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江教授(1951-2025)

2025年2月12日,中国著名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学者李小江逝世,享年74岁。美中时报独家授权刊发李小江生命晚期与鲁枢元先生的通信(2024年9月8日——2025年1月28日,略有删节),以示悼念李小江教授。
2024年09月08日22:33 (星期日)
小江,
昭希传来的张月的专访文章开始打不开,今晚方才仔细看了。文章写的很好,张月真正读懂了你,我也要感谢她!(开始我还以为是我的那个张月,想想也不是)
这篇专访讲述了你一生的学术生涯,你做得大气磅礴,张月的文章写得元气淋漓。你知道我对女性问题始终没有专门研究,早年曾受过你的批评,后来有所改正。但在生活实践中我绝不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心灵中有一半是女性(至少三分之一吧)。
说来也怪,咱们俩从出身、环境、阅历、个性、行为方式、话语方式都不相同,甚至有不小的反差,但我们的交情竟能在不需要有意维护的情况下持续一生,算来也有四十多年了,从不曾间断。
打个比方,你是一棵大树,独立,独处,依然枝叶葱茏、风华绝代;我像是一棵野草,像老家说的那种“硌巴草”,匍匐地面,紧紧贴着地面,生命力倒也坚忍顽强,我这不是自谦,做一棵好草也不容易。
如今我们俩倒是有更多相似了,那就是都到了晚年,都视死如归,都心无旁贷,都在为肉体生命的结束、精神生命的绵延做准备。我现在的生活倒是规律,每天读写的时间不会少于8个小时。
我们身处的学术环境已经溃败如此,无论你期待的理想女性还是我关注的精神生态,都将被现实的泥石流冲刷覆盖,然而我们不会泯灭,我们比这些泥石流更有生命力,精神之花的再度绽放也许不需要太久,50年如何?虽然那时我们已经不在人世,但我们终归会看到,或者说我们已经看到!你身体状况似乎不太好,打起精神,我是相信精神的力量的,但食物的营养还是要跟上。
等天凉快时,我和张平过大连看看你,我的腿脚越来越不好了,要赶快行动起来了。
祝精神健旺!
枢元2024.9.8郑州
2024年09月16日18:36 (星期一)
老兄好!早看到你的来信,一时无力回复,抱歉。
非常喜欢你的两段话:
“咱们俩从出身、环境、阅历、个性、行为方式、话语方式都不相同,甚至有不小的反差,但我们的交情竟能在不需要有意维护的情况下持续一生,算来也有四十多年了,从不曾间断。”
“如今我们俩倒有更多相似了,那就是都到了晚年,都视死如归,都心无旁贷,都在为肉体生命的结束、精神生命的绵延做准备。”
放心,我还在努力,不仅是精神的也包括身体。
祝中秋快乐!
小江
2024年10月1日14:58
小江,这几天如何,身体可见好?念念!
你这四篇文章*我都看了,文字中你的生命鲜活跳脱,如溪流锦鲤,不见丝毫病弱,佩服!
只是我们的这篇,由于谈到多是学术、学理,加上我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如文字,显得不如他们三篇顺畅,
以前没有注意青青的诗,还真好!
我梳理了一遍,且略有补充,尽量口语化,还补充几张照片,
你如果精力可以,就再看看。
我计划14日赴京,接下来可否来大连见面,看你的情况。
保重、保重!
枢元
2024年10月1日16:33
枢元老兄:看到你的信真高兴。
今天是第三次化疗的第二天,正常,尚可以承受,躺在床上玩玩电脑还能做些事(包括给你回信)。
现在最需要的是静养,少说话。要来的人很多(包括万杉寺能行师父),都谢绝了。你们也不要来,我无力接应。待我好起来再去看你们大家(希望还有那一天)。
我的新书《史学的性别》今天上市,是去年第一次复发后(2023年)的结果。
你们这几篇《根性》是今天(2024年)骨转移后的结果,可惜没有完成。决定化疗前生死已悬于一线,怕万一人走了也带走了这些文字,所以特意交代给青青代存,不期她把这些不成熟的文字提前转发你们,真是抱歉。
你修改的文章我收存了,慢慢看。定稿后可单发(在《名人传记》类发比纯文学评论类好)
祝一切好!不必太担心我。你知道我的,且活着,死了也还活着,怕什么呢?
小江
2025年1月27日09:26
小江,
时值岁晚,龙年蛇年即将交接,传统的说法是“时间如梭”。
当代量子物理学却说“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宇宙间并没有一种东西叫“时间”,存在的只是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过程。又说,人的存在不只是碳水化合物,还是能量与信息。作为能量和信息的人是不会消失的,即使肉体毁坏,这个人的能量与信息仍然存在,存在于世间或宇宙间的某个地方,那该就是这个人的“灵魂”!科学的尽头是宗教,不错!
附件里的这张照片是在少林寺张平为我和钱大梁(延崇法师)拍摄的背影,我很喜欢。
我正在写的《风雅一隅》书中有写你的一篇文章,题目暂定为:江流天地中。
需要你为我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料:家世、年谱之类,有相关图片更好。发我邮箱即可。
这些只是参考,不是为你树碑立传,要写的还是我对你的感受,应该是随心所欲的。
祝新的一年平安、顺心!
枢元
请青青、昭希微信转达。
2025年01月27日15:56 (星期一)
枢元老兄好!
看到你的文字如同看到你这个人,总是温暖的。
我其实早已与“人世间”保持相当的距离,离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波澜不惊。写我,因此也一直是拒绝的;直到腾讯的张月擅自闯入又发了文章,让我在生前预先看到了身后的热闹。可是你老兄想写,我不能说不,只能配合;权当是你为我提前预备的一篇悼文吧。
附件是一些主要社会关系和简单的履历,你参考。还有几张照片,都是我做博物馆和口述史在外考察的野景,你选。
有一张漫画,是读研究生时一位同学画的,(女)堂吉诃德,我很喜欢。
我的日子确实不多了,因此断了所有的治疗,以保证虚弱的身体不再受意外的打扰,全力以赴赶活——正在赶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完成(或基本完成)《庐山万杉寺女方志》。那么多极为珍贵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都出自我手,我走了就真带走了,对不起她们。
新春将至,问好!
小江

2004年,李小江教授与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野千鹤子

漫画李小江:治学道路上的女堂吉诃德

2013年,李小江教授与鲁枢元教授在苏州灵岩山(张平 摄)

李小江教授与开封静宜女校校史馆馆长徐玲女士

李小江教授由鲁枢元教授陪同在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学

李小江教授与她的同事们在妇女文化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

李小江教授与万杉寺监院仁静法师在江西庐山康王谷桃花源
李小江教授的一生是为女性事业奋斗的一生,她的研究奠定了中国妇女研究的学科基础,也为全球性别研究贡献了独特的东方视角。
李小江,1951年出生于江西九江。1979年至1982年为河南大学西欧文学研究生;1991年1月在郑州大学获得教授职称。曾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日本奈良女子大学访问学者和日本御茶水大学性别研究所特聘教授。生前为大连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妇女文化博物馆荣誉馆长。
她的早期著作《夏娃的探索》《性沟》《女性审美意识探微》等,为中国妇女研究奠定基础,成为经典之作。李小江教授在女性/性别研究领域完成大量开创性工作。她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为本土学科奠定了基础;主持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抢救了几代女性的真实声音;2002年落成的“妇女文化博物馆”和2018年揭牌的“女性/性别研究文献资料馆”,为女性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李小江教授的研究始终关注女性的本质与社会角色。她在《谈谈性别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中指出,女性主义不应忽视自然属性,而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认识历史。她的理论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小江教授强调,女性主义不应盲目追随西方理论,而应立足本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研究体系。李小江教授的逝世,是中国性别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
李小江教授生前对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始终如一地给予大力支持,与中心成员及中心联系的学人建立了深厚情谊,她的去世让我们痛心不已。今天,我们缅怀这位学术先驱,不仅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悲悼,表达对她个人的敬爱与怀念,更是为了彰显她的恢弘的学术成就,为了发扬她的治学精神,以李小江教授为表率,让我们的一生过得更有意义。
相关链接:
宋立民:悼著名妇女研究者李小江教授
李小江:开拓中国女性研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