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窗
  •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6:谁定义了“人生赢家”?

              每当我们看到一些生活中表面上似乎很“成功”的人,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词汇:“人生赢家”。他们或许拥有极高的收入、体面的职业、令人羡慕的家庭,或者是社会中常常受到赞誉的...

     
  •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5:生活中“差不多就行”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做事情不求完美,只要达到基本标准就觉得足够了。他们写作业不追求全对,及格就行;做工作不力求完美,能交差就好;甚至生活里很多小事,比如买衣服...

     
  •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4:社交中那些“有趣”的人

              在社交场合,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趣,讲好笑的故事、分享新奇的信息、制造轻松的氛围,甚至在群聊里主动当“气氛担当”。似乎“有趣”已经成了一种社交标准,谁能带...

     
  •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3: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理性与感性是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不仅各自具备独立的特点,还在许多情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塑造了个体的决策、行为和情感体验。理性通常与逻辑、分析和思...

     
  •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2:共情疲劳:当悲剧变成日常,我们还剩下多少

              还记得你第一次看到某个社会悲剧的新闻时的感觉吗?也许是心痛,也许是愤怒,甚至可能冲动地想要去做点什么。但现在呢?当你每天打开手机,刷到又一起校园霸凌,又一起家庭暴力,又一次...

     
  •  
  •   短篇小说:八零年

              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郭老二出走的那个寒冷的早晨。        1980年12月26日,在零下三十二度的严寒里,校园渐渐苏醒,路灯尚未熄灭,鹅毛般的大雪,裹着寒气簌簌坠落...

     
  •   罗尔斯顿印象:“环境伦理之父”的中国情愫

              国际社会的眼球常常喜欢聚焦在中国经济的崛起上,而对于中国生态意识的觉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风起云涌,则往往选择性盲视。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公众和学界环境意识“极度欠缺”...

     
  •   王治河:深切悼念"荒野哲学家":他让我们知道自然有多金贵

              惊闻西方“环境伦理学之父”罗尔斯顿三世(Holmes Rolston III,1932--2025)2月12日逝世的噩耗,不胜悲痛! 王治河博士(右)与罗尔斯顿教授(左)2018年5月在第12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

     
  •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1:“正能量”到底是让人开心,还是让人闭嘴?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正能量”了。但这种正能量,总是让人喘不过气。        你说你很累,他们告诉你要“加油鸭”;        你说你很痛苦,他们...

     
  •   伊芙琳的精神世界20:审美同质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品让人“似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小说,越来越像是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看个电视剧,总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听歌,副歌一响就知道接下来的旋律;去书店,畅销书排行榜上永远...

     
  •  
共(48)页  首 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末 页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