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走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人


2016年06月13日 02:56    来源:侨报


第一位走上哈佛讲堂的中国人戈鲲化 。北京《国家人文历史》


   最近,哈佛毕业生何江的演讲在朋友圈疯转。自哈佛建校375年以来,终于有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站在哈佛毕业典礼的讲台上,让中国人为之欢呼,为之自豪。


   然而,在哈佛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中国人,他被大多数人忽视了。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墙上,赫然可见一位中国男子的大照片:清代官员打扮,头戴花翎,身着官服,足蹬皂靴,清癯的脸上生着一双睿智的眼睛。他就是戈鲲化。137年前,他曾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创立哈佛大学中文教育,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浓的痕迹。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戈鲲化,字砚畇,一字彦员,安徽省休宁县人,天资聪颖,先后通过乡试和会试,从秀才直到举人,在清政府平定太平军的将领黄开榜的身边当了五六年幕僚,后在宁波的英国领事馆当了15年的翻译生兼中文教师。据戈鲲化自称,他“曾捐得宁波候选同知,蓝顶戴,属九品官中的第五品”,在当时,他的生活条件应该是中上层的。这样一个衣食无忧,闲云野鹤的读书人,为什么要举家迁往举目无亲的美国去?既没有书为伴,又没有友朋把酒言欢。是何缘故?


   去哈佛是时代机遇,也是命中注定。


   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中美交往的频繁,美国人学习中文的需要越来越突出。有一位美国驻华领事先人一步地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鼐德。1877年2月,在中国已生活了15年的鼐德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体会,针对美国在华商务和传教事业的需要,致信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W·埃利奥特(Charles·W·Eliot),提出募集一笔钱,从中国聘请一位教师,在该大学建立中文讲座的建议,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中文,培养一些年轻人,为他们将来在中国发展提供条件,增强他们在中国进行政务管理、商业贸易的能力。


   哈佛校长埃利奥特非常赞成此提议,便把此事托付给了当时任职宁波税务司的美国人杜德维。当时学习汉语,一般都要到中国来,把老师请到美国,有点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甚至连承办人杜德维也反对此事,他在给哈佛校长埃利奥特的信里直言不讳地说:“我其实对这个计划并不热心”,对此事不甚上心的他直接把自己的中文老师推荐给了哈佛,于是戈鲲化就这样机缘巧合的成为了第一候选人。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戈鲲化思想开化,博学多知,为人真诚热情,这些都是西方人十分崇尚的品质,正如杜维德所说:“戈先生没有学位,但是在中国没有学位的优秀学者与拥有学位的人一样多。作为一名老师,此人的确非常理想,而且他如此长时间地接触外国人及其思想和习俗,使他比其他学识渊博的中国本土学者更有资格担任目前的职位。”


   去哈佛是被逼无奈,也是满怀憧憬。


   被杜维德举荐去哈佛,戈鲲化本人是如何考虑的呢?


   从推荐人杜维德的信中后人了解到,戈鲲化去美国是“因为官府威胁要惩办他,他被怀疑是上海一家出版社发表的批评官员行为的某些不友好言论的作者”。在申报上,戈鲲化确实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戈鲲化以人寿主人的笔名,在《申报》上面发表了一些诗作、社论和两篇佚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邬国义已考证)。其中,《牛痘引证说》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佚文,当时关于种牛痘是采用中法还是西法,社会展开大辩论,戈氏积极参与了这场讨论。戈氏在文中明确表明应该采用西法,“切勿轻听浮言,因循自误”。


   在这篇文章中,人们不仅能够看到戈鲲化的渊博学识,还看到了他对西法种牛痘乃至西学的鲜明立场。透过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出了戈鲲化作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先进性。戈鲲化对西学是持欢迎、开放的态度,再加之他翻译员的工作使得他与大量外国人接触,因而他对于来美应该也是有一些憧憬和向往的,并不全是因为被官府威胁。


   直把他乡作故乡


   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8月),戈鲲化手执与哈佛大学签订的三年任教合同,携带着妻子、5个孩子、1个佣人、1个翻译和一大批中国书籍于当年8月底抵达哈佛大学,就此踏上了这片未知的国土,再也没有回头。


   戈鲲化在哈佛主要是教授美国学生中文。抵达哈佛后,戈鲲化在1879年10月22日正式开课,他的第一份教材是一篇小说。戈鲲化在哈佛开馆授徒,但学生并不局限于本校人士,任何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学者,或者希望从事外交、海关、商业及传教事业者,只要缴费就可选修他的课程。在哈佛,戈鲲化的教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技巧着称,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好评。然而,思想开化的戈鲲化也有很传统的一面,在哈佛任教期间,他一直坚持身着清朝官服上讲台,要求学生尊师重道。


   戈鲲化虽是一名无足轻重的语言讲座教师,但他的文化自豪感让他勇于承担起中国文化传播者的使命。他选择了他十分热爱的、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诗歌为载体,教学生平仄,为学生解意。


   为了方便教学,戈鲲化将自己创作的诗文自编自译成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名为《华质英文》。哈佛大学称这部教材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此书收录了戈鲲化创作的15首中文诗,附有英文译文,且附有英文平仄和字词注解,十分详实。美国学生从他内容丰富的诗文中,逐步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戈鲲化也以一种开放积极的姿态融入美国社会。他一到哈佛就开始学习英语,从刚刚到美国时的“英文哑巴”,到站在教授俱乐部的讲台上做英文演讲,戈鲲化的刻苦努力实在令人敬佩。戈鲲化因他“诗化”的人格魅力结交了诸多好友,在他文集中,诸多诗作都是赠予友人的。作为诗人的戈鲲化,用中国诗歌的魅力和中国诗人的气质,感染了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在面对中美的文化风俗差异时,戈是十分机智的,据他的好友哈佛神学院院长埃里福特回忆:“当他拜访别人时,他具有绅士的老练机智,会尊重我们社会的习俗;而他款待客人时,却总是以中国的礼仪相待。”如此不失风度又有个性的戈鲲化受到师生的喜爱,后来波士顿每日广告报这样评价戈:“一个纯洁、正直的心灵,一副热心肠,还有与人交往时迷人的微笑”。


   有一次,戈鲲化应邀出席教授俱乐部的聚会。当主持人将他介绍给在座各位时,他先礼貌地向大家致意,用很流利的英语作了自我介绍。随即他吟诵了一首手稿上的诗,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向他索要通讯地址。于是,他又吟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然后优雅地鞠躬致谢。整个过程从容不迫,安详自如,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哈佛神学院院长埃里福特这么评价他:“戈作为一个陌生人来到我们中间。他完全是一个陌生人,不仅来自另一个国家,还代表着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文明。……他不仅为我们的街道带来了东方的色彩,甚或东方的壮观,而且带来了东方的安宁沉静。”


   44岁英年早逝


   不幸的是,1882年2月14日,戈鲲化因肺炎永远离开了讲台,年仅44岁。哈佛大学对这位中文教师致以了最沉痛的哀悼。2月17日,哈佛大学在阿普尔顿教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除了他的亲属,校长埃利奥特,他的美国朋友鼐德、刘恩等,中国第一位来美留学生容闳以及中国使团的代表出席了追思会,哈佛在悼词中对戈鲲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在中国大圣人孔子身上可以发现类似的品质。”。


   戈鲲化的事迹不为国人所知,但是在当时的美国,他可以说是文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初来乍到时,便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报道,例如1879年11月美国《每日图画报》(DailyGraphic)刊登的《戈鲲化与哈佛的中文讲座》报道所说:“应该祝贺哈佛大学有勇气和远见成为这项学术新领域的先驱……语言文化交流将会促进友谊与和平的发展。”戈鲲化去世时,美国着名的《波士顿周日晨报》《波士顿每日广告报》《每日图画报》等媒体连续刊发了戈鲲化教授逝世的消息及回忆、纪念他的文章。各大媒体除了对他表示哀悼,还专门刊登募捐信息,哈佛师生也自发的为戈鲲化募捐,以支持他的遗孀返回祖国。


   从一篇篇的悼念文章中,人们可以看出美国人民对于这位文化使者的敬意。


   正如哈佛神学院院长埃里福特所说:“在他到达美国时,那些以极度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人,在他去世时都泪眼朦胧。”早早结束了生命旅程的戈鲲化,没有来得及把他在美国的收获带回中国,用他的学识来推动中国的进步,但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他的美国之行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无疑应该受到所有国人的敬意。


   第一个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学生何江,赢得了我们的掌声与追捧,他的演讲视频和事迹在各大平台上传播,相比之下,戈鲲化的身后是寂寞的,他虽是第一位走上哈佛讲台的中国老师,但是100多年来,他的名字几乎不为世人所知。


分享按钮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黑色档案

大众新速腾或面临二

  如果质检总局经过测试评估,认为一汽-大众的召回措施不能消除安全...

苹果授权店被曝”洗

  中新网4月7日电 (IT频道 张司南)近日,中新网IT频道接到多位网友投...

环球公司

中国在牙买加修路建

  英媒称,在牙买加,一条4车道的公路从北到南,围绕着一座山绵延40...

中国在牙买加修路建

  英媒称,在牙买加,一条4车道的公路从北到南,围绕着一座山绵延40...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