一段对话截屏。一句“你的失业我的失业好像不一样”的调侃,揭示了一个严肃的现实:中国当前的失业救济制度,在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再就业支持等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对青年群体的托底保障严重不足。在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激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完善失业救济制度,不仅是一项社会保障任务,更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长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他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在就业压力尤为突出的青年群体中,强化制度保障,不仅关乎公平与正义,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年成长发展的责任担当。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显性社会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下新高。2022年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2023年达到1158万,2024年则突破了1200万。短短三年增长超过100万,而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却未同步扩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如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下滑、平台经济受到政策规范、制造业岗位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等,传统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纷纷减员,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足够的承接能力,导致毕业即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难以实现的目标。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但如果青年长期无法实现职业起步与社会融入,这种“结构性失业”所带来的心理焦虑与社会失落感,不仅对国家社会活力构成潜在冲击,而且对国家社会安全不断积累消极情绪,后果难以设想。
当前制度缺位,放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失业保障制度主要由“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承担,具有一定强制参保机制。然而这一制度设计本质上服务的是有稳定就业的城镇职工,对于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等覆盖能力极为有限。大学生由于在毕业前并未缴纳失业保险,也就无法享受任何形式的失业金、生活津贴或再就业服务支持。
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失业保障体系。例如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通过发放失业补贴、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等方式,在经济低迷时期为青年提供“托底”安全网。这种制度托底不只是社会保障,更是一种社会信号: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正在努力寻找机会的青年。
中国制度设计上的这一空白,意味着大量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后找不到工作,便陷入“零收入、零保障”的困境,严重影响其职业信心、社会参与感和未来预期。
制度不完善正在消耗年轻人的信心
对于刚从象牙塔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找到第一份工作本就面临适应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陷入失业,又缺乏制度性支持,就极易陷入恶性循环:没有收入支撑基本生活,就无法继续寻找合适工作,也就更难进入稳定就业。进而可能因时间拖延导致“简历断层”,加剧就业歧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青年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但要让青年真正敢于奋斗,也必须让他们在困难中感受到制度的温度。只有国家提供必要的保护与支持,青年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挑战,敢于逐梦而行。
青年不是等待被“救助”的群体,而是值得被信任与投资的主体。当前的失业制度不完善,正是消耗这种信任与信心的根源。
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已刻不容缓
要化解大学生就业困境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必须尽快重构更为公平、普惠、灵活的失业保障制度。这不仅是对个体的保护,更是对国家社会资本和未来发展能力的投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我们完善青年失业支持制度指明了方向。
首先,应设立“青年基础失业保障机制”。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可设立短期、临时性的生活补贴制度,保障其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存条件。申请条件应简便化,例如只需注册为求职者并定期参与招聘活动即可获得补助。
其次,应推进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将外卖员、主播、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制度保障,可探索“个人缴费+平台分担+政府补贴”的多元供资机制,建立可转移、可续缴的个人失业账户。
第三,国家财政应优化支出结构,适度压缩非紧急性、非发展导向的对外援助支出,将更多资源集中投入到青年就业支持中来。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与其将资金撒向外部,不如用于托起内部最需要帮助的一代人。
第四,应将部分贪污腐败案件中追回的罚没资产,依法划拨设立“青年就业扶助专项基金”,用于失业大学生生活补贴、实习岗位补贴、创业支持等项目。如此做法既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也为反腐成果转化为社会福祉提供了现实路径。
同时,应加强职业指导和再就业服务建设。借鉴日本“Hello Work”的模式,建设集职业咨询、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和岗位匹配为一体的青年就业支持体系。特别是要推动高校毕业生与地方中小企业、产业园区等建立对接机制,帮助青年人才更快实现职业起步。
此外,还应构建全国统一的失业数据平台,实现劳动市场与社保系统的信息打通,精准识别失业人群,提升制度响应效率。
保障青年,就是保障未来
青年群体不是国家发展的“附属品”,而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但奋斗也需要舞台,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的安全感、制度的支撑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期。如果让一代青年在毕业时就陷入失业、失望和失落,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国家未来信心的削弱。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托底机制,不仅能缓解短期压力,更将为中国构建长期社会稳定、激发人才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到了必须直面这一制度短板并加快改革的时刻了。唯有给予青年更多保障与希望,才能收获更有力量、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