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中文主编《巴赫金文集》八卷本最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

钱中文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等。他是中国巴赫金研究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曾于1998、2009年两次主持出版的《巴赫金全集》,受到读者欢迎。
本次出版的《巴赫金文集》,基于前两个版本和编者新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了重新编辑、增补、校订,与过去版本相比,除了文字上更加精审,还有三方面显著的不同:
一是将“全集”改为“文集”,使之更符合编者本意,实至名归。
二是增加了一些新的译文,特别是巴赫金关于长篇小说的理论文章和俄罗斯编者修订后的小说理论著作,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所做的重要补充与修订,全文译出了巴赫金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间写的大量笔记,还有作为附录的巴赫金论文答辩时的速记。
三是对原有的编排形式做了一些调整,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将原来收入“全集”第一、二卷中署名瓦·沃洛希诺夫与巴·梅德维杰夫的三本著作与一些论文,如《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纲要》《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以及《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等撤离出来,作为附卷编入文集,从而使巴赫金文本的基本面貌与规范更为清晰。
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1975)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在文学理论、语言学、符号学、美学、伦理学、历史文化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巴赫金的学术思想极为丰富,他提出了独特的行为哲学、语言哲学和诗学观念,并在对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探讨中集中阐述了他的一系列理论,包括对话理论、狂欢化、复调小说和话语杂多等。
他特别强调了对话和多声部性在文学和语言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将对话扩展为一种宽泛的人的存在关系和人的存在形式构形的对话哲学,具有深刻的现代性。在他的理论框架中,文学作品被赋予了独立性、自由性、未完成性和复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度。巴赫金的作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其他国家被提及,逐渐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他的理论,尤其是对话性、复调、狂欢节等概念,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得文学作品的分析更加注重文本的多声部性和意义的多元性,无论哪家哪派,几乎都可从他那里找到思想的共鸣点。
理解巴赫金成为进入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思维迷宫、破解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民族国家文学理论相互影响和接受、变形与新生之谜的一把钥匙,他的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人类重要的思想财富之一。
巴赫金的作品和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后,在中国学界引起了研究热潮,特别是他的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和话语理论等,成为中国批评界的理论武器,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和学术研究,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