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华人领袖线上聚会 呼吁美国华人团结起来应对挑战


2020年11月09日 09:59    来源:美中时报    鸿鹄

       11月7日,一个别开生面的线上会议将撕裂的华人群体领袖聚集一处。美国总统大选后尘埃落而未定的局面,让美国华人普遍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巨大压力。在美国属于少数中的少数的华裔,在支持相互对立的两个党派的同时,不无感慨地发出华裔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应付政治疫情和新冠病毒的呼声。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汉巍语言学院创办了《美国华人未来论坛》系列活动。昨天的活动在“大选后华人面临的挑战和出路”的主题下,来自南北加州数十位华人领袖和四十多位华裔参加了这次论坛。虽然党派立场和政见不同,所有发言人都能够以华人事业的大局为重,以华人的生活和利益为中心,顾全大局,为了华人未来敢于舍小我而顾大我,控制自己的党派倾向,从而使大会进行得秩序井然,理性和平。端庄漂亮的主持人张怡玲女士是会议的灵魂,由于她的灵活和富有魅力和个性的主持工作,连续两小时不停顿的长久的时间压力,以及敏感的政治话题带来的紧张情绪,变得愉快与轻松。


       大选造成美国华人社会严重分裂



       张怡玲女士开场介绍会议说,4天前美国刚刚经历的大选,被称为本世纪最 consequential、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场大选。这场大选,严重撕裂了美国社会,在许多重大议题上,似乎红的更红、兰的更蓝。


       这场大选也造成美国华人社会的严重分裂、对立,再加上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华人在美国的处境及前景,令人担忧。


       这个背景促成了今天的论坛,今天会上有位嘉宾(8位到场)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他们都是对美国主流社会以及华人社区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领袖们,他们分别来自洛杉矶中华总商会,洛杉矶社区互助联合会,新生命中心,美国山东总商会全美山东同乡总会,全球能力银行,北加州圣马刁大区狮子会,美国潮商会,美中经济发展研究院,美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等。


       大选后华人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谭捍卫 汉巍语言学院院长,加州蒙特雷湾区华人协会创会长博士之开场致辞。


       他说,欢迎大家来到华人未来论坛系列项目之一:大选后华人面临的挑战和出路。此次论坛的目的是乘美国大选之际,广大华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自己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之时,将大家共聚一堂,探索华人今后如何应对挑战,寻找出路,使我们炎黄子孙在这片美好自由的土地上能够建立一个牢固的家国体系--和平,幸福,和谐地世代生存下去。


       近年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式的发展,华人的政治生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于息事宁人低调生活的美国华人被历史的浪潮推出了隐身的洞穴,走向民主政治的蓝天,暴露在自由平等的阳光下,不得不为争取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和阳光奋斗。在这种形势下,华人尤其是第一代华人移民,有必要与当地人民一起重建价值观,以便统一步调,朝着有利于在美国平均只占总人口2%的华人的方向发展。


       随后谭捍卫主要从“以文会友,教育为媒,共建价值观”的话题出发,强调坚持自己,坚持文化自信是取得他人认同的基础,才是向主流文化迈开步子的良好开端。这样才可以以己之长 融彼之优,积极与主流文化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华人要积极出动地传授中华文化,输出我们以礼待人和平共赢的价值观,吸收主流文化的好的东西,与当地人民一起共筑一个新的适合此我们彼此共同发展的新的价值观。


       团结起来,为华人的共同利益而奋斗



       一、林旭 著名媒体评论员 本期论坛主旨发言。


       演讲题目:华人如何应对大选结果


       1. 大选结果出笼,仍有后续故事


       今天美联社发布新闻,各个媒体纷纷跟进,宣布拜登当选美国第46任总统。一方面我们需要等待更确切的官方宣布,另一方面估计后续还会有很多故事。主要看点在于川普如何通过法律程序证明选举存在舞弊而最后能否获得司法层面的肯定。


       这次大选由于3号当时没有出结果,后面更出现一些纷争。所以不像往次大选,一掰两清,利利索索。有点吃粘核桃的感觉,弄得黏黏糊糊,满手满脸都是桃汁,清洗很麻烦。看来选举过程还得持续一段时日,最后结果的出笼和双方的认可还要费一番周折。


       2. 华人这次大选中的表现


       这次大选,川普和拜登的华人支持者客观上提升了华人参政的形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有文章说华人投票率增加了160%。大选中华人群体出现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川普和拜登助选的行动,在微信中有专门的粉丝群,在全美各地有很多华人上街举牌支持自己的总统候选人,沿街发放自己的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材料,挨家挨户登门拜票和打电话催票。


       过去华人参政热情一贯不高,这次一反常态,投票积极,参与踊跃,讨论热烈。一方面说明这次大选确实涉及到了华人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说明华人对于美国的国家走向和未来开始关注和重视。这是个好现象。常言道,会哭的孩子吃奶多,你不发声,你的利益就会受到侵犯和损害。在美国,如果你不是一个参与者,必定是个受害者。希望通过这次大选进一步激发华人群体参政的热情,让美国社会和政坛能够听到更多来自华人的有力声音。


       林肯总统说,“在这次战争中(南北战争),牺牲的士兵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他们都是为美国献身的英雄”。所以要感谢这次踊跃参与选举的华人组织者和义工,你们是华人群体参政的先行者!向你们致敬和学习!


       3. 华人如何应对大选结果


       (1)华人面临的自身问题——团结


       总统大选,华人选民心中各有心仪之人,这无可厚非。但是没必要弄得剑拔弩张,横眉竖眼,一言不合就争将起来。之前我在微信里面讲到,可以讨论,不要辩论,更不要争论。无论谁当美国总统,下一步的日子还是要过。人的观点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也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不是辩论和争论能改变的,更不是吼叫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辩论和争论如果过了一个度,就会伤害到感情。尤其是大选过后,尘埃落定,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为我们华人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举个例子,在这次选举中,在加州的提案投票过程中,就有投拜登票的同时在16号提案上投了否定票。所以不管是谁的支持者,在切身利益上大家还是有不少共同点。应该存异求同。


       (2)面临的社会环境——可能出现的乱象


       我曾经说过,拜登上台是动乱,川普连任是骚乱。因为两人的支持者中总有不理智者,也可能会有人借机闹事。而出现乱象都不是我们华人所愿意看到的。目前来看拜登上台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我们还是需要有个思想准备,面对可能发生的社会乱象。川普连任出现的乱象与今年5月份发生的骚乱类似,主要是在市中心搞打砸抢烧,以破坏为主。拜登上台出现的乱主要是针对选举,认为选举不公而发泄不满,主要目标可能是投票站点,运票和收票的机构,还有就是另一党派的分支机构等,蔓延到华人社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会影响社会治安,给大家带来危害和不便。只能提请大家注意观察,做好防范。不能讲太多,讲多了就是危言耸听,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嫌。我们期望社会稳定,不要发生乱象。


       (3)美中关系对华人带来的影响


       谈这个问题无论如何绕不开两位总统候选人,因为两位在美中关系的处理上完全不同。川普是脱钩、冷战、围剿;拜登是竞争、对话、围堵。简单说,川普连任的对华政策是“按既定方针办”,也就是说一如既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在川普的对华政策影响下,美国华人有种躺着中枪的感觉,譬如对于微信的封杀,不但引起了恐慌,而且如果真的封杀了,我们也就失去了彼此交流的一种方便的工具。美中贸易战也给很多华人带来了生意上的困难。增加关税只可能要么进口商负担,要么民众负担。昨天买了一瓶镇江陈醋,已经由过去的一块多美元涨到现在的两块多,显然是我们民众负担了税收。川普过去的四年,夸张一点是天天有惊吓。相当多的在美华人,尤其大部分由中国大陆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希望美中关系是平稳与平和的(现在谈友好有点奢侈)。如此才能安定的生活在美国。


       拜登上台,有两个是肯定的,一是美中关系的止损,不会有什么突然的举动,逐渐走向平稳;一是美国外交政策重新回归到奥巴马时期和民主党的作法。对于我们华人来说,美中关系的平稳有利于我们在美国的生存,因为作为一个来自竞争大国的移民,身上总会带有标签,也容易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但是,拜登上台以后我们要特别注意他国内政策的实施。可以肯定,相比而言,拜登的政策有利于移民这个少数群体。但是我们在少数族裔中又是少数,换句话说,我们是少数族裔中的黑人,很多少数族裔的优惠政策可能优惠不到我们华人,反而是受害者。在加州,我们更要注意这种倾向,要防范我们的权益被损害,要保护好我们的孩子,要保护好我们的生命和财产,要保护好我们的钱袋子。


       (4)未来华人的加速本土化问题或称为融入主流问题


       我来自中国大陆。我们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要向老侨民学习,因为来自体制不同的国家,对美国的体制有个了解的过程,对参政议政有个学习的过程,对党派有个认识的过程。这次大选,华人热情高,投票积极,但是大陆移民主要还是紧盯着总统的选举,而对党派、党派的理念、各党派提出的政见了解甚少,所以介入的深度和持续性,要比老侨民差,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我一直认为融入主流这个词有点被动性,通过这次选举,华人所表现出力量和独特性,证明华人完全可以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自我的组织,通过充分的展现,成为美国社会一支独立的群体力量来发挥作用。加速本土化就是要更多关注自己社区和选区的事情,更多了解自己周边的人和事,更多为自己的社区和民众提供服务。疫情期间,很多华人社团持续为社区赠送防疫物资,这些都体现出华人对社区的贡献和爱心。希望我们发扬这种精神,结合我们对美国社会的更多的公益性参与,使得我们华人成为美国社会不再被忽视的一支团结有力的群体。


       华人族裔更应该团结,共同对抗任何形式的分裂及歧视



       二、莊佩源 著名的杰出华人,洛杉矶中华总商会主席


       演讲题目:美囯总统选举对全球及美囯本土的影响


       他强调说,华人激流中勇进当相互挽起胳膊“疫情下,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将新冠肺炎定义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这个对华裔民众带来沉重种族歧视的负担,而正直大选期间各地阵营政辩激烈几乎形成对峙的情况,华人族裔更应该团结,互相扶持,共同对抗任何形式的分裂及歧视。


       在这次大选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在华人里,就是“不同意见”分的很清楚,选共和党的和选民主党的{民众}有些真的太激烈了,我觉得大家应该从一个更广的角度,怎么样对大家好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此次不论选举结果如何,民众都不因该怀疑选举制度的公平性,因为美国是真正讲究公平公正的国家,在外大势宣扬拜登“舞弊”的很可能是想借机发动暴乱的激进派。目前威胁洛杉矶的最大的问题还是9万无家可归的游民,游民问题如果遇上疫情爆发,就会让洛杉矶人民的健康变得岌岌可危。


       特朗普此次失利绝不是因为拜登赢了票仓,而是特朗普“输了“,他在位期间的许多行为让人无法再给他四年,他没能以他作为一个总统该有的权力来维护人民利益,反而是让共和党和民主党间的矛盾分化了这个国家。再看中美关系,台湾关系,特朗普在沟通上的做法也让人失望。


      从第三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三、陈烈 2019年美国总统资政顾问,美国大上海联盟常务副会长, 北加州SanMetal 狮子会副会长。


       演讲题目:华人溶入美国社会的难点在那里?


       首先,我介绍一个我在美国学习到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4W1H 法则(即WHO, WHAT,WHERE,WHEN & HOW)。


       第一个Who am I ? 自我的定位。我们华人移民和生活,很多人认为我们和美国人是一样的, 一样吃饭,一样开车,一样赚钱。然而,我们的讲话方式,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西方美国人是有不一样。所以,在美国生活(或在其它地方生活)重点不是找到相同的一样,而发现不同的不一样,而加以对待解决。我见过一个华人回复一个骂他的"滚回中国去"时白渣回答:我作为美国人去年交税二万多美元,你交了多少税?


       第二个What is different? 我在美国生活后,有二个发现。第一发现是:西方文明的基石是:自由,民主,平等;而东方文明的基石是:生存,期望,幸福。以这次疫情为例,中国,日本,南韩,台湾,均有二维码管理,手机跟踪等管理,使用了集体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下的管理方式;而美国,欧州,印度,巴西,因为自由权(主要是个人隐私权)等作用,无法达到一致管理。所以,你看在美国的华裔你不叫他们戴口罩他们都主动戴上,而许多老美戴了口罩的也有罩口不罩鼻的,形同虚设。一部分东方人要命是骨子里的,一部分西方人为自由可以不要命的。第二个发现是,大中华(主要是中国过来)的移民有一种下意识的一分为二思考习惯:我是对,你就是错的。除了我以外,其它都是另一方。然而,我注意到老美在交流中,有一种认真听的习惯,慢慢我发现,他们不是用"我对你错"一分为二/一劈为二"的方式,而是从第三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形成了"一分为三,一分为五的多项Option选择。许多微信群内的争吵是摸象人的争吵,要升到训象人的水平;许多骂别人臭棋的人,主要是不是棋手;我们大多数的观点,仅是Photoshop中的一个层,但有些人把自己认作为最后的合成图案的decision Maker( 决策人) 了。


       第三个where am I here? 我们美国华裔是生活在美国。如果有在中国学习,影响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应对,可以参考使用, 但我们也要学会在美国处理问题的方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限与时间此议题就不展开。


       第四个 When is it happened?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生活在AI时代的美国了,许多观点和处理方式都在变化中。因此,我们要古为今用,中为洋用了。


       第五个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 对,如何做到"古为今用,中为洋用",这就是我们这次论坛会议的要讨论的地方。西方文明中有重视过程强调推理赢者通吃的特点,东方文明有先讲结果再论过程的方式。华裔是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少数並一定吃亏,美国犹太民族就做得得心应手。为此,我们华裔将东方文明中解决问题先解决结果的方案,提炼出来。比如;我们华裔可以建立一些平台,将一个一个社会问题,政策问题,将左右各方处理的意见都集合在一个网页中(象提案议案一样)。让人们对比,了解,讨论产生最后拆中方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技巧可以有效使用。


       自我改善,成为关键少数



       四、孟宪军 一位关注弱势群体,实干,很有影响力的华裔领袖。他的贡献值的在此多写一笔。他于2013年创建洛杉矶社区(居民)互助联合会,帮助弱势群体维权;2013-2019年帮助洛杉矶活动房社区,配合洛杉矶政府,设立活动房法规;2015至今,积极投入抵制SCA5、AB1726、Prop16等政府法规;2016-2018 是罗兰岗社区协调议会成员,阻止商业化大麻进入洛杉矶非城市化社区;2018-至今,开创了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political PAC),使用公投和诉讼手段,迫使5个已经获得批准的大型大麻种植加工基地下马。


       演讲题目:应对变局的新提法——美国华裔“关键少数”战略


       “关键少数” 的概念:关键少数指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是事物的最精华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但数量少,是引领发展的优势群体。美国华裔关键少数战略的目标,是敦促美国华裔,建立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领导力。


       当下美国新冠病毒肆虐加之政治分裂,人民中产生焦虑,特别是被敌意的乌云笼罩着的少数族裔。


       今年二月,洛杉矶社区互联会开疫情新闻发布会,主旨是向政府喊话:世界已然改变,要及时应变。会议准备要求洛杉矶政府积极抗击疫情,遗憾的是,那时政府不希望造成“恐慌”影响当时经济,因此,相关部门推脱不到场,以致一再贻误抗疫战机。有许多时候政府无能,需要民间强有力的推动,可惜华裔一直左右两派敌对,彼此抵消力量,没有分量影响关键政策。


       多数人至今还没有意识到,疫情以及它所导致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的改变,将带来世界迈进人们难以预料的变化。对于未来特别是可能种族分裂,少数族裔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战略体系予以应对。


       美国华裔关键少数战略,首先可以加强族裔的团结力量,对消除生存威胁有吓阻的作用;进而利用关键少数的力量,争取和稳固美国华裔具备同其他族裔平等的社会地位;更进一步是新一代华人移民熟悉东西方文化,改善后会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的,要担负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


       成为关键少数的核心,是美国华人的自我改善。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有功利心,走党派极端,内部敌对。这些问题就造成走不到一起的一盘散沙的状态。


       实现关键少数,首先要走到一起,才能聚集力量,形成整体。无论世界变化成怎样,都无奈“关键少数”不可或缺的作用。


       形成关键少数,美国华裔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要建立信仰,即增加爱心、谦卑和宽容的素质,来实现团结。


       没信仰、不道德就不适宜先贤所立下的美国宪法。当下美国社会的信仰问题,是无法达到信仰所应有的标准。所谓信徒的内心并不信神,无法与神沟通,或不肯按照神的旨意而行。我知道,信仰能够增加自我意识的能力,实现人精神上到思想行为的根本改变。


       2、温和中立不走极端


       ACA5,即Prop16按族裔优待法的前身,2020年大选被人民否决。在这个立法的过程中,美国华人身先士卒,在立法者暗箱操作,以及得不到反对党政治人物支持,群情低落的情况下,义工坚持在关键时刻游行,才扭转颓势,并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赢得大选否决的胜利。无论任何党,都不宜过多依赖;任何不努力的华裔官员,无论他们是任何党派,都不宜去选举他们。


       同胞要有善意的沟通。微信政治群像挖井一般,越挖越深,偏听偏信误导严重,与对方缺乏沟通和理解,造成两派各说各话、势不两立,进而彼此攻击、表现极端,造成分裂。


       3、族裔联合奉献社区


       2017年洛杉矶推广商业大麻,罗兰岗华人组织当地社区力量抵制最终成就,造福了洛杉矶广大地区。如果不是全力投身社区服务,在危机形势没人说话反对,就无法阻止伤害社区的错误行为。在这样的行动中,华人得到各族裔的高度赞扬,起到领导社区正义的作用。


       美国华裔关键少数战略,是一项可以成就的目标。“关键少数”做为美国华裔发展核心战略的提法,可以让华人形成力量。


       这是一张华左和华右在一起的合影。华人左派和右派为了华人的共同利益走到了一起。我们华人有许多的共同利益,因此大家不要被眼下的分裂状态所吓倒,而必要建立可以走到一起的信心,才是终达目标的开端。


       结语:关键少数的战略提法,也是借用犹太人被迫害却不致于被消灭,进而奋起发展的经验。在这里提出来是抛砖引玉,有待专家们予以重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华人应该和主流价值观融合



       五、刘磊,美国山东总商会会长全美山东同乡总会理事长


       演讲题目:华人在美国地位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出来


       华人在美国一百年,我们不光是要纪念华人在美国做过的贡献,纪念曾经辉煌的过往,更有续写辉煌的未来,我认为华人应该和主流价值观融合,还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勤奋学习工作,成为对美国积极影响和贡献的种族。更应该团结一心在选举时积极投票,在做贡献的时候争取权利!


       尽量在各阶层参与政治及小区事务



       六、林志斯 原定的下一位嘉宾林志斯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袖、实干家。他为华人社区做了许多好事,也帮助过很多政治人物竞选成功,提升了华人对美国政坛的影响力。林先生是TCM投资公司董事长,新硅谷离岸发展中心董事长,美国潮商会创会会长,美国潮商基金会理事长,美中经济发展研究院執行理事长。林先生原定的发言题目是:夹缝中生存 - 华裔美国人定位谈。今天因为临时有急事,林先生无法在这个时间段参加会议,他请我转达以下信息:


       “祝贺(美国华人未来论坛系列之一),首次举办!我是旧金山湾区林志斯,在此向谭校长及各位朋友致敬!!期望我们在美华人能够团结,尽量在各阶层参与政治及小区事务,鼓励大家投票,坐言起行!!预祝论坛顺利成功!”


       把自己当作这个国家的主人



       七、郑其 北加州圣马刁大区狮子会创会会长,美国高级私属加州医学院助理院長


       演讲题目:移民华裔子女在大选中的政见,在美的定位及转机


       1)移民第一代的子女为什么大多数会支持民主党?


       我作了小小的调查,几乎每户中国人移民家庭的孩子都清一色选民主党 不知你们的家庭有无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呢?


       A)美国土生的中国孩子,他们是在社会上比较孤独的一个群体,对中国人耒讲他们不很懂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不善于中国语言,所以在华人眼里 他们是小老美,对美国人来说他们的黄皮肤 小个子,大多数不符合高体能的运动竞赛的体格标准,在老美眼里 ABC这个群体也是中国人,只不过是会讲英文的中国人。因为孤独 ,他们通常都是ABC与ABC一起成长 与他们父母不同 第一代移民父母较多在中国小区生活,他们是直接从出生 到学校到社会,是直接生活在大社会中,是极少数民族,所以对歧视特别敏感,他们虽然自身意识自己是美国人,但整个社会只看皮肤颜色。否则奥巴马就应该是白人 也许当不上总统。


       B)由于他们在心底里同情像他们一样的少数族裔,弱势群体,他们特别敏感及厌恶歧视。他们觉得自己与白人一样是在美国长大 受一样的教育,不应该被歧视。所以当川普的美国强大论被歪曲成民谇主义时,对于民谇这一点,土生的华裔孩子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他们井不是拥护拜登,而是不喜欢川普的某些讲法。


       C)除了投资移民外、中国大多数第一代移民是从贫穷到富裕,ABC群也不是老资产阶级的下一代。早期很多移民家庭的小孩在幼年父母条件不好,也拿过白卡,去过公立学校拿助学金。所以内心对社会主义的模式并不反对。当然他们没仔细想过二党其实都重视教育。


       2)换届后将会面临什么?


       其实今后无论任何一个党执政,在美的华人的尴尬处境都不会改变,因为限制中国的经济向世界纵伸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参众二议院一致通过的国策。


       A)我们加州华裔的子女首先面临的是升学的平等机会。虽然16号提案没在加州通过,但是名校校长刚发表声明还是坚持要用种族比例来招收学生。


       B)工作机会的挑战,高端科技人体生物智能,国防科技等一系列的专业,可能对于黄皮肤的华裔ABC来说机会要大幅度下降。


       C)华裔ABC与父母亲在政治观点上的极度分歧造成家庭的分裂。


       华人中产阶级为多,由于健保的保费及各种税收的大幅度上升,这种打土豪分土地的冲击,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华人,他们中大多数是支持共和党对小商业的减税及取消全民健保所带耒的高保费。他们在政治上与他们的子女观点是不一致的。我已经听说不少华人家庭在选举期间有剧烈的争执。家庭不再共进退。


       3)我们如何应对变化,保护自己的子女?保护家庭和协,美好的生活不让大选搅乱。


       A. 要为孩子从小就储备足够的教育基金,不单依赖助学金上大学。


       B. 要教育小孩从ABC的群体中里走出耒,把自己当作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正确定位自己,他们是中西文化的优秀结合做,人在心理上的强大是很重要的。


       C. 在经济条件可以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并不受种族比例的影晌。


       D. 在选择专业时尽量避开敏感的行业。


       F. 如果在美升不到好的大学,不妨试一下报名清华北大 等中国名校 因为美国土生的孩子可以免考进入。


       G.不要特别反对华人第二代从政。中国人在未耒的美国也要有自己的领袖。


       要注重精神修养



       八、玛格丽特·赵,生生中心会长和创始人她是一位诗人、作家。她的回忆录获得过大奖,她的中英双语诗集,很受欢迎。她的幽默天赋使她成为观众喜爱的脱口秀演员和励志演说家。她创办的非盈利组织生生中心,多年来为社区提供气功养生和中医推拿健康理疗教学服务,让很多人受益者。她还积极从事中华传统文化推广教育工作, 搭建中美佛学文化交流平台。她的发言题目别具一格:


       演讲题目:精神修养与情绪控制


       精神修养与情绪控制是政治生命与健康的基础。每天放松减压。养生,不是养身。养身就是养肉。养生主要就是养心,养生命的状态。有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若如情绪,还有饮食、生活作息、环境的因素等。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最好的抗体。养生的方法从古到今,浩如烟海。我们可以帮助⼤家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简便易行的功法,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1. 气功:气功比太极更容易学,动静相宜,阴阳平衡,而且还可以专门挑选合适自己身体或者疾病需要的气功来练习。


       2. 自我穴位按摩:我们的身体奇妙无比,360多个穴位,每一个穴位都是药库。


       3. 健康要从小开始。我们在希望孩子学习进步,考取高等大学的同时,他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当他们在小时候学到了养生的本事,一辈子就能把握自己的健康。一个没有健康的人,学业事业再成功也不算成功。


       4.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这么高?很多都是从压力开始的,一分钟的Stress,造成的损害,二十四小时还不能恢复。那要是每天都有压力,又不懂减压的知识手法,不断的堆积如山,就有奔溃的时候。从压力—失眠—到精神抑郁—精神抑郁—两个极端:轻生或者暴力。这些都是每个父母要非常重视,防患未然。


       人的政治情绪也如此。其实,对政治事件的处理也需要我们将其归属到身体内部的平衡上。我们的信仰,主张和立场等,都要注重精神修养。这个精神修养的层面往往就要在穴位中培养,在气功中淬炼。


       制定全美华人合作宣言指导实施


       九、林建新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提一下另一位人不在心在的嘉宾,他没能到场却对这个会表示高度重视。说此论坛的举办“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他是杰林集团董事局主席兼美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主席。他给会议组织人发信息说,“谭会长好!您组织的很好,您同其他几位会长与广大华人分享经验与心得,这是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我注意到你们讨论的议题,是华人所关注关心的议题,也是我想表达的议题。祝您今天论坛圆满成功!


       另外,他还让论坛转达他的看法。他说:华人不像犹太裔人有教堂、有宗教、有危机感,华人现在主要做的事情要治标先治本,要团结力量一起行动,要制定全美华人合作宣言,去指导去实施。以后在国家执政机关与参众两院的人数提高了,政治获得了成功,社会地位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得到社会各界尊重!另外要重视与国家政要建立公共关系、人脉关系,这样发展华人事业才能获得成功!


       一件令所有在美华人兴奋的事,他在宾州费城市建立一个美国华人华侨博物馆,计划2021年夏天对外开放,博物馆是奠定了华裔族群利益共同体的载体平台,计划在博物馆设立1.美国华人华侨博物馆基金会(华人基金会)。2.美国华人研究中心(华人智库)。3.美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全美华人合作组织)。期待将博物馆打造成华裔文化学习与教育的基地,凝聚华人团结的力量,为华人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获得更大成功而努力。博物馆近期正在筹备修编华人移民来美国的族谱,收集500万华人在美国的分布数据,希望广大华人积极参与支持修编工作。希望有博物馆作为载体平台,华人的事业发展一定会持续发扬光大并会永久传承下去。


       论坛在两小时以后正点结束。会后许多人不肯离去。要求添加主持人微信,要求建专门的群讨论华人关心的问题。许多人还问我们什么时候举办下一期论坛。我也希望我们今天的嘉宾依然会是明天的嘉宾。期待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团结华人,帮助我们的华人及后代在美国生活的更好。


       第一届论坛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结束。观众会后迟迟不肯下线,有些人追问下次论坛什么时候开始,也有许多人要求加主办人微信,电话和Email。希望这样能团结华人为华人做主给华人提供精神力量的活动能够经常举办。论坛委员会也在征求各方意见尽快决定议题尽早通知大家。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