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林《追求自由》:一场跨越时代的自由追寻


2025年05月16日 11:09     美中时报    窦豆
字号:较大   适中

       刘一林博士的《追求自由:刘一林博士回忆录(上)》(美中时报出版社出版),以自传体的细腻笔触,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波的激荡中,书写了一部横跨近八十年的自由追寻史。这部回忆录如同一块多棱镜,既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风云与社会变迁,更照亮了一位知识分子在体制桎梏与精神突围中,对自由本质的永恒叩问。



       困局中的童年:天性自由的最初绽放


       1949年生于南京的作者,幼年在河南大学园的时光,是全书最具诗意的段落。那个在暖房偷玻璃做万花筒、跟着工人打夯学唱号子、在大礼堂舞台即兴表演的顽童,用爬树掏鸟、课堂抢答的天性,构筑起对自由最本真的认知。这种无拘无束的童年体验,与后来屡因"资产阶级作风"被批判的经历形成残酷对照——当六岁的孩子因舔食芝麻酱遭表姐笑骂"鸡下巴都让你吃啦"时,尚不明白体制对"越界"行为的规训已悄然开始。


       特殊年代的政治浪潮,如巨石般碾压着童年的自由土壤。1958年"大跃进"中被迫捡废铁、写浮夸赛诗,1960年"困难时期"因扔窝头被全校批斗,这些细节看似孩童的"越轨"故事,实则是极权体制对个体自主性的早期规训。当少年在厕所与人下象棋被校长斥为"资产阶级娱乐"时,自由的种子已在压抑中埋下叛逆的根须。


       教育迷局:在体制阶梯上的攀爬与回望


       教育成为作者突破阶层的通道,却也成为体制规训的延伸。小学毕业考三科满分的"神童"神话,背后是每日清晨五点起床背诵课文的自律;初中因英语成绩全市第一被特许免修,却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穿尼龙袜、用进口钢笔)遭班主任公开羞辱。这种"成绩认可"与"政治否定"的撕裂,构成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胎记。


       1977年高考是命运的关键转折。作者凭借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独特经历,写出全省最高分作文《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充满时代隐喻的"巧合",既是个体对体制规则的成功迎合,也是千万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缩影。但当他在开封师院课堂质疑"阶级斗争是历史唯一动力"时,当年那个在厕所下棋的少年灵魂再次苏醒——教育曾是枷锁,却也孕育了打破枷锁的思想锋芒。


       信仰之跃:从唯物论到超越性的精神突围


       赴美留学成为信仰转型的临界点。初到美国时对教会的抵触("公安局曾明令禁止接触"),与病入膏肓时在洛杉矶医院的临终祷告,构成戏剧性的精神蜕变。2001年那场险些致命的败血症,成为信仰觉醒的催化剂:当医生断言"存活概率不足10%"时,基督徒牧师的祷告与《圣经》中的应许,成为支撑生命的最后支柱。这种从"无神论者"到"基督徒"的跨越,并非简单的宗教皈依,而是对体制性意识形态的彻底背离。


       书中对"神迹"的记录充满张力:ICU病房中突然咳出脓血痰、腹水离奇消失、新冠重症中成为老年中心唯一幸存者,这些被作者视为"上帝拣选"的经历,实则是困厄中对确定性的精神渴求。当他在春令营见证中泣诉"义人必因信得生"时,自由已从世俗层面的选择,升华为超越生死的精神锚点。


       全球化生存:在文化夹缝中的身份漂流


       旅美生涯展开了自由的另一重维度——文化身份的撕裂与重构。在纽约中餐馆送外卖时遭遇黑人抢劫、在旧金山经营竹地板生意被合作伙伴算计,这些经历勾勒出新移民的生存底色:既要在唐人街的烟火气中维系生计,又要在主流社会的规则里寻找立足之地。书中"竹王"生意的兴衰颇具象征意义:从中国进口竹竿卖给美国果农,看似简单的商业行为,实则是在中美文化差异间搭建桥梁的隐喻。


       晚年参与刘氏宗亲全球祭祖活动,完成了从"世界公民"到"文化寻根"的身份调和。当他在鲁山昭平湖面对刘累墓感慨"天下刘氏出鲁山"时,那些曾被批判的"宗族观念",竟成为对抗文化无根性的精神纽带。这种在不同文明间的往返穿梭,恰似一代跨文化知识分子的宿命:永远在"根"与"远方"之间寻找自由的平衡支点。


       自由的哲学:在枷锁与星辰之间


       全书最具思想分量的,是对"自由"的多维解构。在政治层面,它是冲破"阶级出身"桎梏的留学选择;在精神层面,是对"绝对正确"意识形态的怀疑;在生命层面,则是"向死而生"的生存勇气。书中反复出现的"巧合"叙事(如高考作文题与纪念堂经历的呼应、西安外院报名时的人际巧合),与其说是命运眷顾,不如视为个体在体制缝隙中捕捉到的自由微光。




       当作者在回忆录结尾写下"人生就是一场与时代的博弈"时,实则道破了那代人的共同困境:他们既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又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既被体制规训塑造,又在全球化中寻找精神出口。这种在枷锁与星辰之间的挣扎,最终凝结成独特的自由哲学——它不是乌托邦式的放纵,而是在认清生活本质后,依然选择追寻真理与尊严的勇气。


       在这个集体记忆加速消解的时代,这部回忆录如同一面棱镜,让我们看见:每个时代都有其枷锁,而真正的自由,永远属于那些敢于在褶皱里打捞希望、在困局中仰望星辰的人。刘一林的故事终会成为历史的注脚,但他对自由的追寻本身,早已构成一代人的精神史诗。


       相关链接:


       《刘一林博士回忆录》由美国美中时报出版社出版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