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8-29日,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协办的“后疫情时代的生态美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网络会议的方式召开。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樊美筠教授主持开幕式。谭好哲教授代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向参会者表示了热烈欢迎,樊美筠教授向会议主办方表示感谢。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碧辉、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分别致开幕辞。徐碧辉教授对本次会议主题,即“生态美学在后疫情时代的探寻”以及“生态美学在中国的发展”表示赞扬。王治河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生态危机下,关注生态文明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赞扬了生态美学、过程美学学者对此所做出的努力,他深信生态美学这股清流在生态文明的大势下,早晚会成为时代的洪流。杜泽逊教授代表山东大学文学院向参会者的支持和参与表示感谢,并就本次大会推动生态美学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中国生态美学家曾繁仁、鲁枢元,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霍姆斯•罗尔斯顿,过程美学家杰伊•麦克丹尼尔, 珊卓•卢巴斯基等中美学者出席了会议。


美国著名过程美学家、美国旗杆学院院长珊卓·卢芭斯基发言。

中国著名生态美学家,山东大学原校长曾繁仁教授发言。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荣誉教授,“现代环境伦理之父”罗尔斯顿发言。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院长樊美筠博士主持会议。

美国长岛大学名誉教授,国际美学协会、国际应用美学协会会长阿诺德·伯林特发言。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碧辉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发言。
大会分28日上午以及29日上午的大会讨论、28日下午的两个平行会场以及28日下午的生态艺术专场三部分。共有中外学者共86人进行了发言,对生态美学的概念、生态话语、生态文艺、生态批评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探讨。
28日上午的大会发言中,曾繁仁教授和鲁枢元教授分别从《黄帝内经》之“生生之道”的当代价值与东方诗哲泰戈尔出发,对疫情的蔓延和现代性生态陷阱进行了反思。美国长岛大学名誉教授,国际美学协会、国际应用美学协会会长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阐释了环境的三种意义。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荣誉教授,“现代环境伦理之父”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 III)就后疫情时代生态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美国过程哲学家、美国汉瑞克斯大学教授杰伊·麦克丹尼尔(Jay McDaniel)从过程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美学的关键概念。美国著名过程美学家珊卓·卢巴斯基(Sandra Lubarsky)则指出了基于情感之上的世界观对充分发展后现代生态美学的重要性。美国生态文明研究员执行主任杰瑞米·法肯塔尔(Jeremy Fackenthal), 从怀特海过程美学出发,强调艺术通过师法自然所具有的使文明保持新鲜度的功能。
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则对具有实践性的“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生态意义进行了介绍。在28号上午的讨论环节,中美学者关注过程美学、图像叙事、身体美学、艺术参与、感知经验与生态美学的关系问题,就相关论题进行了交流。
28号下午的平行会场主要为中国的青年学者关于后疫情时代的生态美学问题发言。他们关注具体文艺作品的生态美学思想、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以及生态文化建设问题,视域涵盖了中国古典美学、生态美学、生态批评、景观美学等,角度丰富多样,展现了中国学者对生态美学的有效探索过程,这为生态美学的国际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8日下午的生态艺术分会场则主要邀请了中国的艺术家和中美的批评家,就生态艺术的创作和批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就后疫情时代生态艺术的主题、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9号上午的大会发言中,中美双方学者分别就生态美学的建构、生态文明的发展以及生态美学思想的阐释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台湾大学名誉教授林耀福先生从解释“易异译疫”概念出发,就建设中国生态批评的风格与道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旧金山大学、京都国际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史蒂夫·罗迪先生则讨论了后疫情时代下有助于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学。王治河博士在题为“第二次启蒙是一种美的启蒙”的大会发言中,总结了第一次启蒙暴露出的十个内在局限,即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他者的种族主义立场、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姿态、对乡村和农人的鄙视态度、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阐释、对民主的均质化理解、对争斗的高度迷恋、对资本的极度崇拜。王治河博士认为,藏于其背后的重要根源便是对美特别是自然美的漠视和打压。心怀他者的第二次启蒙的核心在于对美的肯定与热望,作为一种美的启蒙,它不仅能够为生态美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樊美筠博士从有机美学的视角提出了“我美故我在”的命题。她相信因其与中国合和文化和有机思维的深度契合,后现代有机美学注定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程相占教授通过反思现代西方自然美学对象化、风景化、艺术化及其隐含的人化等四方面缺陷,提出当代西方自然美学相应发生伦理化、环境化、生态化与自然化四方面的转型,在勾勒西方自然美学当代发展逻辑的同时,明确阐释了自然美学、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三者之别等。
大会最后,王治河教授与程相占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王治河教授将这次会议总结为“沦陷”二字,就是深陷对作为生态学和美学绝美结合的生态美学的热爱中,他认为本次会议从广度、深度上而言都是一场学术盛宴,大家四方云集,观点丰富精彩,是中国生态美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治河教授高度肯定了曾繁仁教授、鲁枢元教授对生态美学思想的探究,并对学界同仁的发言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和总结。王治河教授引用曾繁仁教授所讲的观点——生态美学即为“生命美学”,“保命美学”,倡导大家践行知行合一之路,为生态文明的实践和建设贡献出一己之力。
程相占教授肯定了本次会议在生态美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作用,并就本次会议产生的学术成果所可带来的国际影响表示出了极大的信心,认为本次会议促进了中外理论家、评论家、艺术家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中国的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走向世界具有积极作用。程相占教授在最后重申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即“探索后疫情时代的生存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并期盼相关问题能够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本次大会单场参会人数最高峰为239人,引起数十家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网于27号就以“生生之介——后疫情时代生态美学国际研讨会暨生态艺术展”为题发布了开幕信息,可见本次会议引起了相关群体的广泛关注。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