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娟:情系脚踏糕


2022年09月28日 05:12    来源:美中时报    徐源

       她,沈静娟是十五年前在江西农业大学修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的硕士生,她七年前放弃了天津市机关事业单位的优越岗位,带着她的小家毅然和姐姐沈静亚联手回到家乡无锡市玉祁镇玉蓉村成为祖辈运行的宏凤年糕坊的第四代传承人,非遗脚踏糕技艺持守人。




       七年过去了,这个玉蓉村的宏凤年糕坊居然风声水起!无论是产品风味还是他们的创业故事都得到大家的点赞,连央视等知名媒体都一一作了介绍!更有挑战的是她们的年糕坊竟然应邀到市区的一家大的商业联合企业去开店经营。有趣的是,前不久她的同行刚放弃市中心的门店另找吉地,而沈小姐居然逆袭,把这个村子的作坊,开进繁华的国内富裕城市的中高档消费商场,真的有魄力、有胆量! 而沈静娟却说,市中心商圈给我这个机会,对我是大考验,虽然我在市区有一大批粉丝,估计能维持我市区店的生存,但是能不能持续需要看我们团队与市里粉丝的交流、与新客户沟通,只有我们满足他们需要的花色、品种和口感才能站稳,同时也要向市里同行学习、听取他们,摸准城市商圈消费者需求的经验和教训。宏凤才能不负众望!


       沈静娟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有幸与作了交流,特请大家分享:


       她从小就跟随父母学习制糕技艺,对脚踏糕有着深厚的情结,作为江南糕团文化的奇葩,她表示有责任把这脚踏年糕传承下去。




       一方年糕,蕴含的是苏南乡情


       1981年出生的沈静娟,是个土生土长的无锡玉祁人。自幼勤奋好学的她,考取了江西农业大学。因为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她选择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读了本科再读研,2007年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在南昌的7年,沈静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情,她和来自天津的一个男同学相恋了。毕业后,沈静娟跟男朋友双双考取了天津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在天津结婚安家。不久后儿子出生,一家人过着幸福稳定的生活。


       沈静娟的父母沈志宏和李华凤,是玉祁沈家村人。老沈家做脚踏糕,在方圆十里小有名气。沈志宏继承了祖辈的好手艺,作为沈家第三代传人,1989年和妻子一起创办了“宏凤年糕坊”。“宏””凤”各取夫妻俩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夫妻俩用心经营着这年糕坊,把铺子当做他们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守着“老实做人,踏实做糕”的原则,为四乡八邻制作最传统、最健康的脚踏糕。虽然从未打过广告,但凭借着一副好手艺和对纯天然原材料几近苛刻的把关,纯手工做出的宏凤年糕口味软糯丝滑,物美价廉,几十年来畅销不衰。


       做脚踏糕,凭的是技术,靠是体力,拌米粉、上蒸、脚踏、夹糕和包装,哪一道工序不要花力气。沈家的年糕坊生意兴隆,到了腊月更是火爆,村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到沈家磨粉、做糕。由于常年超负荷的劳作,母亲李华凤落下了严重的腰疾,2015年7月,不得不到上海大医院手术治疗。沈静娟看着病榻上积劳成疾、身体虚弱的母亲,看着身旁两鬓斑白、腰背佝偻的父亲,既心疼又内疚,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心疼的是,父母年事已高,帮衬着父母一起做糕的姐姐沈静亚也是每天忙得疲惫不堪,这年糕坊,有了声誉,带来了好收益,却拖垮了一家人的身体!内疚的是,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外读书、工作,过着清闲的日子,从没为生她养她的这个家操过心、出过力。沈静娟隐隐觉得,是时候把“家庭”这副担子接到自己的肩上了!祖辈留下的技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中断,一定要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而孝顺父母更是一刻容不得等待。




       “我要用我所学,改变这种境况!”沈静娟在心里呐喊。此时,辞职回乡做年糕的想法,已在她心里萌发。丈夫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对她说:“老婆,有梦想就去追,人这辈子能有几次追梦的机会!我陪你!”丈夫的承诺无疑是沈静娟最强的精神支柱,此时此刻,笼罩在心头的阴云一下都被阳光驱散,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沈静娟把回无锡创业的决定告诉家人时,所有人都极力反对。老实本分的父亲暴跳如雷:“不行,我供你读到研究生,就是为了让你回来做糕?!我没你这个女儿!”是啊,女儿女婿在政府机关上班,这一直是他的骄傲,如今却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倔强的老头干脆跟小女儿打起了冷战。母亲知道了,好几天都没睡觉,流着眼泪劝她说:“我们累死就累死了,你们干吗也来受这份罪?”姐姐也说:“妹妹,你俩当公务员那是‘铁饭碗’,你们回来做年糕,能有什么出息?!”但沈静娟决心已定,她和丈夫先后辞职,回到无锡,筹资金、找厂房、买设备、招人马,办起了年糕工厂。回想起那段艰辛的日子,沈静娟仍唏嘘不已,她说:“那段时间真煎熬啊,小两口忙了一天已经很辛苦了,回到家里还要看父亲的冷脸,得不到他的认可,真是身心疲惫。”父亲当然知道,女儿这么做是为了这个家,是为了“宏凤”这块牌子,但是他不愿女儿再受这份累,他不相信,这个出了“校门”就进“衙门”,从没吃过苦受过累的女儿,做糕能做出什么名堂来!


       但后来,女儿玩出的花样、做出的名堂却叫这个做了一辈子脚踏糕的老人大跌眼镜,连呼“看不懂”了!


       2015年,经过深思熟虑,沈静娟带着传承弘扬脚踏糕传统技艺的使命和梦想,和先生双双辞去公职,举家南迁,回到了她的家乡——无锡玉祁,和姐姐沈静亚一起开始创业,并注册成立了无锡市糕壹点食品有限公司和无锡市宏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乡创业7年多来,沈静娟始终坚持立足乡村,深挖脚踏糕价值,打造脚踏糕专属品牌,带动群众致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7年,由她负责的脚踏糕项目荣获非遗和无锡市老字号荣誉称号;由她带领乡亲致富的事迹吸引了国内外新闻媒体30多次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曾两次采访她的创业故事。2020年,沈静娟姐妹还将脚踏糕制作技艺搬到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2021年,无锡市糕壹点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已突破800万元,“沈静娟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也已正式挂牌成立。




       一方年糕,凝聚的是苏南文化


       读书人做事,自有读书人的特质。


       沈静娟与传统文化结缘,要从几年前说起。2012年7月,当时还在天津当公务员的沈静娟把儿子送到无锡老家过暑假,由姐姐负责照顾。沈静亚喜欢国学,她把小外甥送进了东林书院国学班接受熏陶。“他一回天津就跟我吵着要去无锡,说他很喜欢跟小朋友们在一起读书,那年他才5岁,居然背出了1080个字的《弟子规》!”原本把国学经典看作老古董的沈静娟,看到儿子如此喜爱,也接触起了国学。在无锡参加了几次国学活动,当了几次义工后,沈静娟渐渐发现国学能让人明理。2013年6月,沈静娟在天津组织当地热爱传统文化的十几个家庭办起了国学班。随着参加的家庭越来越多,沈静娟索性创立了“育心书院”,并利用自己园林设计的专业优势,为书院觅得一处优雅的固定教学场所,公益国学班一办就是近三年,吸引了近三千人次前来学习。沈静娟也因此结识了当时天津文化界的很多名人,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如今,返乡创业的沈静娟敏锐地感觉到:脚踏糕,作为一种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传统食品,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文化”,就是传统食品的灵魂,抓住“文化”这个重要元素,就能赋予传统食品新的“生命”,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沈静娟发现,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民间习俗已悄然流失,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有些传统正在慢慢被找回,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正在慢慢被唤醒。于是,她在做糕卖糕时渐渐确立了“文化驱动”的战略,她尽可能地挖掘年糕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一方小小的年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如果不是因为做年糕,沈静娟没想到一块小小的年糕居然有着那么多的文化。她跑到图书馆、博物馆找资料,走上老街、古镇拜访老无锡,掌握了不少关于吴地人做糕、吃糕的文化和习俗。原来,人们喜欢吃糕,不仅因为糕本身的香甜可口,更因为糕所包含的吉祥寓意。“糕”的谐音为“高”,借吃糕的“糕”来象征升高的“高”,表达民众希望年年升高的美好愿望;糕一般为黄色,寓意“飞黄腾达、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取糕的“粘性”这一意缘,象征亲人间、朋友间亲密无比粘连在一起,和睦共处。不光是春节、重阳节中国人有应季吃糕的习惯,在江南一带,新人结婚、老人祝寿、房屋上梁等喜事都要摆糕、吃糕,而什么时候吃什么样的糕都有讲究。


       沈静娟不仅是在做糕卖糕,她更不遗余力地以“糕”为“媒”,传播着传统文化。去年重阳节,沈静娟与区妇联合作,组织困境儿童来到玉祁养老院,和老人们一同制作重阳糕,制作好后的重阳糕现场蒸熟后分发给敬老院的老人们品尝。老少同乐过重阳,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还培养他们从小尊老爱老的良好品质。


       今年,宏凤年糕坊先后开展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活动10余次。在藕塘中心小学,作为学校“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向孩子们展示了在“欢乐中国年”中,做脚踏糕时“左一脚右一脚,踩出岁岁平安”的传统习俗。在平湖社区,宏凤年糕坊与现场居民互动,表演踩年糕、切年糕,做出的年糕收到了居民的热捧,大家争相品尝热腾腾、甜津津的脚踏糕,在欢乐祥和中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早在2015年创业伊始,沈静娟就尝试通过“非遗+互联网”的形式,将脚踏糕卖向全国各地。2017年,她又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将线下脚踏糕技艺体验活动展示给更多网民,实现线上、线下双路径发展。


       在位于玉祁农贸市场东大门的宏凤年糕直销店二楼,有一个布置的古色古香的非遗活动室,每逢双休日或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这里都会举办各种非遗主题的公益文化活动。几十名学员济济一堂,围坐在大方桌前,神情专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这些活动以其强烈的互动性和现场体验感,吸引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许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每次网上报名参加活动的名额都是供不应求。在沈静娟看来,借助“脚踏糕+互联网”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体验脚踏糕制作技艺,由喜欢到热爱,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


       如果不是因为做年糕,沈静娟不会知道一块小小的年糕居然能承载那么浓的乡愁。网友们买了沈静娟家的年糕后,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跟她分享起小时候的故事。“吃下去第一口,就一下子想到了我奶奶,这年糕跟她做的一个味道。”有一个老太太,清明回无锡上坟,无意中吃到了宏凤年糕,激动地一路找到沈静娟,见面就说,这年糕让她吃到了心里,吃出了她小时候的味道。还有一个早年就漂泊在外地的玉祁人,在网上买到了他们家的年糕后,想起了失散多年的兄弟,想起了从小生活的故乡,他千方百计找到了沈静娟的姐姐的电话号码,在异乡拨通了电话,拜托她代为寻找亲人……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看到这样的画面,沈静娟都会默默为自己的选择点赞:“永远不能忘记初心,我们要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等父母百年后,他们的品牌和糕的味道都会留住,并发扬光大。我们要做的是融入文化的传统食品,让更多人吃出家的味道。”




       一方年糕,折射的是苏南农民的创新


       在这个物质充裕、选择多元的时代,传统食品怎样永葆活力,怎样走进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心里?沈静娟在这方面没少花心思。


       首先宏凤是她与姐姐合伙经营!但是如何理顺姐妹间的经济关系,这个难题的要害是亲情和资本如何有机结合,她看到许多家庭作坊由于内卷不能持续,她与姐姐商定,姐姐管生产,她管营销,双方独立核算。姐姐生产以成本为中心,她销售以利润为中心,两个独立经济实体、以品牌为核心,学习中外合资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交割商品,宏凤顶层设计科学,宏凤五年发展稳健。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宏凤的科学而严谨的游戏规则,让他们集中精力,除了严守质量关之外,她们第一个做的就是产品的创新。“爱吃什么样的糕?目标消费者说了算”,沈静娟紧抓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与审美取向,她通过微信平台和QQ群建立了广泛的客户群,动态吸引了4千多位铁杆“糕粉”,定期搜集整理客户需求,据此改良产品。她总结现在年轻人的需求十六字“低糖健康、口味要新、颜值一代、色彩要靓”。于是,她在传统的清水糕、红糖糕的基础上,研发了核桃糕、红豆糕、山楂糕、芝麻糕等8个口味,满足了不同顾客的口感需要。形状上也力求变化:方方的状元糕、圆圆的松糕、花瓣状的梅花糕,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色彩上更是赏心悦目:有雪白的原味糕、碧绿的麦汁糕、橙红的南瓜糕……顾客们到她家买糕,总能挑到自己中意的一款,有些原本只想买一种的,但往往被品种丰富、价廉物美的糕点吸引,挑花了眼,最后把喜欢的都买下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二是销售模式的创新。“欢迎糕糕粉进入直播间,我们直播的内容是关于糕的......”清明时节,宏凤年糕坊微信视频号内,熟悉的直播问候刚刚响起,就吸引了好几十位粉丝的关注,下单不断。9.9元的手机支架,配上孩子学习用的台灯做灯光,一身素装的沈静娟就做起了乡土直播,入镜的直播场景既有年糕作坊,也有田间地头,还有自家灶房父母烧饭的日常......一场直播可以吸引近3万名观众驻足观看,有的观众甚至转化为“宏凤年糕坊”的铁粉,把宏凤年糕的金字招牌推向全国各地。


       沈静娟接手宏凤年糕坊的第一年,销售就达到300万元,是她父母经营时的十几倍。但她说,这个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此。她说,选择创业,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在乎结果,而在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成长,自我的成长、团队的成长,家庭的成长。沈静娟笑言:创业初期,我们有时会迷茫、会怀疑,但经历了很多事,就变得淡定和从容了许多,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想,这是来磨练和考验我们的,是来成全我们的,所以还是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尤其是姐姐,以前遇到一点事就会焦虑得睡不着觉,但是现在内心变得特别强大,特别能扛事。家庭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以前家人之间有分歧的时候,习惯于用对抗的方式去解决:去辩解、去抗争,但现在更多地是包容,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最终达成一致。原先竭力反对她回乡创业的父母亲,看到女儿女婿把宏凤年糕坊经营得风生水起,终于舒展眉头,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方年糕, 承载的是苏南人的责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人大代表,沈静娟发现当前乡土人才力量分散,成长路径狭窄,导致了很多乡土人才被“隐藏”在大街小巷,在惠山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凝聚乡土人才力量,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她建议,搭建一个让乡土人才充分发挥特长的新舞台,让乡土人才备受关注,火起来、香起来、活起来,激活乡土人才“一池春水”,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惠山区特有的农村资源和惠山特色技艺,如陈静怡剪纸、惠山泥人、玉祁黄酒、阳山麦饼、玉祁脚踏糕等,沈静娟开展公益活动让更多优秀的乡土人才以文化展演和游学体验的方式出现。经过努力,“沈静娟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于去年正式挂牌成立。


       “如果有更多机会观看、了解这些技艺和文化,大家都会惊叹其独特魅力和韵味。”通过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思维模式,能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让村民重新认识到当地文化和技艺的价值,帮助他们激发“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沈静娟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把宏凤办好为“三农”争光,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