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7月29日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幕。本次会议以“践行绿色低碳新发展理念,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为主题,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承办,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支持;旨在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激发企业家活力,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宁东煤化工基地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陶少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自学,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铁山,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彥宝,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张道才,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金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俞锦方,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董事长李毛,亿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孙荫环,北京江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全,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华生,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乾坤,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焦洪桥,城开(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延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高级合伙人徐永前,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姚俊杰,河南鑫安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孔庆端,海澜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平,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徐东华,落基山研究所董事陈济,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常务副理事长于吉、史向辉,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秘书长王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会监事长潘跃龙,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原副秘书长马秀山,湖南省企业和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杨月华,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蒋苏平,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郭国华,重庆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党委副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庆华,黑龙江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庄德彬,山西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洪远,河北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海,河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郜永军,江西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周斌,云南省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陆学泽,山东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周磊等来自全国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企联系统的同志,以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工人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企业报、中国网、新浪网、凤凰网、凤凰卫视等有关媒体人员近500人出席了会议。
当日,“202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举行。朱宏任在主旨讲话中指出,本次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的主题定为“双碳目标驱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向企业界宣传和传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将双碳目标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作用和企业的主动作为结合起来,全力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朱宏任指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偏重,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实现双碳目标首当其冲就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加快产品结构和业务布局调整,优化供需关系;要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节能降碳能力;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
以下是朱会长讲话全文:
尊敬的傅成玉董事长,各位领导,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今天终于召开了,我代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代表国家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需要,也是我国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本次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的主题定为“双碳目标驱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向企业界宣传和传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将双碳目标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作用和企业的主动作为结合起来,全力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偏重,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实现双碳目标首当其冲就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化工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能够率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关系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全局。宁东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煤制油基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一,近年来积极探索向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宝丰能源建成了全球单厂最大、单台产能最大的光伏发电水制氢项目,实现了绿氢和绿氧在煤化工过程中的资源化利用。我们的论坛选在宁东召开,也为大家创造了共同学习探讨重化工产业基地绿色化发展的良好契机。借此机会,我也针对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1.加快产品结构和业务布局调整,优化供需关系实现减碳发展。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近年来我国钢铁、建材、石化、高铁、电子、航空、航天等产业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在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技术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效和无效供给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必须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通过提升供给质量实现减碳发展,要继续深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低效产能,落实好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要优化原燃料和能源结构,优化工艺流程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条件的高耗能企业要积极构建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一体化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集发展态势,探索有利于碳减排的发展模式。例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光伏玻璃与新型房屋相结合,推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的一体化应用,打造集智慧房屋、光伏发电、智慧农业三位一体的绿色产业综合体,在全球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另外,要不断推进产能布局优化。在坚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电解铝、工业硅、金属镁等碳排放量高的企业应该向可再生能源富集且消纳能力不足的地区转移;高耗能企业要通过提升与完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功能,继续向基地化、规模化、清洁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2.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节能降碳能力
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随着风、光等绿色能源的发电成本逐步下降,绿色电力比重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未来电能在终端用能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终端电气化将是脱碳最直接的路径。当前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储能、智慧电网、高效电转蒸汽、大规模电制氢、高温电加热工艺等技术的发展,积极参与研发核心技术装备并推广应用。大企业要带头支持行业建立低碳创新联盟,建立标准体系,聚集合力研究辐射效应广、带动性强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推广节能清洁降碳的用能设备,研发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接技术。如,钢铁行业重点围绕氢冶炼、冶金渣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等低碳前沿技术,发展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等非高炉炼铁技术,发挥非高炉炼铁与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协同减碳效应,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有色行业重点围绕原铝低碳创新技术、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火法冶炼余热利用等开展研究,实施共性技术、前沿技术、低碳技术示范。
要积极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和方法,建设完整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试点项目工程,加快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如,中石油在吉林油田建成国内首个二氧化碳分离、捕集和驱油等全产业链项目基地,在保障了气田清洁生产的同时,二氧化碳埋存率达到93%以上。盛虹石化捕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已实现几十万吨规模的利用,未来与绿氢结合生产甲醇等大宗化工上游原料,可以开启千万吨级别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3.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具有泛在感知、敏捷响应、自主学习、精准决策、动态优化等特点,已经深入应用到各行各业。在生产制造设备层面,通过迭代升级,提升制造设备单位作业量及作业精细度,可以实现能耗逐步降低,碳排放逐步减少;在制造工艺流程层面,可以对整个流程进行建模仿真,借助AI技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工序、提升工效,直接降低能耗及碳排放强度;在人员及工序管理层面,可以对人员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实现综合管控,结合先进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过多作业,进一步降低冗余能耗及碳排放。5G+工业互联网对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开发,通过建设智能化平台,可以实现基于数字化、自动化的端到端智慧工厂与智能控制;数据链接与运营管理,生产潜力优化与碳排放协调;数据分析驱动的预测性维护与质量预测分析。例如,国家电网积极响应电力需求和供应的新变化,持续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互动的能源互联网建设,不断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提升增强不确定性条件下电力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宝钢集团结合大数据综合分析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成本和效率都有明显改善。针对双碳目标,企业要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的平台赋能效应,充分融合工业机理、工业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方法,主动探索和研发深度应用场景,驱动企业由局部粗放向全局精细的变革。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
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都离不开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的能力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碳排放管理人员队伍。增强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交易、咨询等职业能力建设,提高人员队伍低碳发展知识储备和实操经验,是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我们注意到,今年3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向社会正式发布的新职业目录中,“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应运而生,石化等少部分行业已经针对这个新职业开发了职业标准和培训课程,我们希望更多的行业和企业能够重视起来,从建立和完善行业碳排放管理员标准认证和培训体系着手,抓紧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各位代表:
碳达峰碳中和将会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企业联合会长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我会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我们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的部分工作,与电力、石化、交通等主要行业的双碳研究机构及专业人员,以及美国落基山研究所、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等国际机构形成了协同研究网络,共同走访调研地方和企业,了解它们在双碳目标下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将组建由技术专家、行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双碳达标促进委员会”,推动企业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使企业在资源整合、项目对接、技术交流、产融结合、政策咨询等方面获得广泛支持。未来,我们将和大家一起,继续发挥好综合性协会的协调优势,发挥好各专业机构的力量,共同为推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低碳转型贡献更大的力量。
谢谢大家!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