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建构教学理论的新视角


2024年01月12日 12:38     美中时报    郑雅楠




       

       《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以下简称《有机》)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丽教授的又一佳作。本书旨在以中国教学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建构有机教学理论的主张,并指出有机教学理论是中国教学理论与实践走出困境之希望。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此成果也是其博士学位论文《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的丰富和完善。本书提出了很多充满智慧的追问、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是本书的点睛之笔, 使得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问题, 更在于追根溯源, 提升了本书的深度和广度。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杨丽,内蒙古莫旗人,教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省级人才梯队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带头人,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杨丽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在怀特海有机哲学视域下的教育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现代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求是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代表著作有《教学理论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怀特海有机哲学视域下的课程与教学》《怀特海的教育思想研究》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进入21世纪,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争论也随之而之展开,这些争论也是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争论相伴而生。争论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密切相关,事实上可以归结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如果单纯囿于教学理论层面来解决教学问题,似乎有指标不治本之感。于是作者意图追根溯源,从“根”上出发,也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教学理论的难题。与此同时,争论中波及到的本质主义以及反本质主义对教学理论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特别需要具有更大包容性、更强指导力的教学理论的出现,呼唤新的教学理论。此乃本研究的缘起之一。(《有机》前言)


       书名中的“有机教学理论”是基于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思想。早在20世纪20年代,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思想就走进了中国学者的视野。1926年,瞿菊农在《晨报副镌》发表了《怀悌黑教授》,介绍怀特海及其哲学思想。此后在20世纪的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些风云人物,如方东美、程石泉、张岱年,谢扶雅、傅统先、王光煦等知名学者都读过且在文章或著述中介绍过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思想。怀特海的有机哲学思想洞见力超前,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富有研究价值,且怀特海也曾明确提出:“机体哲学似乎更接近印度或中国思想的某些气质,而不同于西亚的思想或欧洲思想。”(怀特海)东方意味浓厚且极具洞见性的怀特海过程哲学也成为促使作者建构有机教学理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有机》前言)


       二、本书特色


       本书特色之一:行文中映射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这本231页的书中,随便翻开一页,你便可以领略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应该和杨丽教授早年担任数学老师的经历有关吧,力求论证充分,结论准确。比如,在梳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学法教材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时,杨丽教授统计了在该时期的自编一般性教授法、教学法或教学方法教材29种,时间跨度为1903年至1948年。其中著类10种,编著累4种,主编类14种,编纂类1种(《有机》第2页),时间跨度长,内容之多,统计之全,可以说是本书不同于其他教育学著作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数十种教材的梳理,长达11页的内容分析,得出了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学论教材内容确定依据的六方面的认识。(《有机》第13页)除了20世纪上半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中国教学理论内容确定的依据都是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梳理下得出的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会更加的令读者信服。


       本书特色之二:内容中蕴涵对学界声音的回应


       杨丽教授在书中不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同时也对学界的各种声音进行了回应和讨论,显示出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也使得本书的研究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比如在谈到“有机哲学是在实体哲学基础上的理论重建”,书中是这样论述的:“最近几年,‘重建’一词不但在教育中的诸研究领域,如教学论、课程研究等中应用频繁,而且在其他学科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是应用较多的一个概念。在中国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的论争中,重建是萦绕在人们脑中的一个词。重建意味着什么?这不能不令人思考,是对已有的理论体系的全盘否定,推到重建么?”(《有机》第133页)我们都知道,自2004年起, 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之间的论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而本书中这部分的论述正是对论战的一个回应。书中关于类似对学界声音的回应还有很多,这不但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视野,同时也对我们读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心品读,方能解读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本书特色之三: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并非仅囿于其本身,而是从“根”---哲学出发


       哲学不仅为教学理论提供了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而且还指导着教育学者的智慧,帮助教育学者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这些问题。从哲学角度去追问更根本的问题,不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当中国教学论研究者专注于对教学本质、教学规律,教学科学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从后现代视域审视、研究教育和教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反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在逐渐生成,颠覆了存在已久的实体思维模式,颠覆了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颠覆了人们对本质、规律、科学、真理等已有的一些认识。反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否定了教学世界中相对稳定的确定性一面,消解了本质和规律,直接挑战以实体哲学为主要基础的现代教学理论。因此,如何理解实体思维模式、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反本质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本质和规律能消解吗?应该持有怎样的本质和规律观,这些在建构中国教学理论时,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不能对哲学问题避而不谈。故而本文从实体哲学及其方法论入手,对本质主义、实体理解模式、反本质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引入第三种理解模式,即有机哲学的知识观与认识论,方法论,对有机教学理论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索。


       三、主要思想体现


       在本书的探讨中,关于在教学理论研究中如何避免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的不足,又汲取二者的合理之处,提升教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不仅成为有机教学理论建构的重点,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本书尝试对有机教学理论的建构作出的初步探索中,作者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在教学理论定位上追求开放的“宏大叙事”,体现理解的整体性。基于怀特海有机哲学认识论、知识观和方法论的启示,作者提出有机教学理论建构应有五个追求:教学理论建构要做好前期的收集工作;要预设教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内在一致性和逻辑上完满应是教学理论的理性理想;解释性和预测性是教学理论的现实追求;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或重建的必要条件。开放的“宏大叙事”是有机教学理论的定位,“五个追求”是有机教学理论希望具有的品质,为了实现这些远景,作者提出有机教学理论在建构中要遵循四个原则,提升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一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上,“是其所示”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重视事物的意义性;二是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意义的统一,重视经验的全面性;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并重,体现世界的复杂性;四是在未来发展上进行观念的冒险,不断扩大理解。(《有机》第190页-211页)


       四、结语


       中国教学理论正在面临挑战,无论本质主义,还是反本质主义都很难拯救陷入困境的中国教学理论。《走出困境之希望:有机教学理论》基于怀特海的有机哲学,迎合了一种需要:宇宙及教育世界联系性、复杂性、多样性迫切需要一种令人信服的综合性的洞察力,一种能够把把诸多知识碎片整合为某种一般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怀特海的认识论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会给中国教学理论发展带来新的思维,这本书不仅是杨丽教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造诣的集中体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教学问题的视角,无疑将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并为我们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郑雅楠: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哈尔滨师范大学)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