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让民营经济的滑向“塔西佗陷阱”


2023年07月23日 08:58     刘亭随笔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应对当下经济被动局面的一大时举,但更是未来我国现代化新征程中民富国强、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日前曾就魏加宁先生的言论写过一篇点评(点击阅读:详见6月24日《刘亭随笔》之《明晰产权和“两个中性”——魏文读后感之一》)。不料随后不久,便迎来了中央关于民营经济的重磅文件发布(7月14日成文、7月19日见报)。捧读之余,又想起魏文中相关的文字:“关于民营企业政策,现在需要注意防止‘塔西佗陷阱’”,心中便有几分触动和感悟。


       党和国家力挺民营经济的文件可谓“海了去了”:前有国务院2005年2月的“36条”,后有国务院2010年5月的“新36条”;左有党中央、国务院2017年9月发布的“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右有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7月刚刚新鲜出炉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可以说基本上每隔个五年左右,类似的文件就要出台登场一次;发文主体还从单独的国务院,升格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联袂出手”,更遑论种种涉及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其他文件和讲话了。无论如何,对此不可谓不重视,也不可谓不用心了。但切实感受一下来自于市场和主体的反映,则并未出现预想的相向而行,甚至还有了点“渐行渐远”的味道。数据的表现也不给力,譬如今年上半年的民间投资,竟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


       这难道就是一向所说的“塔西佗陷阱”么?“塔西佗陷阱”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据查知识引擎,便可得知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概念最初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寓意源自他在评价一位大人物时所说的话,后来引申为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这种越说什么、越“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当然是一种极端的状态。以目前的民营经济问题,并不能以此言一概而论。但向此趋势演化的种种迹象,倒是广为存在的,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并切实加以扭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一片“加强”声中、民营经济反而信心不足的现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除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客观的情况以外,限于本人肤浅的了解和认知,看看是否与以下三个主观的原因有点关系:


       一是理论不彻底。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9)。”


       关于民营经济的性质和定位,党和国家及领导人已多有论述。但与此同时,共产党人“圣经(《共产党宣言》)”上“消灭私有制”的口号言犹在耳,又怎能不让人胆战心惊?作为根本大法(《宪法》)的表述,只限于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此让占到国民经济高达“五六七八九”的民营经济,又情何以堪?这些涉及经典理论和基本法理的种种说辞,属于源头性质的东西。如果没有从“事物的根本”上去搞清楚和闹明白,又怎么不让人对现有的种种言论云苫雾罩、似信非信、心有余悸?


       二是道路缺自信。我们党已然总结了奋斗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5年的历程和经验,足可以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有的人却忘记了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推进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党是通过立法执法和依法行政,在进行统一和有效的社会治理。这些人还没有从“在野党”“革命党”的思维框架中解脱出来,习惯性地还要在法律适用的对象之外,防范和打击什么另外的“异己力量”和“阶级敌人”;并总是愿意通过分析什么“新动向”,放出一股股阴风邪气,试图干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希望保留“政治运动”的手段,借以在“法外施压”那些不可靠的“同路人”或有二心的“有钱人。”


       三是知行有脱节。党和国家及领导人的有关文件讲话精神,已然说得很清楚、写得也很明白了,但要贯彻落实到位,一定会有一个分条线、分层级的细化、具体化和实操化的过程。但是对不起了,除了表态性的官宣之外,动真格解决问题的实质性进展,实在不敢恭维。经济生活中譬如在市场准入、银行信贷等方面的“所有制歧视”,到底如何去除?司法领域中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财产和人身的不当侵犯,究竟怎样力戒?仿佛是“年复一年、山河依旧”。


       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则是,有些人从“精致的利己主义”出发,遵循“心照不宣”的“政治正确”,笃行“听风就是雨”和“官场潜规则”,不懂装懂、懂装不懂,愣是摆出一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之架势,或者顶多装腔作势地照本宣科、形式主义一番,让你“船到桥头死”,奈何不了他。其结果,就是民营企业家在“听其言、观其行”以后,引发的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寒蝉效应。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应对当下经济被动局面的一大时举,但更是未来我国现代化新征程中民富国强、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怎么抓住这次党和国家出台重磅文件的有利时机,针对贯彻落实中可能出现的“塔西佗陷阱”,未雨绸缪、有效应对,把好事办顺、办成、办好,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具紧迫性和挑战性的重大任务。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