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功怀念刘增杰先生:求新求变,锐意进取


2023年11月27日 08:48     美中时报    何德功

       我常想,能在河大上大学很幸运,有缘遇到了灿若群星的好老师,如任访秋、华钟彦、高文、于安澜、宋景昌、王宽行、李春祥、赵明、黄平权、刘增杰、刘思谦、王文金先生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任访秋先生是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高文先生的汉碑研究独树一帜;华钟彦先生吟诗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安澜先生的篆书在当代堪称一绝,他的画论至今仍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他们在各个层面哺育我成长。其中刘增杰老师在新的观念方面对我影响最大。


1988年,刘增杰老师邀请李欧梵前来讲学。前排由左至右刘溶教授、美国华人学者李欧梵、刘增杰教授、赵明教授;后派由左至右:当时在读硕士研究生张宝明、何德功、沈卫威、章罗生、王丹莉、李天明


       刘老师的文学观念并非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体现在日常工作的耳濡目染,和单独接触时的耳提面命,很多话言犹在耳,总起来说,就是突出一个“新”字,鼓励我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用新观念、新方法去从事文学研究。


       刘增杰老师课讲得很好,很有激情,充满新意。他分析祥林嫂形象、《呐喊》、《彷徨》的艺术、《子夜》的结构艺术、《阿Q正传》的思想性、解放区文学的新特点等,多用比较综合的方法避开单篇作品分析和老生常谈,从不同的角度得出新颖的结论,听刘老师的课总是沉浸在他巨大激情的氛围里,同时可以开拓思路,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改革开放的航船刚刚启航,那是一个人人充满希望的年代。在文学领域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纷沓至来,文学是最受人瞩目最热闹的领域,一篇文章可以轰动全国。由于河大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总感觉在这方面慢半拍,当时我们特别渴望得到外部的信息。刘增杰老师时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常务理事,每次开会回来都给我们介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成果,记得有一次他用一个多小时介绍乐黛云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乐黛云先生从中外作家的比较中得出独到的见解,使我脑洞大开。同时,刘增杰老师还利用个人的关系请王瑶、严家炎、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王信等前来讲学,那时,刘增杰老师是我们赖以了解外部的窗口。


       我读硕士生的时候,开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问题,中国近现代很多作家留学日本,留日作家铸就了近现代文学大半部,我利用会日语的长处,写了一篇《梁启超、黄遵宪、周氏兄弟与日本文学》的作业,刘老师看得特别认真,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当面指导时对我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大加肯定,使我深受鼓舞,从此以后,我一直关注中日现代文学比较,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周作人与日本白桦派》。


       1988年,我考取中国社科院林非先生的博士生,期间到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受到丸山升、丸尾常喜等先生的悉心指导。日本学者重考据,如丸山升讲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左联五烈士家住在哪里,相互之间有多远,刑场在什么地方,在黑板上贴上地图足足讲了两个小时,丸尾常喜讲鲁迅的《鬼吊》,首先让我们看他在绍兴组织艺人表演《鬼吊》的录像;日本学者重原文,每周都组织大家读左联杂志,一篇一篇地读,他们得出的结论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和国内学者当时大发宏论大不一样。回国后,我向刘老师做了汇报,他听得特别认真,我告诉他,我的博士论文准备在资料方面下一些功夫,刘老师表示肯定。


       那些年,文学给了我很多欢乐,寄托我最大的梦想,刘增杰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在我心中他是一束光,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后来由于命运的改变,我没能在文学领域走下去,但刘增杰老师求新求变,锐意进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我要用感恩的心情由衷地说一句:谢谢刘老师!同时我也对刘思谦老师由衷地表示感谢,刘思谦老师的当代文学研究让我受益匪浅,两位老师永远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刘增杰老师、刘思谦老师千古!


       (何德功:新华社高级编辑,本文系作者在11月25日“刘增杰刘思谦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发言)


       相关链接:


       两座灯塔:刘增杰、刘思谦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举行


       鲁枢元悼念刘思谦教授: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鲁枢元怀念刘增杰先生:把一生献给学术的人


       解志熙忆刘增杰先生:仁知兼勇 宠辱不惊


       引路人:悼念恩师刘增杰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