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辩解,企图找出其所谓合理性,是历史学的堕落。
作者提出,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提出“闭关锁国”是所谓“自主限关”,是一个伪命题。整个明清时代的闭关,都是昏庸的统治者主动提出并施行的。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不用说处于朝贡体系中的东亚地区,就是中亚、西亚和西方,从来没有任何国家、任何势力外交上要求中国闭关,这不是自主是什么?作者能举出证据证明有国家要求中国闭关锁国的吗?
讨论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问题,不能离开中国自古内陆农业文明,重本抑末的政治传统。中国商人从来是被盘剥、被打击的对象。近代历史之前,买办出现之前,找得出一个靠海外贸易发财的商人吗?进而言之,同样阶段,找得出一个王朝,找得出一个皇帝大力推行海外贸易的吗?找得出一份圣旨号召大力学习技术,努力做生意,让老百姓发财致富的吗?
讨论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问题,按照历史学的规范,是不可以在一个笼统的概念下评价其好坏的。从明中期“片帆不许下海”,到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这么长时间里,统治者考虑的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历史背景,简单地说“自主限关”阻止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有什么根据?
中国有全世界最长的国境海岸线,中国内陆文明的本质,从城市远离海岸线就可以看出来。除了福建莆田、广东广州、山东蓬莱等少数几个府治靠海之外,农业文明时代没有几个城市是靠海发展的。除了少数重点布置的沿海地区之外,大多数近海渔民区其实锁不锁国是无所谓的。也就是说,没人管也就是海边农民种种地、渔民打打鱼而巳,他们永远穷。而当局重点布防的地区则不同。例如清初,福建的莆田一带是郑成功反清势力的根据地,清政府是推行“截界迁民”政策的,也就是在离海边30里处建隔离墙,墙外农民渔民一律内迁,越界者杀头。据记载,莆田人口1612年有近15万人,到1691年仅余61000多人,净减约87000多人。这种政策,使多少人家破人亡,离乡背井?这种血泪账岂是一句“自主限关”合理可以了结的?
腐败的统治者沉缅于对人民的超额剝削,自以为天朝物产丰富,衣冠上邦,不求他人,而拒绝沟通交流,抗拒近代文明,导致近代在接受中外贸易、遵守相关合理规则上反复折腾,屡引纠纷,此种历史教训难道不应总结吸取,而反过来要去找闭关锁国的合理性?其他都不说,从乾隆年间马戛尔尼访华,到笫二次鸦片战争,这么长的时间里,自然有西方的野蛮傲慢之处应当痛斥,但清廷统治者一以贯之的要求外国使节跪地磕头的礼仪有意义吗?这也是“自主限关”,也值得肯定?
一部屈辱的近代历史证明,这是一段中西方社会整体碰撞的过程。其中,既有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海权扩张、资本扩张,甚至,鸦片输出这样的肮脏侵略活动,也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规则输出的内容。其中,适应和接受有关国际规则,学习和掌握西方近代先进的文明成果和经济技术,是中国奋起自强的根本道路之一。也可以说,它是一条文化解放的道路,和近代中国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民族解放的道路,即政治革命的道路相辅相成,构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自新的两大基本形式。事实证明,文化解放的道路比政治革命的道路更艰难,更复杂。这一点,从近代洋务运动以迄的历史可以得到证明,从当代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可以得到证明。
回顾近代,中国的所有进步,都和克服“闭关锁国”的顽固观念有关。从请一个洋教习,学一点洋文,派几个留学生,办几所西学堂,修铁路,开银行,办工厂,开国会选议员,办报纸组政党,到改磕头为握手,不裹脚,男人不留辫子,不抽鸦片,不卖官鬻爵,等等等等,哪一样没有经过反复争论、甚至闹到流血死人的地步?
回顾当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所有进步,哪一桩不和克服教条主义的落后封闭观念有关?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难道是无病呻吟,而不是切肤之痛的呐喊?
作者歌颂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可能有作者的用心,但读者却完全有可能由此受到暗示,即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是正确的,甚至,眼下中国因国际形势的影响而被迫加大内循环的力度,是当局主动限关的结果。这完全是不正确的,既不符合历史实际,更不符合当前中央精神。习总书记、克强总理巳多次声明,中国改革开放决不会改变。黄河长江不会倒流,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不会变!这样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本文作者没有看到,而要扯一个“自主限关”论,引导读者误解中央方针?这篇文章是违反历史学实亊求是原则和中央当前方针的,学术上是荒谬的,政治上是有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