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和美国扩散,这些地方的企业正争先恐后地准备应对措施。因为这一病毒的不可预测性、缺乏相关的经验、政府或者国际权威机构对此也没有马上就能行之有效的指导,因此如何应对这一疫情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虽然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同,但美国企业应该向那些在应对疫情经验上已经领先了几周的地区的企业学习。根据对人员和商品流动、生产和人们信心的分析,中国现在似乎正处于经济反弹的早期阶段。尽管如果出现新的本地感染情况,这种复苏可能会很脆弱,但现在许多中国企业已经越过了危机应对的时期,进入了复苏和复苏后的规划时期。
根据我们支持中国企业实施复苏计划的经验,我们为其他国家的企业总结了12条先期经验。虽然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和行政制度以及社会习俗,但从那里吸取到的许多教训似乎仍然可以广泛适用。
1. 不断重新规划你努力的方向。
危机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因此就需要不断重新构建思维模型和计划。一开始的一无所知会让位给发现和理解,然后是规划应对危机的计划、恢复策略、恢复后的策略,最终从危机中反思和学习。这个过程必须快速,以免陷入复杂的内部协调过程,也要避免对形势的变化反应过于缓慢。
在中国,那些复苏速度最快的公司都在积极展望未来,并预见到了这种变化。例如,在疫情暴发的早期阶段,方便面和饮料生产商康师傅每天都对疫情进行评估,并定期调整工作重点。该公司将重心从线下的大型零售渠道转向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的O2O模式、电子商务和规模较小的商店。通过不断跟踪零售店的重新开业计划,康师傅还能够以高度灵活的方式调整其供应链。因此,在疫情暴发后的几周内,其供应链就恢复了50%以上,而在这段时间内重新开张的商店中,有60%都是由该公司供应的,是一些竞争对手的3倍之多。
2. 发挥员工主动性,补充自上而下的工作。
快速地协调应对方式需要自上而下的领导。但是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动态,想要适应这种不可预测的变化,也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一些中国公司就有效地平衡了这两种方式,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让员工在其中可以进行创新。
比如在中国400个城市经营着6000家酒店的华住集团就成立了一个危机应对工作小组,他们每天都会开会审查流程,对经营的酒店发布自上而下的指导意见。另外,该公司还利用内部信息平台确保员工和加盟商获得及时的信息。
3. 主动为员工创造信息足够清晰且安全的环境。
在一场危机中,形势和可获取的信息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很难找到足够清楚的信息。官方的的建议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而媒体各种各样的报道又会让人们更加困惑。员工需要采用新的工作方式,但是除非他们有明确、一致的信息和总体方向指导,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一些中国公司为员工提供了非常积极主动的指导和支持。例如,中国最大的厨具制造商苏泊尔为其员工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和程序,如在食堂就餐时限制接触的指示和异常情况下的应急计划。此外,该公司在疫情早期就对员工及其家人进行了健康检查,并采购了预防设备。该公司为及时恢复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在2月的第二周就重新开放了一些生产线。
4. 将劳动力灵活地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在餐馆等遭受重创的行业,员工无法进行日常活动。一些有创意的中国企业没有采取强制休假或裁员的方式,而是积极地将员工重新分配到新的、有价值的活动中。
例如,为了应对收入的严重下滑,超过40家餐厅、酒店和电影院线优化了人员配置,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随后,他们与阿里巴巴旗下的连锁超市盒马生鲜分享使用这些员工。包括饿了么、美团、京东7Fresh在内的O2O商家也纷纷效仿,从餐馆借力。
5. 改变你的销售渠道。
在受灾严重地区,个人与实体零售都受到严格限制。而灵活的中国企业选择改变自己的销售渠道来应对这种状况。
例如,化妆品公司林清轩在危机期间被迫关闭了40%的门店,包括其在武汉的所有门店。之后该公司重新部署了100多名美容顾问,让他们利用类似微信这样的工具来吸引顾客,并推动网上销售。结果其在武汉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反而还增长了约200%。
6. 利用社交媒体协调员工和合作伙伴。
因为需要远程办公和一系列新的复杂的协调工作的挑战,很多中国企业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来和员工以及合作伙伴进行协调。
例如,中国最大的内衣公司都市丽人(CosmoLady)就发起了一项旨在通过微信增加销量的计划,招募员工到他们的社交圈中进行推广。该公司在所有员工(包括董事长和CEO)中创建了一个销售排名,帮助激励其他员工参与该计划。
7. 为比预期更快的恢复做好准备。
在最初的疫情暴发仅6周后,中国似乎就进入了复苏的早期阶段。目前的拥堵延误率为2019年的73%,高于疫情最严重时的62%,这表明人员和货物的流动正在恢复。与此类似,煤炭消费似乎正在从43%的低谷恢复到目前的2019年水平的75%,这表明一些生产正在恢复。房地产交易的信心似乎正在回升。
尽管其它国家经济受这次疫情影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无法预测,但中国的经验表明,企业需要做好复苏的准备。考虑到大公司制定、传播和应用新政策所需要的时间,需要在还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就开始制定复苏计划。
8. 预计不同行业的恢复速度也不同。
不同行业的恢复速度肯定会不尽相同,因此也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一般的企业需要按业务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而大型企业则需要按部门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
9. 在逆境中寻找机会。
尽管这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所有行业,但在更细微的层面上,许多特定领域的需求还有所增加,这些包括B2C电子商务、B2B电子商务、远程会议服务、社交媒体、卫生产品、健康保险等。比如快手就推出了在线教育服务,以弥补学校和大学停课的损失。
10. 根据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恢复策略。
因为各个地区不同的公共卫生政策、疫情动态和行政指导,企业也需要灵活应对。比如一家领先的中国乳制品企业就根据自身在各个地区的供应链基础和销售人员密度,开发了一种细分方法。他们的营销活动、信息传递和预算分配也在不断调整,以应对预期恢复速度、消费者情绪和需求方面的区域差异。
11. 根据新的需求快速进行创新。
当受到疫情影响时,很多公司会想着如何保护自己,但还有一些中国公司会大胆地根据新出现的机遇进行创新。
保险业出了名的保守,但为了应对危机,蚂蚁金服为其产品增加了免费的冠状病毒相关保险。这一行动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提高了公司在线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该公司预计2月份的医疗保险收入将比上个月增加30%。
12. 发现新形成的消费习惯。
疫情过后,一些改变可能会持续下去,中国和其他地方将出现一些新的行业。比如“非典”就被认为加速了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普及。现在就断言哪些新习惯会长期保持还为时过早,但诸如在线教育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转变很有这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