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新京报
在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出任董事长。这本是一场聚焦企业管理层交接与未来战略走向的会议,然而她关于人才选用的一番言论却掀起轩然大波:“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这一观点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激烈的讨论。
董明珠提出这样的用人观点,背后或许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从企业安全角度来看,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商业机密和核心技术的保护至关重要。确实存在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在境外被策反,回国后窃取国家机密或企业商业秘密的案例 ,这无疑让企业管理者对海归群体的安全性产生警惕。例如,国安部曾曝光赫某在留学期间被策反,回国后进入核心单位工作,窃取并泄露了大量机密信息。对于格力这样拥有众多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大型企业而言,一旦出现技术泄密,可能会对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从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层面出发,董明珠试图通过只选用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来降低这种潜在风险。
格力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她坚持这一观点的重要因素。格力倾向于从国内高校选拔人才,再通过内部完善的培训体系,将其培养成符合格力需求的专业人才。据报道,格力一万多名研发人才全部来自国内高校。在董明珠看来,国内高校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而且通过内部培养,企业能更好地了解与把控员工的忠诚度和价值观,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定、团结且专注于企业发展的团队。这种内部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格力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董明珠将海归派与间谍划等号的言论,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与不合理性。从统计学角度看,庞大的海归群体中,出现间谍的只是极个别案例。将个别现象扩大到整个群体,无疑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根据相关统计,海归群体已经成为我国高端研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海归人才在我国高端研发人才池中占比达35%。他们凭借在海外学习到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为众多企业注入创新活力。以华为为例,在华为15万员工中,20%为海归人才,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组成了华为的“全球创新网络”,在5G标准制定、芯片研发等关键领域,海归团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助力华为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拒绝海归派,对于格力自身的发展而言,也可能带来诸多弊端。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以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海归人才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天然具备这些优势。格力如果将这部分人才拒之门外,可能会在国际化进程中遭遇人才瓶颈,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发展步伐。从研发角度来看,多元化的人才背景能够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理念,促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格力研发团队100%本土化的结构,虽保障了技术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发展。据行业分析报告指出,格力在芯片研发领域较行业龙头企业落后两代,这与企业人才结构相对单一不无关系。
企业在人才选用上,不应简单地以是否海归来划分,而应建立科学、严格的人才审查机制。无论是国内培养的人才还是海归人才,在进入关键岗位前,都应经过全面、深入的背景调查和严格的保密培训,确保人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企业要营造一个包容、多元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董明珠“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言论,反映出企业在人才安全与人才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与困惑。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积极拥抱全球化的人才资源,以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看待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