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元:序《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神话卷》


2024年12月20日 11:41     美中时报    田兆元
字号:较大   适中

       上个世纪前期,中国的神话研究名家辈出,开拓进取,成就突出。但是,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神话研究专家一说,那时的神话研究者都是大师的副业。神话的研究者要么是史学大师的顺手一挥,或者是文学家的个人爱好,总之,在他们的学术事业中,神话学并不占很大的比重。比如史学家如郭沫若、顾颉刚,文学家如鲁迅、茅盾、闻一多等。茅盾甚至表示神话研究是自己年轻时候好不急之务,是嗜痂之癖。他们都有很重要的神话研究贡献,但是他们真的不是神话学研究专家,神话学是他们宏大的学术事业的一个支点。




       到了20世纪后期,中国的神话学研究开始专业化,有了专门从事神话学研究的专家群体。有一部分人,终身从事的研究都是神话学,比如袁珂先生。这时的神话学研究出现了鸿篇巨制,其研究规模比20世纪前期的规模大多了。20世纪前期的神话学著作,除了少数历史学家的神话学相关著作,专著是很少超过十万字的篇幅的。这可以看出,中国神话学创始时期,虽然说很有热度,专家学人广泛参与,但是相对简易,而专门化推进了神话研究的深度。


       随着神话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逐渐扩大,神话学的专门研究也开始分出派系来,除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这样的不同门类的研究者出现了价值取向不同,就是一个学科内部,也有了不同的派系。比如文学内部,有搞古典文学的神话研究,有搞民间文学的神话研究,也有搞语言学的神话研究,而搞外国文学的神话研究,一般都是比较文学视角的研究。这种热络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中国的神话研究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研究机构---神话研究院,以及神话研究所,神话学研究室,或者神话研究中心。单是神话研究院,国内就出现了三、四家。而神话学的研究理论,从西方神话学学说,到自主神话学理论的构建,体现出中国神话学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神话学的更突出的表现是,逐渐突破学术学科的束缚。开始参与比较大的文化事业。学术的构建与社会文化的构建开始结合起来。如神话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神话学参与文旅融合事业,神话学的叙事开始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壮举,等等。神话学参与现实文化建构,也就再次超出了专业研究的界限。


       当神话学越出学科之限,也就再现了上个世纪前期神话学研究广泛参与的局面。只是这个时期的神话学研究要比上个世纪前期的神话学阵势强大多了。历史学的、文学的、民俗学的、人类学的,等等学科的学者,加入神话学研究阵营,但他们并不限于神话研究。张开焱先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神话学研究的。他的成名是叙事学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群体不像上个世纪前期的神话学研究者,仅仅是偶一涉猎,而是倾注较大精力,做出很多成绩。张开焱先生已经在创世神话研究,中国早期神话研究方面取得很多的成绩。现在这部《中西神话叙事传统比较研究》专著是他在神话学方面的最新成果。


       该书是张先生近年比较神话研究的新成果的集成,在神话叙事学的领域,颇多创新性,体现出文艺理论学科研究神话的鲜明特色。本书有很多的创新观点,比较突出的有:


       一、本书对于早期中西神话叙事的不同特点,提出杉木型与灌木型两种不同的叙事模式,并予以阐述,较好体现了中西早期神话的两种不同的叙事模式,有力揭示了中西神话的不同的叙事特点,是作者学术功力的体现,可以成为考察研究中西神话叙事的一种视角,是本书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


       二、本书对于神话的叙事传承区分了“叙事者”与“讲述者”的不同,前者更多地指称纸传叙事文本的陈述主体,后者更适用用于命称口传叙事作品的主体。这样重视神话叙事文本的不同身份是有意义是,改变了过去研究者偏于神话文本本身的研究而忽视神话叙事主体研究的缺陷,为神话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了新的路径。作者在这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挖掘中西对于神话讲述者的资源,尤其是西方口头传统的资源,为神话叙事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理论借鉴。


       三、本书将神话学的叙事理论与史诗的叙事理论、民间故事的叙事理论结合起来,开拓了神话学的研究视野与空间。过去学术界神话研究、史诗研究和民间故事的研究三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区隔的,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是不兼容的。作者大胆打破这种界限,为神话学研究带来了活力。比如将普罗普的民间童话研究的思路引进到神话研究中来,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这种思路也对史诗和民间故事研究以新的启发。


       四、作者对于中西神话的叙事模式的分析比较,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尤其重视通过神话文本的分析得出结论。因此,本书内容扎实,不做凿空之论。比如本书讲述西方神话突出其时间性、中国神话突出其空间性问题的时候,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中西神话文本进行讨论,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证性的文本讨论基础上,作者介入到哲学层面。如本书通过中国空间优势型创世神话的分析,转到中国的哲学思维方面,如中国的“五行”思维模式;而对西方的时间优势型神话分析引发出两分法的思维模式讨论,足以见出本书的理论思考。


       本书的创新之处很多,以上是略举数端。


       阅读张开焱先生的著作,也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神话学的研究,是不是就是文学的神话研究,历史的神话研究,抑或人类学民俗学的神话研究,有没有一个在此基础之上的神话学研究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有历史哲学,有艺术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那一定还有一个基本的哲学主干的学科支撑。神话学需要在各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基本的观念,形成共识。这本来已经有了这样一些探索,但是看来远远不够。神话是人类文明起源意义上的重要的文化遗产;神话是一种神圣叙事;神话是现实秩序的文化支撑系统;神话的未来性更为本质,这样一些观点为神话学界基本认同。神话在当下如何表现?这是热点。神话是不是与文学、史学、哲学并行的一种人文类型?如果不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科的学者要研究神话?我们阅读张开焱先生的著作,感觉也不是文学本身可以范围的。所以,神话学一定有超越文史哲本身的东西。这是我们一直思考,也是读了张开焱先生著作后更加突出的感受。


       张开焱先生似乎要通过本书,给自己的神话学研究做一个总结,以后将转到叙事学研究方面去。我倒是觉得神话学还可以并行不悖,毕竟神话学是叙事学中最重要的门类。我甚至建议张先生关注更多活态的神话,关注叙事波澜壮阔的那些神话,可以发现更多的叙事学的新问题。


       本书是作者长期思考,在其大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写成的。本书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中西神话叙事比较中的异同,给人启示颇多。该书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神话学的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在本书即将付梓之前,特表祝贺。祝张开焱先生在叙事学神话学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


       田兆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神话与民族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



       相关链接:


       张开焱主撰《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神话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