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美关系的微妙时刻,总会有一些“巧合”发生。最近的“流浪气球”事件就是如此。气球可以失控,但是中美外交不可以失控。“一切责任”的锅好甩,中美关系破裂、走向脱钩的后果可不好承受。
01
“流浪气球”事件发生后,一开始国内舆论很冷淡,甚至有点幸灾乐祸。什么“大题小做”、“借题发挥”、“美方没有击落气球的能力”等等,这些奇谈怪论出自一些知名外交关系专家之口,着实让人诧异。
这一事件的严重性,稍微了解一点国际法的都应该知道。不懂国际法的,想象一下同样的场景在中国发生,舆论会是怎样的反应,外交部门又会如何表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的同理心缺失,已经是中国舆论场对待中美关系的常态。
这个“题”并不小,而且不能及时沟通处理,必然持续发酵,而不是美方“借题发挥”。
实际上,拜登政府乃至军方一开始也想淡化处理,拖延了两天。布林肯表态暂缓访华,也没有把话说绝。这是息事宁人的态度,中方也表达了遗憾。但是,事件并没有向缓和的方向发展,最终还是以击落告终。
这一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冲击不可低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两次本土安全威胁都来自空中,一次是珍珠港事件,另一次是911袭击。拜登政府最终采取击落措施,是民意压力之下的必然反应。
这种民意压力不会因为气球落地而结束,伤口还会继续发酵。如果导致中美加速脱钩,高度民粹化的中国舆论大概又要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了。有铁饭碗的国际问题专家可以这么做,万千普通民众却要承受严重的经济后果。
02
在中美脱钩问题上,这边的专家一直强调美方会因此付出严重的经济代价,却很少提及我们要付出的经济代价。真不知道这些国际关系专家到底是拿着谁的工资,那么替美方着想。国际问题专家不关心国内经济,经济主管部门是要关心的。
2月2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在会上表示,进入2023年,全球经贸形势变得极其严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已经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
2021年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总额为48886亿元,比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的总和还多。如果中美走向脱钩,双方都会承受外贸损失。但是,这种损失并不不对等的。对美方而言,进口替代、产业链转移的成本是暂时的,而中国失去市场的损失是长期的。
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是贸易商品的结构。中国出口商品的层级较低,可替代性强。美国对华出口商品的层级较高,尤其是高科技产品,不可替代性很强。
所以,一旦中美脱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被其他国家替代,也意味着这些国家将会成为美国高科技产品新一轮的新兴市场。比如说这几年发展迅猛的越南,对美出口大幅增长的同时,苹果手机的销量也在大增。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失去全球大工厂的优势,同时也会失去了全球大市场的优势。
其次,美国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单一贸易伙伴,还对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巨大的影响力。2021中国排名前十的贸易伙伴(国家与地区)中,除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和巴西外,其余分别是日、韩、德、澳大利亚,均为美国的主要盟友。
俄乌战争中,美国对这些盟国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一旦中美彻底翻脸,这些国家的站队没有悬念。即便美国不施加强干预,由于美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产业链转移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采购来源也会随之转移。
因此,分析中美关系的贸易维度中,不要高估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和市场优势。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七八十年代全球产业链大转移时,认为不可能到达中国的声音也不小,最终如何了?
今天断言不可能是印度、不可能是墨西哥,殷鉴不远。以目前的中美关系走向、国内的营商环境,产业链转移加速动力是在增加。国际问题专家们的种种意淫,不能代替人民饭碗的真金白银。
03
坦率地说,中美关系走到今天这一步,“一切责任都在美方”是说不过去的。中国国际问题专家们破坏两国互信基础、煽动仇美情绪不遗余力。
在中国舆论场上,美国任何动作,不管是不是和中国有关,是不是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我们的国际问题专家都能做出恶意的解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
疫情期间,美国货币放水,是收割全世界。疫情复苏后,美国升息,也是收割全世界。真不知道这些专家要美联储怎么干,才算不是收割全世界?实际上,是全球货币体系是有国际协调机制的,疫情爆发各国担心恐慌引发危机,希望美国增加美元流通量。
这个“水”放出去,当然是要在危后“收”回去的。放多少、怎么收是有一定的争议空间,但是放和收的动作都是国际货币协调机制的共识。哪儿就能轻易“收割全世界”?
这些专家对中国的解读也同样不怀好意。中国的任何外交事务,在他们的嘴里都成了“对美反制”。和欧盟、日韩发展合作关系,是“对美反制”。和俄国、伊朗等国的外交,也是“对美反制”。中国外交到底是为了自身发展服务,还是为了反美?他们力图传达的信息是:中国人吃饱了,砸天量资源搞外交,就为了和自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做对。
中国发展经济、提升科技实力,也被他们解释为“反美”。华为搞5G是为了反美,中国发展电动车是为了反美,加强产业监管也是为了反美。
在这些国际问题专家的大肆宣扬下,中国舆论已经成了“反美宇宙”。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光速的。“美国是万恶之源”,“中国一切为反美服务”出自中国国际问题专家之口、成为中国主流舆论,是不会被太平洋屏蔽的。
我们不希望被妖魔化、不希望“中国威胁论”破坏中美关系,是正当的。但是,我们的国际问题专家大搞妖魔化美国、大唱“美国威胁论”,考虑过美国民众的感受吗?流浪气球事件,美国民意汹汹,真的是过敏、过激吗?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中国人,我无论如何也不信气球携带着病毒之类的鬼话。然而,一个经常关注中国舆论动向的美国人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中美之间的信息传递、人员往来,已经不是四十多年前关门自嗨的时代可比了。意淫国际问题的专家们多少要口下留德,不要乱带节奏。说美国人不敢打气球、不能打气球的,应声打脸了。
更可笑的是,气球被导弹打下来,顺势又鼓吹“气球制胜论”。这没有十年脑血栓病史真无法解释了——气球又不是中国独门绝技,谁不能放?是准备和美国比气球多,还是比导弹多?
如此脑残,竟能为专家,在中国舆论场上卖拐多年,是真要反思了。这些专家反美为业,却对中美关系破裂、中美脱钩的后果绝口不提。可以想象,真到了那一步,他们跑到美国的房子去,大骂“一切责任都在美方”,继续他们的反美生意,直到中国的韭菜地里没有一棵韭菜。
但是,中国经济怎么办?中国经济最后的支柱对外贸易怎么办?千千万万人的生计怎么办?真鲁迅不是这样的,真鲁迅是要问“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
2月1日至3日,《人民日报》3版连续刊发“钟声”署名文章,篇篇聚焦中美关系,反对“脱钩论”,体现了对中美关系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中美关系事关中国经济大势、民生大局,不可儿戏。既然如此,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无法回避。
美国到底强大不强大,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美国在全球体系中的重要性,无法回避的,也不应回避的。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性,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
总之,中美关系渐行渐远,批评美方“反应过激”之前,也要反思国内舆论的荒腔走板。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连续发文 呼吁中美重返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中国外交部就美击落中国气球向美驻华使馆提出严正交涉
美国击落中国气球 中国抗议
气球事件为美中关系再蒙阴影
辉瑞新冠特效药:呼唤中国停止反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