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冠疫情观察:脱缰野马何时被缚?


2020年04月08日 11:13    来源:美中时报    人乐


       2020年4月5日,在白宫每日新冠病毒(Covid-19)新闻通报会上,特朗普总统宣布:” 我们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线曙光!”  这个乐观的调子立即发酵,促使4月6日的股市从前一周的低迷中反弹,人们不禁猜测:美国疫情真的快达到峰值了吗?


3月12日加州山景城Costco 购物架很多货物已空,店里告示限制有些物品的购买数量


3月13日加州山景城Costco ,人们等待抢买到从仓库补进的厕纸等物品


       新冠疫情拐点在望?


       截至4月8日,美国新冠病毒感染者431000,死亡14000。高居美国疫情榜首的纽约州共有149316人感染,6268人死亡。自4月5日起,数据显示纽约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呈现出平缓的增幅,纽约州州长库莫对此表示了谨慎的回应:“曲线有下降趋势,但是尚不清楚是否真正进入平台期甚或是顶峰。”他警告纽约民众要继续严守社交禁令,否则数字仍会继续上升。


       白宫抗疫领导小组的美国权威传染病专家弗奇医生(Anthony Fauci)认为,美国疫情爆发以来最严重受创的几个州,如华盛顿、加利福尼亚、纽约,近日都在住院率、急救率、重症率等方面出现好转,这是积极的信号,说明对策是有效的;但是,“我们还远远不到宣布胜利的时候。”


       特朗普总统在4月6日以来多次使用鼓舞人心的措辞:“胜利的到来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早。”“我们要重开国门,我们的经济肯定会东山再起!” 但是他也反复预警,接下去一两个星期疫情的死亡数字会很难看,可能是疫情最严酷的阶段。


       同时,美国联邦公共卫生事务首席发言人副海军上将亚当斯(Jerome Adams)的一席话,更让人不寒而栗。亚当斯说,这个星期会是大多数美国人最艰难、最悲伤的时刻。“这将是我们的珍珠港时刻,我们的911时刻;而且不是局部的,是席卷全国的。我希望美国人民能清楚这点。”


       纽约州4月8日一天的新冠死亡者达779,创疫情爆发以来的单日最高死亡率。


       早在3月30日,白宫抗疫领导小组协调官比尔克斯医生(Deborah Birx)就警告公众,美国新冠死亡人数的最保守预估将会是20万人。这可怕的数字让很多美国人恐慌和惊诧,不禁要问: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条件,为何疫情在美国会演变得如此惨烈?


       民间缺少重视、疏于防范


       两个多月前,当新冠病毒肆虐中国时,大多数美国人人并未预料到新冠梦靥会很快降临美国。


       2020年1月21日美国发现第一例新冠感染者,至2月26日出现第一个社区传播病例,这期间疫情发展相当缓慢,大多数美国人泰然处之,正常工作和社交生活并未受到明显约束。二、三月份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激战正酣,各种集会不可避免。那时媒体报道医学专家的建议:勤洗手,在自己没有感冒症状时,或没有近距离接触感冒症状人群时,是不需要戴口罩的。人们感到新冠在美国尚不是迫在眉睫的危险。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华人防范意识极强,早已未雨绸缪。美国中文社交媒体显示,很多华人自一月下旬起就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并储备食品物品。


       未料到,三月上旬疫情如脱缰野马迅速攻陷了53个州和特别行政区,至3月16日共有3487个感染者,68个死亡。一时间风声鹤唳,美国人悚然惊醒,开始纷纷抢购各种食品物品,致使几大连锁品牌超市、卖场出现了形同黑色星期五的拥挤人潮,卫生纸及某些食品断货。Costco员工告诉笔者,每天清晨五点半门口已排起长队等待开门。笔者目睹,Costco拥挤的人群中,戴口罩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多为华人或亚裔。美国文化习惯认为健康人无须戴口罩,但市场上口罩短缺很难买到,医学专业人士呼吁应该将口罩优先提供给一线的医务人员。有分析称,自中国疫情爆发初期,就有很多华人在美抢购口罩运回中国或囤货自备,其它族裔难觅口罩与此有关。缺少防护的抢购人群,增加了人际传播病毒的风险。


       三月份以来整个社会防范举措逐步升级,如自3月9日起,美国高校陆续宣布停课,公司实施员工居家办公,国家规定人际保持6英尺社交距离,各州不同程度限制外出等等。但是,仍有不少人不惧病毒,继续扎堆社交或游玩。媒体报道了佛罗里达海滩以及大峡谷熙熙攘攘的游客,让政府不得不关闭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在整个疫情爆发过程中,民众的防范缺失为疫情迅疾扩散提供了机会。


       政府发力迟缓、错失良机


       特朗普政府早在中国疫情爆发初期就从中国撤侨,限制公民去中国旅行,只许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从中国入境美国。特朗普这一决断,拉下了抵挡汹涌疫情的第一道闸门。据纽约时报披露,这之后有237次航班从中国飞抵美国。自去年12月31日中国报告WHO新冠疫情之后,约有43万人从中国飞往美国,其中几千人来自武汉。那段时间美国几大国际机场紧急增招中英双语人员,对入境乘客进行筛查。但是,检查未能面面俱到,无疑这些人群中埋伏着新冠隐患。


       当新冠病毒攻陷越来越多的国家时,美国未能及时拉下第二道闸门,挡住来自欧洲的潜在危险。直到3月11日美国疫情已呈爆发之势,特朗普总统宣布了欧洲至美国旅行的30天禁令。


       舆论批评美国政府没有及时实施大规模的检测,前期阶段检测手段跟不上爆发的速度。3月3日前,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只针对三类人进行检测:曾去疫区旅行,密切接触过感染者,具有严重感染症状;之后才放开限制,人人能测。


       3月20日,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情报部门早在一月份和二月份就报告特朗普政府,他们在密切追踪中国和其它国家疫情的进展,警告说新冠病毒要演变成世界大流行,政府应采取严格举措迅速遏制。据称有白宫官员透露,特朗普总统当时认为该病毒在美国不会象在其它国家那样猖獗,所以对报告中的担忧和警告不以为然。他还在2月19日的推特上写道:“当我们进入四月份,转暖的天气会对诸如此类的病毒造成负面影响。”五天后他又说:“冠状病毒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直到2月下旬,经过白宫抗疫领导小组协调官比尔克斯医生向特朗普详解了有关病毒在其他国家传播的统计模型,加上听到一些首席执行官对股市暴跌的震惊反应,总统最终改变了认识。


       但是白宫发言人霍根·吉德利(Hogan Gidley)驳斥了对特朗普这些批评。他表示:“特朗普总统采取了历史性的、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美国人民的健康、财富和安全,并且做到了。”


       WHO的公信力遭遇批评


       近来有几位国会议员及社会舆论批评WHO对中国疫情持保守态度,导致美国对疫情的严重程度缺少思想准备,也造成其它国家在应对大爆发时措手不及。特朗普总统于4月7日和8日措辞严厉地指责WHO 刻意淡化中国疫情的危险,给其它国家造成了被动局面。他说:“WHO的资金大量来自美国,却非常以中国为中心。” 他还透露:“幸亏我当初拒绝了他们(WHO)要求我们保持边境对中国开放的提议。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错误的建议?”


       不得不承认,WHO应对疫情的表现,影响了其全球的公信力和权威性。WHO 在面对这样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时,应该更侧重与无党派、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以获取准确、全面、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南。


       互联网媒体如GOOGLE、脸书、推特等大的全球平台,如能在疫情尚未全球爆发的早期阶段,每天及时发布更新有关新冠病毒的信息、事实、科学知识,就会引导公众增强防范意识和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


       新冠病毒贻害无穷


       早在3月7日,肯特州立大学的的流行病学家Tara Smith就指出:“两三个星期前,我们还有可能控制疫情,但现在已错过这个节点,马已冲出了马厩。”


       3月13日,特朗普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白宫及各州陆续颁布了不同程度的社交集会禁令和更严格的居家指令,除了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药品以及锻炼,其它时间要居家勿出,非生活必需品商店应限制营业或关闭。4月6日以来,白宫抗疫领导小组协调官比尔克斯医生(Deborah Birx)多次强调,加州、华盛顿州疫情趋于稳定,以及纽约进入平台期,都说明总统颁布的全国社交限制令见效了。


       然而,疫情已给美国带来重创。截至三月底,有近1千万人申请失业补助,股市持续跌宕、大幅跳水。特朗普总统几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这次疫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新冠病毒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超出人们的预计。白宫抗疫领导小组的弗奇医生(Anthony Fauci)4月6日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提醒大家,经过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人们可能再也回不到以往的正常状态了。他说,治疗方法和疫苗都在研发进展中,让他有信心“我们不会再遭受目前的劫难”,然而,即便有了疫苗,这个病毒对社会仍然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威胁。他甚至警告,如果没有疫苗,这个病毒很可能年年光顾,因此不能松懈管控。弗奇医生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疾病研究院院长、美国免疫学领域的权威,他在美国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等疾病的历史上,曾是几届总统倚重的主要人物。他对这次新冠大流行的预后警示,值得美国和世界其它国家重视。


       脱缰野马何时被缚?


       白宫抗疫协调官比尔克斯医生4月8日告诉大家,从美国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疫情模型和数据对比中可以发现,美国比其它国家都做得更好。她认为,要根据疫情控制的进展情况逐步明确社会可望恢复常态的时间表,目前几个疫情严重的州都呈现新增病例下降的趋势,学校有望在秋天开放。她还提到,美国在10至14天内会推出抗体测试,筛选出对于新冠病毒具有抗体的人,使他们率先复工。人们认为这对受创经济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