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美学史论完成后我重写中国思想史


2022年12月19日 09:17    来源:美中时报    祁志祥


       《中国美学的史论建构及思想史转向》(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出版)是记录我30多年学术历程的标志性论文的结集,前后分为七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文化成因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艺理论界盛行方法论热。受此影响,我在报考古代文论研究生前后,试图从宗法文化、儒道佛文化、训诂文化等方面剖析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发表在1986年第3期《文艺研究》上的《平淡: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种风格美》就是文化透视的成果,也是我们迈进学术征程的第一步。1993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文化剖析。1996年,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美学民族特色加以诠释的专著。


       第二个板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1987年9月—1990年7月,我来到华东师大,师从徐中玉、陈谦豫先生读古代文论研究生。鉴于当时所有的古代文论著作都是按纵向的历史顺序讲述历代文论经典,从横向的逻辑范畴角度阐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思想尚是空白,便产生了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设想。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必须从富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范畴或命题入手,同时诸环节之间体现出一种显示民族特色的主导倾向。第一步,要确定合理的叙述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框架。1990年,我的这个思考的结果以《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构思》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第1期上。它按“文学观念论”“创作过程论”“批评方法论”三个板块,筛选出30多个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或命题,按照逻辑的顺序,把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第二步,这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之间必须提炼出一种民族特色,这就是“文以意为主”的“表现主义”。于是,我写了《中国古代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刍议》,发表在《东方丛刊》1992年创刊号上。1990年1月,我在硕士论文完成后投入《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的写作。毕业后来到上海市宝山区广播电视局总编室工作,利用早晚的空余时间,于1992年初完成书稿。1993年7月,30多万字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历经艰辛在学林出版社出版。2006年,此书被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指南类教材”。


       本人学术历程的第三个板块是文艺学学理研究。在研究古代文论的同时,文学的本体论、审美论等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原有的文艺理论教材多从形象性角度界定文艺的审美特征。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是深入到文艺形象背后的情感性说明文艺的审美特征。1989年,笔者《文学情感特征的系统透视》刊发于《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期,就是这方面的成果之一。2001年,我在第6期《文艺理论研究》发表《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系统表达了我对“文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艺术的特征是美,但这种传统观点遭到了现代艺术的挑战和反叛。《艺术与美的关系的古今演变》梳理了从古至今艺术与美关系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文学作为审美的精神形态,作品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文学发展演变的最终主宰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价值嬗变》从多方面对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Z字型走向作出了独特概括。有文艺作品,就有对作品的审美鉴赏。文学作品的美来自题材美与艺术美,读者作为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就具有双重审美关系,不可混为一谈。《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双重美学关系》写于考研时期,发表于1988年第1期的《文艺理论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个案研究的扎实基础上。发表于《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的《柳宗元园记创作刍议》,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本人治学历程的第四个板块是佛教美学。最早接触佛教知识,是为了理解古代文论以禅喻诗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对佛教义理又进一步涉猎。1990年,我在《百科知识》第11期上发表《佛教文化与民族文论》,从十多个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交互联系。在199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中,从佛教文化角度分析文论范畴、命题的民族品格是一个显著特点。1996年出版《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有一章《佛教文化与中国美学》,从16个方面条分缕析二者的关系。以此为依托,1997年出版了21万字的《佛教美学》。全书分“佛教流派美学”“佛教义理美学”“佛教艺术美学”三编,建构了佛教美学原理的最初框架。导论《佛教美学:在反美学中建构美学》在1998年第3期《复旦学报》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第7期、《宗教学》第8期不约而同全文转载。1997年5月,我来到上海大文学院,任教“佛教与中国文化”公选课,《佛学与中国文化》一书2000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2003年,为上海玉佛寺“觉群丛书”写的《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02年起,我撰写《中国美学通史》,佛教美学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后来把这条线拿出来增改,41万字的《中国佛教美学史》于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前言以《中国佛教美学的历史巡礼》为题,发表于2011年第1期的《文艺理论研究》。第一部分以《佛教美学观新探》发表于《学术月刊》2011年第4期。2017年,增补、改写的37万字的《佛教美学新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年,《佛教美学研究的历史行程与逻辑结构》在《学习与探索》发表,这是对《佛教美学新编》提纲挈领的综论。


       本人治学历程的第五个板块是2016年出版的《乐感美学》一书。全书60万字,多层次建构了“乐感美学”学说体系,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它是对18年前“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观点的修正与完善。该书前言《“乐感美学”原理的逻辑建构》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为参加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乐感美学: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一文,被日本2018年出版的《中日共同知识创造》一书收录;同时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被《社会科学文摘》第6期转载。


       本人治学历程的第六个板块是中国美学史的铺写。2008年,本人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独撰的三卷本、156万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国美学通史》。2018年3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独二卷本、70多万字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同年8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独撰的五卷本、257万字的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成果《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美学通史》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第十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美学全史》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钱中文先生赞誉为“独步神州的重大成就”。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杨春时先生称道该书是尽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鸿篇巨著。


       美学史、论做完后,从2017年起,我转入一人重写中国思想史的浩大工程。这是文学、美学研究的逻辑延伸。文学界有个经典命题,叫“文学是人学”。美学界有个曾经流行的定义,叫“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于是,我在研究文学、美学的问题时,同时关注和思考“人性”“人的本质”等“人学”课题。为了给人学研究做资料准备,2002年出版《中国人学史》古代部分。2006年出版《中国现当代人学史》。2008年出版《国学人文读本》,发表《中国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启蒙》。2012年出版《人学原理》。2017年,开始以“六次启蒙”为指导重写中国思想史。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立项。2020年,发表《“重写中国思想史”发凡——中国思想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重新反思》,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21年,《“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2022年9月,《先秦思想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重写中国思想史”是个征程漫长的马拉松工程。我将义无反顾,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跋涉推进。


       相关链接:


       祁志祥:将大豫园片区打造成充满东方生活美学魅力的示范区


       祁志祥 :从学术通信看钱中文先生的人格风范与为师之道


       祁志祥:在艺术假定中追求艺术逼真


       祁志祥《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将出版


       “恒源祥’美学文选系列丛书第一辑出版


       《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笋满山谷香如兰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