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革命”:评王士花《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研究》


2025年05月23日 07:10     美中时报    窦豆
字号:较大   适中

       在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宏大叙事中,山东抗日根据地长期处于一种"熟悉的陌生"状态。王士花教授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扎实的史料功底和细腻的分析视角,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历史的多重面相。这部著作通过"革命扎根"的微观考察,展现了中共在敌后如何将政治理想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复杂过程。



       史料挖掘与学术突破


       该书最显著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史料的系统性与多元性。作者不仅充分利用山东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机构的未刊档案,还罕见地引用了台北"国史馆"所藏国民党档案,以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的日方资料。这种多重视角的史料互证,使研究摆脱了单一叙事框架的局限。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对民间口述史和地方志料的运用,让那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基层声音得以重现。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王著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其一,将研究重心从高层决策转向基层实践,揭示了政策落地过程中的调适与变通;其二,突破了传统军事史和政治史的局限,将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纳入分析框架;其三,摒弃了简单的"政策-效果"线性叙事,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多维透视下的根据地建设


       王著通过十四个专题章节,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分析框架。在军事建设方面,作者详细考察了从徂徕山起义到主力部队发展的全过程,特别关注地方武装与正规军的互动关系。书中对"小部队建设"的分析尤为精彩,揭示了中共如何通过精干部队实现"星火燎原"的战略意图。


       经济战线是王著的一大亮点。作者对北海银行货币政策的考察,不仅分析了发行机制和流通范围,还深入探讨了货币战背后的经济逻辑。粮食征收章节则展现了革命政权如何通过"合理负担"政策平衡军民需求,其中对"前八折"与"后八折"计算方法的辨析,体现了政策执行中的技术性智慧。


       在社会动员层面,王著对"群众路线"的实践解析颇具创见。作者通过减租减息、生产运动等案例,展示了中共如何将抽象的革命理念转化为农民可理解、可操作的具体行动。"谁养活谁"的算账教育方法,生动体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在地化转换过程。


       革命实践的复杂面相


       王著最可贵之处在于其不回避历史复杂性的学术勇气。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作者如实记录了国共合作的波折,特别是"鄄城事件"等冲突案例,展现了联合抗日中的现实困境。对"左"的偏向的剖析,如鲁南地区"刨穷根"运动的过激化倾向,体现了作者的客观立场。


       "乡村两面政权"一章堪称全书的精华所在。作者通过大量个案,展示了基层干部如何在日伪与抗日力量间周旋求生。这些"白皮红心"的乡村精英,既不是简单的投机者,也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生存策略折射出乱世中普通人的政治智慧。


       理论启示与现实观照


       从学术史角度看,王著代表了中共革命史研究从"政策宣讲"向"实践逻辑"的范式转换。作者将"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创造性应用于根据地研究,揭示了革命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机制。


       在现实意义上,山东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对当代治理仍有启示。中共在山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将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社会改造有机结合的系统思维。这种多维整合的治理智慧,对于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不无借鉴价值。


       学术商榷与拓展空间


       若要对王著提出建设性批评,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尚有深化空间:其一,对日伪统治区的社会生态分析相对薄弱,影响了"敌后"斗争的完整呈现;其二,普通民众的主体性表达还可加强,以突破"政策-响应"的二元框架;其三,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略显保守,若能引入更多社会经济数据,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总体而言,《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研究》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创新精神的力作。王士花教授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文本分析,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革命实践图景。这部著作不仅丰富了抗战史研究的学术版图,更为理解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案例。其价值不仅在于告诉我们历史"是什么",更在于揭示历史"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层机制——这正是优秀史学著作的魅力所在。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