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父爱如山


2025年07月03日 01:33     美中时报    顾之川
字号:较大   适中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发表于当年11月22日出版的《文学周报》,1930年编入《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北新书局版)第三册,此后除1952年至1978年外,一直是语文教科书经典篇目,影响着一代代中学生。尤其是文中父亲爬站台买橘子那一幕,更不知让多少人潸然泪下。作为语文教材编者,每当我读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父亲。2025年适逢《背影》发表100周年,有关单位发起父爱主题征文活动,又一次让我想起父亲。




       父亲有眼光。听父亲说,我的爷爷因上不起学,吃了许多不识字的苦,发誓要让父亲上学读书,所以父亲读过两年私塾。我曾多次听他讲起跟着先生读书时的情形。先生是西边小雷庄的,父亲须每天往返于先生家。所学课程,从《四书》中的《上论语》(现在通称“《论语》上”)读起,依次是《下论语》《上孟子》《下孟子》。《下孟子》没有读完,就因家里无力负担而辍学。正因为有这段经历,父亲成为三里五村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上世纪50年代,东口头村、西口头村和顾庄村合并为一个大队,父亲任大队会计。这无疑使父亲更深地认识到读书的意义,所以对子女教育也就格外上心。按照他的观点,每个孩子资质不同,但只要有能力,自己又愿意学,他都会全力支持。我得以读到高中毕业。1977年,我参加高考,考前十几天,还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父亲果断做出决定,让我脱产在家复习、备考,不必理会生产队长派的农活。1978年4月,我收到淮阳师范的录取通知书。班主任单国琳老师劝我不要去读,说凭我的能力,再复习两三个月,至少能考个河南大学。我回家跟父亲一说,他坚决不同意,理由很充分:一是政策说变就变,明年不兴高考了怎么办;二是即使有高考,万一考不上怎么办。再说,上师范,两年后就是国家干部,吃商品粮,多划算啊!他还让吕庄的宝珠表叔做我的工作。因为能减轻家里负担,我也就没再坚持。离家前,父亲跟我讲了许多学习乃至人生的道理,多是他的切身体会。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学习上要向最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要向最低标准看齐。1979年秋,我被分到商水舒庄中学实习,月工资只有19.7元。父亲毅然决然给我买了一块上海梅花牌手表,花了200多元,说当老师用得上。


       父亲能扛事。小时候我特别崇拜父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他总是有办法。有父亲在,我们就有了靠山,有了主心骨。因为他当过大队会计,“文革”期间,他积极响应号召,经常召集我们开家庭会议,让还是小学生的我感到很新奇。当然讲话最多的还是父亲,从当前形势、国家政策,讲到家里各项事务。轮到我发言时,觉得很好玩,无非是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情况。每逢生产队开会,唱革命歌曲时,父亲就主动站起来打拍子,指挥大家唱。我上高中时,积极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概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常说,“没事别找事,有事不怕事”,又说,“百姓百姓,就是不能太兴”,这里的“兴”读第四声,有厉害、狂妄的意思。现在想来,他这是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父亲是多面手。在我心目中,父亲似乎是全能的,没有什么事能难住他。庄稼活自然是一把好手,摇耧撒种、放磙扬场、建造房屋,样样在行。即使下雨天也不闲着,要么做木工活,盖房时的门窗、家里用的桌椅板凳,他都能做;要么纺花织布,这些妇女擅长的活,他做起来也得心应手。有一次,表姐来我家走亲戚,进门见父亲正在织布,大为惊奇,以致后来我们去看望舅舅时,还听舅妈对父亲赞不绝口。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我们的家教。一是教我们写毛笔字,那是他读过私塾、识文断字的见证。二是教我们打算盘,一面念着“三下五去二”,一面把算盘珠子拨拉得啪啪响。父亲常说“艺不压身”,可惜那时我不知用功,他也没有严格督促,到现在我的毛笔字也没有练好,引为终身憾事,算盘也因长期不用,口诀早已忘记,深感愧对父亲。


       父爱如山,沉稳可靠。父母虽已离开我们20多年,但我仍时常感念,念兹在兹。每有触动,百感交集,频生“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如今科技发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加渴望亲情的滋润,我想,这正是《背影》历经百年仍魅力不减的原因所在。(原刊于2025年6月20日《周口日报》)


       相关链接:


       顾之川:腾冲纪游(十四首)


       顾之川:发现顾葆裕


       顾之川;我的中学时代


       《晒后假期》:也与女儿一起旅行


       南阳与语文教育有关的那些人和事


       顾之川:推动徐玉诺研究,发扬光大徐玉诺文化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