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呼吁:不要那么心急忙慌地“拆除”我们的城市


2023年08月01日 05:42     元浦说文    金元浦

       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是人类最伟大的变革之一。然而也发生了千城一面的顽疾,出现了“如数家珍”、“资源魔咒”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实施城市形象战略,建构包含城市理念、城市环境、城市行为和城市视觉标志的城市形象的综合构成体,需要转换思路,从“木桶原理”走向“双塔模式”;从“细节决定成败”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视野和目标决定成败”。因此,构筑中国全境四级文脉系统的文脉云,依托四级文脉体系的大数据架构,实现对全国省、地市、区县、乡镇四级的在地文脉以及文脉IP的全网热度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为各级行政单位文化建设综合效果及相关产业推进实际效能提供可视化的量化分析。基于精准数据研判,中国文脉云能够为各在地文脉和文脉IP定制个性化热度管理服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是人类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中国城市在现代化的理念引导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多的高楼大厦,每一个城市都以巨大的倍速效应扩张,以最快的速度创建新城。每一届政府的领导人都由衷地感到自豪与骄傲:在本届政府领导下,我们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今天,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城市、公园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美丽城市的一系列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在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指引下,我们回首检视,发现一个令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就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会按照一种模式建造,过去各地城市极为独特的整体面貌、独有景致、文化内涵、传统风格、民俗民气等都被逐渐抹平,城市被大型超市、购物中心、高楼住宅群所充斥,偶尔点缀一点街心公园。我们从一个地级市县级市走到另一个,不得不惊讶的发现似曾相似。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城市千城一面。


       “千城一面”是高速现代化的光荣与梦想,是改开的重大成就,还是跌入了西方式现代化的陷阱,成为一抹败笔?


       “千城一面”、“如数家珍”与“资源魔咒”


       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是高速工业化对城镇发展的要求,在西方现代化、工业化理念的影响下,我国曾经力图搬用西方的经验。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本质是标准化,以标准化换取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工业化背景下的城镇化,自然也脱离不了工业化的影响。工业化的标准化延伸到了城市发展的标准化,由此产生了可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大败笔——千城一面。经过了40年的标准化城镇建设,“千城一面”的城镇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大广场、大高楼,不仅外形相似,布局也如出一辙:城市中心设广场,广场中心有花坛、喷泉,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主干道宽阔整齐、贯穿新城。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景观,甚至连写字楼、住宅区的名称也几近相似甚至雷同(因为中国从北到南,大量的楼宇都是几家公司所建造,比如万达广场,万科、碧桂园)。多数城市新区,除了地名,几无相异之处。


       科技进步使得城市建设已经能够完全克服自然条件的约束,城市的特色因而越来越淡化。但城市的形态不仅仅是人们对自然改造的成就,同时也是凝结了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的物理形态。可以说,源于文化的城市独特性,早已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的反映,更是地域独特文化、民俗、民情、生活方式与审美、艺术的反映。某种意义上,“千城一面”就是对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最大的背叛。“千城一面”几乎中断了区域历史和文化有形的延续,是对有形文化传承的巨大破坏,失去了文化教化的场景,更是对无形的人心教化的缺失。


       “千城一面”是中国城市的危机与困境,它正在抹掉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历史,城市人心中的历史。



       (一)如数家珍的讲故事模式


       如果说“千城一面”是一种影响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的“城市病”,那么“如数家珍”就是病急乱投医的发展困境。特色不能直指城市最独特的历史文化主线,就不能直指人心,不能求得内外认同,不能形成广泛共识,真正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确立城市的独特性。“如数家珍”更为可怕的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洞察,仅仅停留在事件、现象的表面,就会陷入困境,陷入“资源魔咒”。


       在最近的二十多年里,大多数城市的领导者都对城市曾经或者现在拥有过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数家珍”。中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区、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的官方网站,其历史文化板块中都逃不开罗列的少则十个八个、多则几十个的“某某之乡”“某某之都”的特色文化。比如某地级市推出的“六大特色文化脉系”,囊括了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和杂技文化等诸多内容;另一地级市则提出十大历史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 磁山考古文化、女娲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齐石窟文化、以“一枕黄粱”与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边区革命文化。 某城市自诩“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美食之府”……。某城市从生命起源说起,到某音乐家故乡、烟草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等等互无关联的全面罗列,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关键是缺一不可。


       城市经营者,你已坠入了资源魔咒之中。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几乎每个城市都不缺故事、不缺人物、不缺历史、不缺文化。即使如过去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其实也有十分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夏、商年代,深圳就是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即东晋咸和六年。我们只要随意指点,便有天后宫、大炮台、文天祥与伶仃洋、宋少帝赵昺与大臣陆秀夫蹈海处,等等。更不要说深圳现在拥有世界之窗等上百个文化打卡地。


       再如北方一个县,要办一个文化节,叫卫夫人文化节。卫夫人是东晋时代的女书法家,知道的人不多,当然一提师承钟繇,高徒有王羲之 ,大家也会有联想,但如果依此作为城市品牌或城市形象,就十分勉强了。实际上,城市文化资源是有知晓等级的。你是一级资源,还是五级资源,是早就有影响力的,还是需要从头去传播的,这些对于一个城市的品牌营销意义重大。大家熟知的桂林,除了历史上的传播外,全中国每个上过小学的人都背诵过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桂林的山啊桂林的水。。。。。。”这在中国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


       几多历史遗迹,漫长文化卷帙,这恰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国情和中国现实。


       伴随着城镇化而兴起的,还有各地大力推进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民俗节庆、地方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铺天盖地的“市歌”“市徽”“市树”“市花”“城市精神”等等,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播出的城市宣传片,总而言之,跟城市文化相关的名人、名事、名物,只要曾经拥有,就绝不会被落下,而被落下的恰恰是城市内在的“神”,城市的魂。


       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文化的力量,而每个城市又不缺乏历史文化的“珍珠”,因为“有珠可数”,所以“如数家珍”式的发展城市文化,自然而然成为了最高效、最直接的选择。于是乎城市的个性塑造,又陷入了另一个“如数家珍”的困境。


       然而,如数家珍让众多决策者形成了“千长一词”,千城一面的固化思维,跌入了资源魔咒之中。


       从“千城一面”的败笔到“如数家珍”的困境,如何破解此魔咒?


每一个城市的领导者都对自己城市的文化古迹,文化遗产如数家珍,他们无法舍弃每一个历史资源,因为他们认为每个资源都是最好的。但是你是否跳出魔咒做全国全球各城市之间的比较,你是否做过旅游者消费者的认真调研,有多少人认同你的“卫夫人” ?认同你的城市形象代言者?哪一个是唯一的,哪一个是一等一级的,哪一个才最能彰显城市区别于它者的特质?如何在大千之城中突兀而出,找到自己那座城市最独特、最鲜明、最具影响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魂。


       这一切,都是每一个城市决策者面临的紧迫选择。


       (二)大规模地出现千城一面的原因


       第一,在现代化模式下我们对城市的认识不足,只认为城市是居住的地方,于是仅仅按照功能化城市的要求建设城市,比如城市竞相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大广场,建立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后现代对这种模式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第二,地方城市政府“高速政绩观”在做怪。出政绩的最快手段是按照现代化的方式很快地改变城市原来破旧的面貌,这是在短短的任期内、在眼前就能看到的成果。于是,城市的面貌改变了,原来破烂的地方变得整齐划一了,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到处争相建高楼、大广场、大马路,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没有差别。事实上,争高求大不一定是好事,这是一种赶超型的现代化模式,对现代化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西方人认为一百年的东西已经很好了、一定要好好保护,而我们却不同,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文化被忽略了,一个城市最宝贵的传统变得毫无价值。


       第三,土地财政是政府最大的推动力,而房地产商最乐意做的就是迅速地复制高楼,满足实用价值,但是忽略了一个城市当它以一定面貌出现时的审美价值。与欧洲将建筑放在所有艺术的首位、作为第一类最重要的艺术品相比,我们的认识差距很大。


       在观念上,我们今天要把每一个城市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件富于魅力的艺术品,有文化和记忆的艺术品,有自身深刻的物质和非物质传承的资源,城市的历史、城市的传统都在城市的建筑中积淀。


       正如鸟巢是一件巨型的人类雕塑,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件人类的雕塑品,我们要怀着审美的、热爱的情感去雕刻它。


       城市是现实与历史的合题。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些城市的改造,出现了很多弊病,贪大图洋,贪新图快。所以我呼吁:不要那么心急忙慌地“拆除”我们的城市,我们应好好地研究自己城市的资源:文化的、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人们的习惯的生活方式的、城市民俗民情等等,我们要有多种设计,用跨越现实的未来视角去关注城市。


       “三年一变样、五年一大样”,是政绩的口号,不一定是对历史负责的口号,不一定值得我们高喊。城市建设需要遵循现实变革中基本的规律性,按照发展的步骤、阶段、格局、美和艺术,来建设适宜人类栖居的城市,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城市街区、城市楼宇、城市家庭、城市市民等多方面入手,总体把握,综合融汇,做好顶层设计。


       从历史上看,一个城市的格局形成之后,往往要因循几百年。比如我国大多数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几百年来大致不变。中国这一轮的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甚至后无来者的城市大变革,城市的基本格局也可能将延续到未来数百年。今天这一代或这几代的城市管理者、决策者们,的确要有对城市的历史负责的使命感,也要对城市的未来负责。当今天的人们回首古老北京的设计者建筑者和保卫者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万端,他们是创造保护北京城市历史的伟人。


       相关链接:


       金元浦:要找到自己城市的魂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