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是上海的最高峰,但也只有100.8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佘山历史上人文荟萃,其兰笋以味如兰香闻名,引得帝王御笔题名。近代又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佘山顶上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主堂最早开辟于1863年,其建筑风格杂糅中协调,又具海派文化的特性。而从佘山顶东南望,即可见被誉为“上海之根”的人类遗迹-广富林遗址。再往南是7所高校十万师生的松江大学城。而最早扎根于佘山北麓,且离佘山最近的高等学府是上海政法学院。该校虽以法学为主干,但是同时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交叉活动活跃。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以祁志祥教授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多年来,研究中心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团结全国同道,搭建了一个基于佘山又面向全国的学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共同致力于文艺美学研究,多次组织学术研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就是这些成果的集合(以下简称《佘山学人》)。
全集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中心负责人祁志祥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围绕着他的学术成就所展开研讨所形成的成果。这是此书的主要部分。祁志祥教授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思想深邃。他从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起家,拓展到美学的一般原理、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佛教美学以及中国佛教美学史。以上各方面,祁教授均作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在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学界誉为当地美学研究中的“祁志祥现象”。学界学者们的评论、争鸣文章,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祁教授学术成果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艺美学的研究成就。这些学者与祁教授团队共同构成了佘山学人学术圈。
二是,中心其他学人的学术成果。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分部广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肖进博士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高翔博士的创意文学写作研究,曾嵘博士的越剧研究,徐红、马婷博士的影视美学与评论研究,郭丽娟、王珏博士的音乐美学与空间美学研究,多方位多领域地展现了一个丰满的“佘山学人”群体。
“佘山学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学原理的建树:竖立了当代中国美学前沿的坚实界碑
祁志祥是佘山学人的代表人物,他创立的“乐感美学”学说是对美学的重大贡献。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弱势,美学本体论的研究处于瓦解状态,“美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受到了质疑,出现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解构思潮。这种思潮也在中国蔓延。结果,解构有余,建构不足。
祁志祥教授有感于此,提出了“乐感美学”。祁志祥教授依然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美之学”的定义。“乐感美学”就是聚焦美的乐感特性之哲学。祁志祥教授反对用存在、现象取代美的本质的探讨。但他也并不摒弃存在论、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此基础了,他建构了自己的“乐感美学”。他概况为:“‘乐感’美学从‘美’的‘乐感’性能、特质出发,剖析、探讨、演绎、推导出‘美的语义’‘美的范畴’‘美的根源’‘美的特征’‘美的规律’构成的本质论,由‘美的形态’‘美的领域’‘美的风格’构成的现象论,以及由‘美感的本质与特征’‘美感的心理元素’‘审美的基本方法’‘美感的结构与机制’构成的美感论,力图建构起由‘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一核心观念辐射开来的新美学原理体系。”进行,祁志祥教授以此为旨归对美学的范畴体系、史学体系作了自己的建构与阐释,以纠正去本质主义之后产生的混乱。曾繁仁、陆扬、李西建等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给予高度评价。
二,美学史的建树: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祁志祥教授是一位全能型美学学者。他的学术生涯史论结合、史论同步。早在1983年,他就发愿写作中国美学史。经过30年的积累和耕耘,2008年,三卷本《中国美学通史》出版,2018年4月,两卷本《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出版。在此基础上,2018年8月,五卷本257万字的《中国美学全史》横空出世。祁教授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笼罩群伦”。《全史》的一大特征是“全”,时间上“全”,内容上也“全”。但并不是材料堆砌。中国美学精神及其演变历程是祁教授美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内在理路。祁教授认为,中国美学史就是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发生、发展并向现代美学精神转型的历史。《中国美学精神及其演变历程》一文可以说,是他对其美学史内在理路的提炼。首先,祁教授梳理了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五大基本范畴及其子范畴。其次,以时间为纵线对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演进进行了四大分期;而对现代美学精神,祁教授认为经过六次演变。研究中,祁志祥教授依然以“乐感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质,并以此作为史学研究的内在理论抓手,他以乐感美学作为解读中国古代美学的主线,外显为史,内贯其论。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评价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觉得颇为到位。
值得细说的是,在处理现当代美学史的写作问题上,祁志祥教授是有深刻想法的。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国古代美学史与现当代美学史衔接的处理。这是中西学术碰撞、中国学术包括美学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这种处理要顾及古今,也要洞察中西。祁教授以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下勾连,打通了美学思想的关键与脉络。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当代现实问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众多美学家提出的各种新的学说。在对古今中西的考察后,祁志祥教授说:“在考察中国现当代‘美及艺术之哲学’史时,不能局限于超功利的形式美和艺术自律,而且要密切联系百年政治风云变幻决定的价值观念的起伏变化,它们是主宰不同时代不同的美的观念的幕后之手。”至此,祁志祥教授为中国几千年美学史画出了一张翔实可靠的思想地图。
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树:世界视野与本土话语的双重建构
祁志祥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起家的,当年读硕士研究生时即师从徐中玉教授从事古代文论研究。早在1993年其成果就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即《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一书。2008年,作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高教规划教材,该著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祁志祥教授写作此书的目标是明确的,他要建构民族特色文论体系。他依据古今相兼的原则,按观念论、创作论、方法论三大块,从主要范畴或命题入手建构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并用现代文论话语阐释其主导涵义。本书是国内首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从范畴入手横向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论著。具体来说,一是以一定的范畴编织逻辑之网,建构了以意为主、以象为辅的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入手挖掘古代文论民族特色的多维成因,兼具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建构中国文学理体系的有益尝试,开创了古代文论研究的新格局,是对民族传统文论体系的全新建构。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可见祁教授的别具匠心。有学者总结,该著史论结合、共时性与历史性有机交错,历史研究方法和逻辑方法融会贯通,做到了历史形态和理论形态的有效性整合融通。而众多名家的分析评论,使我们对祁教授这部《理论》的学术贡献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四,佛教美学的建构:花与人间事一同
佛教对中国文学、思想以至整个中国文化品格形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个全面型的美学学者,祁志祥教授不可能忽略对佛教美学的研究。《佘山学人》中,祁教授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佛教美学研究的历程;其次,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佛教美学的历史演进和时代特征;再次,总结了佛教美学的基本思想;最后,从原理角度,界定了“佛教美学”的含义,建构了佛教美学的逻辑结构。在佛教美学研究中,祁教授依然运用了“乐感美学”的基本原理。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谢彩博士,则从个案研究角度,对祁老师的佛教美学研究做了补充。谢博士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圆觉菩萨造像民俗化倾向,详细考证了安岳县洞窟群9号圆觉洞、大足宝顶大佛湾第29号窟圆觉洞的菩萨造型的特征与演化的历史原因。案例实证与祁志祥教授的佛教美学理论相互呼应,形成相对完整的佛教美学思想体系。
五,其他艺术门类的研究:道术兼备成大业
佘山学人们处理进史论方面的研究,在文艺美学的具体的艺术门类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意写作,是高翔博士的研究方向。高博士既做理论研究,也是创作实践者、网红诗人。高博士就文学创意写作的内涵与发生机制、文学与创意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西方创意写作工作坊研究热点、模式归类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文集中创意写作部分的文章不多,但内容精炼而全面,代表了佘山学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准。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个案研究,是肖进博士的专长。肖进博士以独特的视角,探析了上海沦陷时期散文创作的怀旧风、分析了上海小报视域中的张爱玲及其两篇作品写作成因和佚失原因、阐述了莫言作品在中东欧的译介、传播与接受情况。
戏曲美学研究方面,曾嵘博士对新中国十七年间越剧女性的典型形象、越剧男女合演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越剧女小生的唱腔等进行了研究。史料丰富,人事翔实,勾陈有序,分析到位。
影视美学方面,徐红、马婷等学人对“华语电影”的概念和“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新时期文化资本重构中跨境合拍影片的审美指向,“合资引进”、技术“狂欢”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代宗师》等电影的美学内涵就行了分析。该部分研究既涵盖了影视美学的一般现象的学理分析,也追踪评论了当下热点影视作品。
美育是美学的现实观照,佘山学人在音乐美育方面颇有建树。比如高校音乐鉴赏精品课如何建设、大学生的音乐教学如何开展、音乐在纪录片中如何运用等等。空间也是流动的音乐,学人也直接介入社会事务,在城市空间的美学塑造方面也有研究,但限于文集篇幅,文章收入数量有限。
概而言之,《佘山学人》全面展现了以祁志祥教授为核心的佘山学人们在美学上取得的建树。它虽是一部文集,但全书体量巨大,内容全面,主体深刻,排版紧凑。《佘山学人》既是书中三十多位学人学术水平展现的舞台,也是折射这一时期中国美学研究状况的一面镜子。这是一部不可多得极具学术参考价值的著作。祁志祥教授所带领和团结的佘山学人们及其成果,就像佘山兰笋一般,多年在佘山脚下扎根拓土,如今层层离锦箨,节节露琅玕,如兰的幽香引得我们不断回味。
(作者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
美学成果集《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出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